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干旱地区紫花苜蓿浅埋滴灌试验研究

2020-10-21刘庆

锦绣·上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紫花苜蓿干旱地区新疆

摘 要:为探明新疆干旱地区浅埋滴灌苜蓿适宜的灌溉制度,进行了变定额、变周期的浅埋滴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苜蓿浅埋滴灌栽培适宜的灌水定额为180m3/hm2,灌水周期为10d,全生育期需灌水15次。该灌溉制度下,苜蓿产量为14000kg/hm2左右,粗蛋白质量分数可以达到18.63%,节水促产稳质效果显著。

关键词:新疆;干旱地区;紫花苜蓿;浅埋滴灌;灌溉制度

紫花苜蓿被誉为“牧草皇后”,其干物质中含粗蛋白质15~26.2%,比玉米高1~2倍;賴氨酸含量1.05~1.38%,比玉米高4~5倍。作为适口性好、产量高、品质优且兼具防风固沙等作用的植物蛋白饲料,在全球畜牧业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我国紫花苜蓿的种植面积有150多万hm2,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2]。其中,新疆地区苜蓿种植面积已达10余万hm2,是我国苜蓿主要种植区之一[3]。限制该地区苜蓿生产的主要因子是水资源的匮乏,而传统的地面灌溉容易造成水肥淋洗,苜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低下。相关研究表明,浅埋滴灌十分适用于苜蓿等多年生牧草的栽培[4],而该种灌溉条件下如何确定该地区高产优质的灌溉制度,己成为新疆地区苜蓿生产中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5]。本次试验以新疆地区苜蓿栽培管理经验为基础,探寻浅埋滴灌条件下较优的灌水时间和灌水量,以期为该地区苜蓿节水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1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7年4月至10月在阿勒泰地区节水试验站进行,属典型内陆干旱气候区,年均太阳辐射总量549.8kJ/cm2,年均日照时数2920 h,年均气温3.60C,年均降水量115.6mm,年均蒸发量1845mm,多年平均无霜期150d。

试验区耕作层土壤以沙壤土为主,0~60cm深土层土壤平均容重为1.52g/cm3,田间持水量28.3%(体积含水量),土壤渗透系数为8.81mm/d,土壤有机质含量为0.21%,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9.61、9.12、91.8mg/kg。灌溉水源为地表水,水质较优。

1.2试验材料与设计

以当年直播紫花苜蓿(Algonquin,新牧4号)为试材,采用条播,行距15cm,播量为16kg/hm2。5月18号播种,撒播时先浅耕后撒种,再耙耱。滴灌带采用专用地埋式滴灌带,滴头流量1.2L/h,滴头间距30cm,采用1管4行布置模式(即一条滴灌带控制4行苜蓿),滴灌带间距60cm,埋深15cm。

试验采用灌溉定额单因素4水平随机区组设计,灌溉定额分别设置为2250m?、2700m?、3000m?(当地传统水平)三个水平,共设4个处理(详见表1所示),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计12个小区试验(2.0m×12m),各小区间以防渗膜作防渗处理(防渗膜向地表下延伸100 cm,地表上延伸20 cm)。每次灌水用水表精确控制水量,各处理其它管理措施均相同。

1.3测定项目与方法

出苗率:苜蓿出苗后采用“小样方法”进行测定;

株高:待出苗整齐后在每个小区随机选定5株苜蓿作为样株,用钢卷尺每隔7天测定;

叶面积:对样株分上、中、下三层,从不同方位采集子叶、复叶各30片,以及真叶10片,用钢卷尺每隔7天测定叶片长度(从叶枕到叶尖的距离)和宽度(叶片中部最宽处的长度),采用公式叶面积=叶长×叶宽×校正系数(校正系数取0.71)进行计算;

产量:采用样本推算法(选取长势均匀的样本1m×1m),各小区样本收割后自然风干,称干草重;

粗蛋白质含量: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灌水处理对苜蓿出苗率的影响

图1为紫花苜蓿播后两周内相对出苗率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紫花苜蓿整体出苗呈现出“慢—快—慢”的变化趋势,出苗关键期主要集中在播后7到10天。其中,CK处理出苗率始终处于较高水平,最终达到95.0%;T3处理在灌水前期略低于CK,而在灌水后期出苗率增长最快,最终达最高值98%;T1、T2处理出苗率始终处于较低水平,苜蓿播后9天内,两处理出苗率无明显差距,而此后T2处理出苗率较T1处理表现出优势,最终T1、T2处理出苗率分别达到80.2%、85.6%。可见,新疆干旱地区盐碱地、干热风等特殊环境下适当增加苗期,尤其是出苗中后期的灌水次数(灌水定额180-225m3/hm2),能够促进苜蓿芽苗分化,提高出苗率,保证出苗水平。

