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建筑文化之比较

2020-10-21向运平

科学与财富 2020年8期
关键词:建筑文化比较

向运平

摘 要:建筑,作为一种人类创造活动的产物,记载着各个时期,不同地域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站在时空的坐标轴上,以科学的眼光审视之,会发现它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文化涵义,本文试浅析其一二。

关键词:中西方建筑;建筑文化;比较

长期以来,东西方建筑在各自的文化大环境下发展,受人文意识,地理环境等不同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文化。其区别和特性是很大的,只有联系到各自的政治,经济,自然等方面因素才能完整地找出两大体系的特征,并加以比较。

一、顺应自然与征服自然

顺应自然与征服自然是东西方文化的基本差异.中国文化相对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古人认为天地间的日出日落,四季循环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自有其独特的规律。荀子在《天论》中说“唯圣人为不求知天”,意味着天地的运行自有其规律和周期,没有什么可怀疑的,人只有顺应,服从它。古人还认为人与自然具有同质性,是可以相互感应的。《中庸》中有这样一段话:“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即人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和生活环境,形成天地人和谐共生的关系,从而使自己处于健吉祥的状态,凸显出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中国古典园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处的自然,即为“本然如此”之意。使人的理念情趣超脱于社会而回归自然,使内心在自然中重新求得片刻的松懈、宁静与欢娱。中国古典园林在总体布局上灵活多变,曲折有致。园林空间处处以“曲”为上,因为曲线正是自然万物的典型外观特征,曲折的长廊,林间小路等,无不曲折多姿,这其中当然有造景方面的原因,“曲”可以加强景深,以避免一览无余,但其中折射出的“道”之自由可见一斑;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借造结合,以借为主,造为辅”,因势利导,利用原有地形、景物。在原有景观基础上酌情添建观赏游憩点。计成在《园治》中总结治园要“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即园虽经人为,看上去却如同是没有经过“人为”的自然界一般,这正是"道"之境界,即自由无为。

西方文化强調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注重自己欲望的满足,想像与理想的表达.欧洲古典园林显示出对自然的一种反抗,征服之势。以凡尔赛宫的园林为例,布局对称、规则严谨,花草树木被修剪得方方正正,建筑平面也是规则的几何体,无不显示出人工的几何的美。

二、追求意境与追求形式完美

还以中国等东方古典园林为例,中国古典园林常运用象征与比拟的手法来体现意境“一池三岛”的造园手法就是运用象征的手法来获得神岛仙境的的意境。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之“枯山水”园林,其造园手法与中国同出一辙,“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从广阔的大自然中概括出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并贯注以个人的感情,令人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出一种情景之外的意境,即所谓“意在境外”了。日本庭园艺术主观意念强,如将庭石组成山岳,用立石代表瀑布,白沙代表流水等。崇尚自然,将自然风景在狭小的庭园内再现,在对比上注重动,静结合,如瀑布的动与水池的静,小溪的动与大潭的静,水中游鱼的动与水边踏步石的静,飞架石桥的动势与园内石灯的静态等。

追求意境,表现在建筑上就是,建筑本身与奇特的空间、场所、境象相结合,并不单强调建筑本身,故宫天安门与太和殿之间存在的一系列抑揚顿挫的空间序列—通过空间序列透出威严之感,震撼着人心,显示了泱泱大国的大气与尊严。

西方文化强调形式之美,注重物的形式以及给人的快感愉悦。西方的建筑在满足功能后,建筑有了美的分化,建筑是按美的艺术的尺度,手法去建造,使得建筑在满足使用后还有空间的震撼,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无论形式,空间,都是令人赞美的。在时间跨度上,从罗马时期的斗兽场到文艺复新时期的圣彼得大教堂的立面,“三段式柱式,劵拱,帕拉第奥母题”等经过多年推敲而形成的精致典雅,型制严谨的建筑构图形式,被精彩应用着,柱式贯穿立面,劵拱穿插其间,尽管它们的建筑性质截然不同。

三、臆念化与精神性

在中国人的概念中,空间中存在一种视而不见,触而不觉都无所不在的东西,这东西就是贯穿中国文化多种层面的“气”。这个“气”绝非指简单意义上的空气。气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艺术上讲气韵,文笔上讲气脉,形象上讲气势,气贯通古今,几乎是无所不在的。中国人用“气”来理解并创造建筑空间,空间的要义,不在其神圣,高敞深邃,在以“气”为基本的空间内涵的基础上,建筑空间在形体,结构诸方面的规定性上,就必须顺应这一特性:1.建筑的尺度不宜过大,以防止室内阴气淤滞。(室大多阴……多阴则蹶—《吕氏春秋》)2.建筑不宜建造的过分封闭,以便于阴阳之气大沟通和合。(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周易.系辞上》)3.建筑宜在平面上展开,由一系列尺度适宜的单体及其围合而成的庭院,使气在建筑组群中流通自如(“庭院深深深几许……”--宋词)4.建筑应当注意方位的布置,主要方向宜南向,正面宜开敞,以纳来风,后部宜遮挡(风水意义,组群意义及单体意义上的遮挡),以防气泄。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道德经》)中国古人将木柱支撑的室内空间,比喻作一个树林,上为云气,下为林木,阴气沿柱子上升,阳气沿柱子下降,只有内外与上下的阴阳之气交汇和合,才能达成室内空间的最佳状态。中国古人的建筑空间,似乎并不寻求封闭的四壁围合。公玉带所献明堂图中四柱支撑,四面无壁的太室太庙,具有某种普遍的象征意义。即使是四壁的建筑,其四周或前后两侧,往往做成几乎可以完整启闭的木格栅。需要时,打开格栅观四方景色,接八面来风;关闭格栅,则又是一个舒适宜人的小室。显然,古代中国人所追求的,是阴阳的和合,是气的流通.徽州民居的布局就是依“风水”说而造就的,村基为“阳基”,讲究“气形”关系,前有朝山,后依来龙山、狮象、龟蛇把守口、河流、溪水似金带环抱,形成依山环水的村落布局方式.

