APP下载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2020-10-27陈莉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乡村教育乡村文化

摘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民生工程,它关联到社会结构、财政投入、人事政策等诸多问题。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乡村文化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是工作的重点与难点。目前,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还不成熟,需要政府、高校、乡村学校、乡村教师、乡村民众多个教育主体共同努力,携手推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乡村教育,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乡村文化

近几年,教师队伍建设对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愈加被人们重视。国务院于2012年8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15年颁布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2017年11月颁布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在2015年颁布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中,对乡村教育,尤其是中西部边远贫困地区的乡村教育予以高度重视。此外,该文件对乡村教师在乡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做出了明確肯定,并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相关工作给出了具体指示[1]。基于我国城乡教育失衡现状而言,优良的乡村教育师资不仅是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性要素,也是其结果性标志。所以,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目前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研究大多比较片面,缺乏系统性研究与针对性对策。因此,须要以更加客观、理性的态度进行深入研究。

一、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镇数量与居住人口大量增加。加之户籍制度的改革,目前我国社会主体已经由乡村型转变为城市型。但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仍有50.3%的人口在乡村居住,由此可见,乡村教育仍有较大规模与客观需求。但是,目前乡村教育的现实环境却不容乐观。

1.   乡村师资短缺,难以引进优秀在职教师

乡村教师引进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引进师范生;二是城镇优秀教师下乡交流。但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师范生不愿意到农村从事教育工作,且水平越高的师范生到农村执教的愿望越低。而对城镇教师的调查数据显示,77%的城镇教师缺乏到教育贫困学校交流的意愿,在为其增加工资的基础上仍有52.4%的城镇教师持否定态度[2]。乡村教师引进途径的受阻,使乡村教师数量一直处于短缺状态。究其原因:第一,物质因素。大部分乡村学校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教育基础设施不足,办学条件比较艰苦,这些都不利于优秀在职教师的引进。第二,文化因素。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原始乡村文化受到破坏,部分乡村学校背离了教书育人的目的。如此丧失教育旨趣、偏功利化的乡村教育环境,显然缺乏对优秀师资的吸引力。加之,乡村教师封闭的工作环境、单调的工作内容都使大部分师范生或城镇教师对在乡村学校执教产生迟疑。

2.   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制约

相较于城镇教师,乡村教师拥有较少的专业发展及专业培训机会,对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加强在职教师培训,比如“国培”“省培”等计划。虽然近几年针对在职教师开展了大量培训活动,但乡村教师的培训效果却并不明显。第一,就培训活动本身而言,其培训方案对乡村教育针对性不足,这使培训活动脱离乡村教育的实际需要,部分教师在培训后仍按原来的教学方式施教,培训活动的效度大打折扣。第二,就乡村教师自身而言,部分乡村教师缺乏职业认同,这就导致其难以在执教中获取成就感。如此,造成其消极怠工,缺乏进行自我发展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最终制约其自身专业发展。第三,就乡村教学环境而言,乡村学校教学任务较重,教育经费不足,不仅缺乏相关教学资源,还缺乏学校领导对其专业发展的重视,由此,其专业发展受到制约[3]。

3.   乡村骨干教师流失严重

乡村教师的流失主要包括教育系统内教师的隐性流失、教育系统内教师的显性流失及流向教育系统外的教师流失三种。其主要特征是,乡村教师流失是一种单向度的流动,即由乡村学校向城市学校流动,由薄弱学校流向优质学校流动,由中西部贫困地区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流动。导致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乡村教师经济回报较低,社会地位不高,这是导致大部分教师“逃离”乡村的最直观原因。其二,相关人事管理缺乏规范,工作调动困难。目前,教育部门鼓励城镇教师到乡村进行教学交流,但乡村教师向城镇的调动程序却非常繁琐。如此,就导致大多数教师不敢到乡村教学,乡村教师迫切想逃离乡村学校。其三,乡村教育环境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教师及其子女发展受限。乡村教师流失虽然是乡村教师对自身需求及利益的满足,但却对乡村学生及学校的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害,不利于乡村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众所周知,教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发展乡村教育、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进行原因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城乡二元分割的“差序格局”

基于城乡二元分割社会结构,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单向流向城镇学校,致使乡村教育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镇教育的发展[4]。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失衡具体表现有两点:第一,财政投入向城市学校倾斜,相较于城市而言,乡村经济发展本就落后,教育投入向城市学校倾斜,会进一步加重乡村教育发展资金不足情况,其具体影响为乡村教师的各种津贴、福利待遇、保障措施等很难得到落实。第二,教师的专业发展平台向城市学校倾斜。相较于城市教师,乡村教师参加“国培“”省培”等活动的机会较少,加之,大部分培训活动内容及方式多以城市教师的具体情况为设计依据,这就导致此类活动对乡村教师的效度较低。

2.   教师自身缺乏专业发展的动力

对乡村教师而言,如果其自身拥有专业发展意识,就可以增强其职业认同感,促进其专业发展。但是,对当下乡村教育现状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意识较为薄弱。部分乡村老龄教师认为自身已经丧失了评定高级职称的希望,其学习与专业发展动力受到严重影响,具体表现为对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逃避。对一些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而言,虽然其为获得该职称付出了诸多努力,但获得职称后较长时期处于“舒适地带”,会导致其自主学习与专业发展的动力逐渐萎缩。随着政府对乡村教育重视程度的逐渐提高,乡村教师应重新树立专业发展意识,抓住专业发展机会,提升自身教学质量,从自身做起,助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3.   乡村教育中长期存在的“离农”思想