2.2 不同灌水处理对苜蓿生长的影响

2.2.1对苜蓿株高的影响

如图2所示,苜蓿株高生长整体呈“近似直线”状态生长,各灌水处理苜蓿在生长初期的株高生长并没有明显差异。6月26日(分枝后期)后,CK处理和T3处理株高生长开始处于优势水平,且两处理始终没有明显差异,最终均达到110cm左右;7月24日(开花初期)后,T2处理株高生长逐步优于T1处理,至成熟后期,T1、T2处理株高分别达到89.7cm和97.8cm,较CK处理分别降低18.2%和11.1%。可见,新疆干旱地区苜蓿浅埋滴灌条件下,分枝后期株高随着灌水量的递增而增高;进入开花期后,适当增加滴水2-3次(灌水定额180m3/hm2),有利于苜蓿株高生长,提高外观品质。

2.2.2对苜蓿叶片生长的影响

叶面积指数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指标,研究非充分灌溉条件下群体叶面积消长动态,对作物节水、丰产、高效栽培具有重要作用。如图3所示,浅埋滴灌条件下,各灌水处理苜蓿叶面积总体呈“缓增—快增—峰值—降低”的趋势变化。在8月17日(成熟前期)前,各处理叶面积并无明显差异;此后,T1和T2处理苜蓿叶片生长开始衰落,而T3和CK处理叶面积继续持续增长至8月24日(成熟中期),并分别达到最大值783.6cm2和758.9cm2后开始降低;由此可见,苜蓿进入成熟期后,适当增加1次滴水(灌水定额180m3/hm2),对于延长叶片生长、提高产草量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2.3 不同灌水处理对苜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确定科学合理灌溉制度的根本在于将有限的灌溉水量得到合理分配,达到增产提质的目的。不同灌水处理苜蓿产量和品质测定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苜蓿全年干草产量以“第一茬产量>第二茬产量>第二茬产量”的规律形成,第一茬产量占到全年产量的50%以上。其中,T2、T3和CK处理首茬产量差异并不显著,均在7500kg/hm2以上,说明灌水量是影响苜蓿首茬产量的关键;T3处理第二和第三茬产量均最高,较CK处理提高了6.4%,说明“少浇勤浇”的灌水方式能够有效促进苜蓿后期产量的形成。浅埋滴灌条件下,苜蓿全年产量以T3处理最高,达到13978.8kg/hm2,较CK处理略有提高;T1、T2处理苜蓿全年产量处于较低水平,与CK比较,分别降低了10.9%和6.8%,这可能与灌水周期过长有关。

品质方面,CK处理苜蓿粗蛋白含量最高,为18.93%;T3次之,较CK略有降低;T1、T2处理苜蓿粗蛋白含量相对较低,分别为16.35%和17.62%,较CK处理分别降低13.6%和6.9%。可见,浅埋滴灌条件下,苜蓿灌水定额降低至180m3/hm2,全生育期灌水15次可以与当地高灌水量(灌水定额300m3/hm2,全生育期灌水10次)达到基本相当的效果,这对当地苜蓿节水提质栽培具有指导意义。

3 结论

综合苜蓿生长、产量和主要品质指标,同时考虑新疆干旱地区农牧业生产的节水需求,该地区苜蓿浅埋滴灌栽培适宜的灌水定额为180m3/hm2,灌水周期为10d,全生育期需灌水15次。该灌溉制度下,苜蓿产量为14000kg/hm2左右,粗蛋白质量分数可以达到18.63%,节水促产稳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陶 雪,苏德荣,寇 丹.石羊河流域喷灌不同灌水量对苜蓿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5,34(10):77-80.

[2]寇 丹,苏德荣,吴 迪,等.地下调亏滴灌对紫花苜蓿耗水、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02):116-123.

[3]文卿琳,马春晖,席琳喬,等.不同滴水量对塔里木垦区苜蓿生长发育及产草量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03):174-176.

[4]洪 明,马英杰,赵经华,等.新疆阿勒泰地区浅理式滴灌苜蓿灌溉制度试验[J].草地学报,2017,25(04):871-874.

[5]王春霞.浅埋式滴灌技术在新疆阿苇灌区的应用探讨[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7,(01):61-63,72.

作者简介:

姓名刘庆,男(出生1969年04月),汉族,籍贯四川,学历本科,毕业学校成都科技大学现四川大学水利水电专业,职称水利中级工程师,职务技术负责人,从事工作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管理。

单位名称新疆泓科节水灌溉工程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紫花苜蓿干旱地区新疆
干旱地区人工增雨优化成套技术设计思路分析
干旱地区小麦测土配方施肥和水肥一体化应用
干旱地区膜下滴灌技术甜瓜种植模式探索
变温与采后贮藏时间协同作用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
关于阿鲁科尔沁旗传统奶食品加工业发展基础分析
短时盐胁迫对紫花苜蓿叶片气孔特征的影响
印度干旱地区男子纳妾 专为家庭打水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