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

2020-10-23程兵

读与写·中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教学应用初中数学

程兵

摘要: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催生了教育领域的深化改革,聚焦于初中数学学科教学实际,教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手段和单向输出式教学课堂,不仅难以与当下初中学生的能力水平产生共鸣,也无法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提升性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形式改革尤为必要。在本文中,我对初中数学所面临的教学困境展开了介绍,对问题导学法的概念和使用价值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应用举措作出了思考,希望可以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方向索引和经验借鉴。

关键词:教学应用;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20-0177-01

具备基础属性的数学学科,在学生的初中学习阶段占据了关键地位,其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良好教学效果的形成,不仅可以推动学生整体知识的水平进步,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因此,相关教师必须辩证看待僵化的传统教学模式,全面了解初中数学教学开展的不足之处,深入了解问题导学法的定义与作用,将其与课堂教学实现有机结合,满足学生能力培育需要,进而加强教学效果,提升教育质量。

1. 初中阶段数学教学困境

在我国当下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内,以知识单向传输与题海战术为主导的传统授课模式仍然占据主流,其作为以教师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为依据的教学手段,不仅逐步偏离以人为本的义务教育宗旨,也无法满足当下社会对學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枯燥单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输的授课模式既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和积极性的提升,又为学生自身数学思维拓展创新,主动发现解决问题能力造成了阻碍,还在潜移默化中加重了学生学习压力和教师备课负担。

2. 问题导学法概念及价值

2.1 问题导学法概念。

问题导学法是通过教师主导,以问题的设计、提出与解答为核心,围绕其展开理论串联与知识讲解,帮助学生逐步建立与完善系统化的数学思维结构,使其对教师所提问题的思考与解答,最终养成缜密的数学逻辑思维,完备的数学知识体系的新型教学手段。

2.2 问题导学法价值。

初中生正处于行为培育和思维养成的关键时期,以问题导学法为手段,针对数学学科开展教学,有助于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意识,提升学生学习自控力。教学问题的恰当设置,有助于学生层次递进地了解数学思维的发展历程,便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理论逻辑与内在联系,提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接收与消化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更加规范地养成数学思维,使学生更加完善的具备学习能力。

3. 问题导学法的应用举措

3.1 精准合理设计教学问题。

教学问题不仅是问题导学法的开展基础,也是问题导学法的核心内容。问题设置的价值高低,以及其于教学目标的贴合程度,决定了教学效果的最终产生。所以,教师在教学问题的设置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对现有知识的掌握水平,对未知知识的接受能力,难易相宜,梯度相分,兼具趣味地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基础学习需求。除此之外,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也应充分考量教学大纲的阶段性目标,紧密贴合学生兴趣和生活实际,保证所设问题的教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3.2 辅助学生应用能力培育。

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与思考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融入生活元素,帮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解答数学问题,进而达到培育学生数学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

教师可以中考题为例,让学生展开思考和深入分析,题干如下:

某地生物实验室收到任务,需要对共计60个活体样本的有益菌进行培养。工作人员展开两轮的培植之后,总和已达到24000个,并且每个有益菌每次可分裂出若干个同数目的有益菌,提问:(1)每经过一轮分裂,每个有益菌可分裂出共多少个有益菌?(2)按照这样的分裂速度,经过三轮培育后共有多少个有益菌?

教师分别带领学生对问题1和问题2进行分析,做出如下解答:

(1)设每轮分裂中每个有益菌可分裂出x个有益菌,根据题意设方程式60(1+X)2=24000,解得X1=19,X2=-21(与题意不符,直接舍去)。

答:经过每轮分裂,每个有益菌共计分裂出19个有益菌。

(2)由答案1可列出以下公式:

60*(1+19)=60*20=180000(个)

答:经过三轮培植后共有480000个有益菌。

3.3 正确引导学生思维拓展。

在学生完成基础性教学问题的思考与解答后,教师可以引出更高难度的问题以满足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的提升需求,并最终通过对较难问题的讲解,达到帮助所有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刻印象的目的。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1节认识三角形的教学过程内,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什么是三角形?三角形有哪些类别?三角形类别的划分依据是什么?”等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在在对各类三角形特点展开探究,进而对三角形形成全面的认知后,抛出更高难度的疑问:“为什么任意三条线段不能完全保证其可以组成三角形?”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可以积极推动学生开展动手活动,让学生用尺子随意画出三角形并对其三边进行测量长度后,帮助学生得出“唯有两边和大于第三边的三条线段才能组成三角形”的结论,最终运用所得结论反证之前所学习到的各类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加深学生的知识印象,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

除此之外,在课堂内教学问题的设计与提出过程中,将教学目标与学习重难点加以融合,在考量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前提下降低数学知识的教学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也是有利于问题导学法高效实施的重要举措。

由此可知,问题导学法作为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满足了社会发展人才需求,而且顺应了课程目标改革潮流,其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新型教学手段,通过目的明确的教学问题设计,切合实际的生活场景铺垫,对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展开了引导,高效地达成了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推动了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质量进步。

参考文献:

[1] 郑下忠.浅谈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资源,2020(01):19-20+50.

[2] 王兴辉.有效应用问题导学,促进初中数学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2):57.

[3] 王瑞杰.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2):99.

[4] 赵后雨.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20(02):81+86.

猜你喜欢

问题导学法教学应用初中数学
高二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探讨
问题导学法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究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一阶微分方程的初等解法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