文化再生产理论认为,教育是推动底层社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途径。文化再生产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将其代入乡村教育,人们对其解读存在一些偏差,即将农村视为底层社会,具体表现为,家长和教师对教育作用予以高度重视,尽其所能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其目的却是要学生脱离农村,成为城市人,这是对农村的歧视,是一种扭曲的社会价值观。在这种离农意识的影响下,会严重制约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基于这种离农意识,很多高等师范院校师范毕业生不会选择到乡村任教,对一些因国家政策(如“特岗计划),到乡村任教的高校师范毕业生而言,也存在较高的流失率。就乡村教育而言,家长和教师基于离农意识对学生进行教育,不利于培养其对故土、对乡村的热爱之情,会严重打压其对家乡教育做贡献的热情。长此以往,乡村教育会愈加无人问津,城乡教育失衡问题会愈加严重[5]。

三、多措并举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如我们所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困境深受我国当下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影响。这种社会结构还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存在,影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诸多社会资源,如教育、文化、医疗等,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均等情况,在此背景下,我们应从可变因素进行积极改善。

1.   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的扶持力度

第一,落实新政策,切实推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的实施,将提升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制定统一的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等工作落到实处。第二,继续实施并完善现有的扶持政策。“国培”“省培”“特岗计划”等是被民众熟知的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此类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传统的政绩观、人才观、管理观等影响,其效用的发挥还是受到了制约。对此,我们应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以提升乡村教师整体素质为目标,对不合时宜的相关观念进行改善。第三,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与地位。对乡村教师待遇的提升,直接表现为对其经济收入的增加,各省政府应以各地乡村教育发展现状为依据,对乡村教师进行生活补助。而对乡村教师地位的提升,则应建立健全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即重视对乡村教师的精神奖励,如颁发荣誉证书、开办“最美乡村教师”评选活动等,以此对其高尚事迹及奉献精神进行宣扬,加强社会各界对乡村教师的理解与敬重,提升其社会地位[6]。

2.   师范院校要针对免费师范生的生源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

第一,重新定位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在部属六所师范院校中,有四所院校将为培养优秀教师或教育家奠定基础作为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但是,基于每所学校每年千人以上的招生量,这个目标的设立过于理想化,很难实现。对此,我们应对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进行调整,将培养具备适应农村基础教育能力的免费师范生作为培养目标,即重视对免费师范生的专业思想、理论基础与专业素质的建设与培养。第二,调整不合理的课程计划。对当下多所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相关课程进行调查,可以发现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首先,教育学类课程比例偏低、人文历史类相关课程不足。对此,应适当调整课程内部比例,适当增加教育学、人文历史类课程,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与职业信念,并引导学生对教育与人自身、自然、民族发展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其次,实践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对此,可以增加实践教学比重,适当延长学生实习期,鼓励学生到乡村学校进行实习。

3.   乡村社区要积极重建和发展乡村文化

提升乡村教师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度,是建设和发展乡村文化的首要前提。乡村教师对乡村本土文化的认同度,直接影响着其是否自愿扎根乡村,积极开展乡村教育。由此可见,提高乡村教师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度是极其必要的。对此,乡村教师首先要端正自身对乡村及乡村教师的认知,即乡村不等同于贫穷落后,乡村教师不等同于穷苦、低素质。乡村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多优秀的精神文化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比如诚恳善良、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等。其次,乡村教师要平等看待自身与乡亲的关系,积极融入到乡村文化中,如此,不仅能拓展乡村教师的生活空间,还能丰富其精神生活,提升其生命境界。此外,在乡村教师融入乡村文化的过程中,乡村教师应时刻牢记自身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与使命,要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引领村民进行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

4.   学校要积极引导乡村教师树立专业自信

教师专业自信源于内外两部分,教育工作的专业属性赋予教师专业外部自信,教育学领域话语实践的自信赋予教师专业内部自信。但在现实中,相较于城市教师,乡村教师教育评价的话语权多被忽略,在各项教育资源较为弱势的乡村学校开展“城市取向”的教学任务让乡村教师疲于应对,在此背景下,乡村教师很难获得职业成就感,长此以往,其专业自信将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乡村教师首先要明确乡村教育目标,即明确乡村教师要做什么。乡村教师要清晰认识到自身专业价值不仅存在于对学生的培养,还存在于对乡村发展的贡献。在此基础上理性对待“外在规约”,采取“背景勾联”方法取向,回归公共性,重新建立专业自信。其次,乡村教师要意识到自身专业发展对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加强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来提升其职业幸福感,以此达到树立专业自信的目的。而乡村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的前提,是制定明确、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以便积极应对教学改革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  吴梅,许晓君.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其破解[J].当代教育科学,2017(06).

[2]  王艳玲,李慧勤.乡村教师流动及流失意愿的实证分析——基于云南省的调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03).

[3]  庞丽娟,金志峰,杨小敏.新时期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7(05).

[4]  王炳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分析——基于湖南省泸溪县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案例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02).

[5]  石娟,巫娜,刘义兵.加拿大偏远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及其借鉴[J].比较教育研究,2017(02).

[6]  王鉴,苏杭.略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标本兼治”政策[J].教师教育研究,2017,29(01).

[作者:陈莉(1974-),女,河南信阳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陈国庆】

猜你喜欢

乡村教育乡村文化
十八大以来乡村文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反思乡村文化与乡村教育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民族地区乡村教育要重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