西方文化中认为建筑的发展是物质与精神两者之间此消彼长的过程,是两者的统一。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把建筑按发展阶段分为三类型:一种是象征型建筑,在这种建筑中,物质的重压,使精神压抑、束缚,建筑表现为厚重、沉闷、单调和充分的物质性。这一类建筑的典型是古埃及的金字塔与神庙。一种是理想型建筑,在这种建筑中,物质与精神达到高度的协调与统一,建筑表现为庄重、典雅与明朗的效果。这一类建筑的典型是古希腊建筑。另一种是浪漫型建筑,在这种建筑中,精神流溢于物质之外,建筑运用精雕细刻的细部与丰富多彩的外轮廓,表现为欢腾、雀跃的精神性效果。这一类建筑的典型是西欧中世纪哥特建筑。西方人认为建筑空间中的“精神性”不具泛指性,一般指教堂等宗教性建筑的空间特定部分。这类建筑空间,是容器型的。厚重的四壁,环绕着或狭小暗淡。室内与室外,有着严格的区划。内部空间与外界的沟通,主要是通过一个相对不很大的洞口--门来联系的。在中世纪哥特教堂中,虽然在技术上,已经达到了大面积开窗的可能,但这些窗子,都以细密的宗教题材的玻璃镶嵌画,使室內感觉光影变幻、扑朔迷离,这窗子不象是为了沟通內外的空间,倒象是为了使内部空间与彼岸世界—天国”取得更为密切的关联而设的。

四壁围合的封闭性空间,是相称的,便于采用穹顶和尖十字拱结构,西方建筑多取砖石结构,用厚重的四壁,凸显的入口将内外空间,截然的分开。而四柱支撑,四壁或前后壁可以启闭的,甚至完全开敞的空间,内外空间有相互的穿插,也便于气的交流通达,故中国建筑多取木构架梁柱结构的形式。

四、政治色彩与市俗色彩

中国人历史上“重道轻器”,士大夫等知识阶层研究的是四书五经之类,对于自然科学技术不甚重视。即使有《园治》、《营造法式》之类御用建筑规范,但其服务对象也只局限于统治阶层:皇宫禁院竞相筑垒,多是借其产华丽威严之外表,以显威示富,昭示于众。一班文人雅士倾心于山水之间,或楼台亭阁,以寄情明志。统治阶层借建筑与园林来凸显自己的超凡脱俗,高人一等,以表现政治统治次序。而广泛性、大量性的,各地区各民族的建筑—地方民族建筑则处于自发发展之態,没有官方机构对此给予专门记载研究,似乎“蛮夷”之物在中央王朝统治阶层眼中不屑一顾。形式格局沿传至今的各地民居完全是经历了千百年的试败、积累、调整后的建筑结晶.

西方自古希腊市民共和国时期以来的一段时期,盛行雄辩之风,推崇思想交流,强调各阶层的对话,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出了一大堆的思想家,哲学家,并对以后文艺复兴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种思想文化影响的建筑因而走向了市民化的发展方向:纵观西方建筑,处于中心地位的是教堂,修道院,市民广场等反映市民大众思想意识,审美价值取向的建筑类别;哥特式教堂看似是为教会修建的,实际上在工匠手中变成了对世俗生活的赞美的工具;与中国古代不同的是,无论贵族豪宅,或是市民所在的街巷,其布局是以教堂等神圣空间为中心展开的。

通过以上中西建筑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两大建筑文化各具特色,各有优缺点,将这两者互补,互相融合、吸收,定能创造出新的文化。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东西方文化既有交流,也有冲突,这种客观形式要求我们加强文化比较,择优汰劣,培育出适合中国建筑发展的新的文化。

参考文献:

[1]金元浦 .《中国文化概论》.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石健和. 《中西建筑文化》. 湖北科技出版社

[3]沙少海. 《老子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4]张耿光. 《庄子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5]罗哲文. 《中国古园林》. 中国建筑出版社

[6]王锡铭. 《建筑空间的文化含义》.中国建筑出版社

猜你喜欢

建筑文化比较
从形态构造类比中西方传统建筑差异
浅论现代环境艺术发展现状及危机
ArtDeco下的“海派”建筑文化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浅议本土建筑文化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