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片制宜”

2020-10-21黄翰张茗沁

锦绣·上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直译意译

黄翰 张茗沁

摘 要:自1995年我国引进第一部进口片,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英语电影迅速走进中国观众的视野。2014年,电影《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以19.79亿的内地票房,一举刷新了由《阿凡达》在2010年创造的我国影史票房纪录。好莱坞电影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据我国电影市场并屡创佳绩。与此同时,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也使大量译制外语片通过网络走入网民视野。一部电影的片名往往能在第一时间刺激观众的神经,因此,在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英语电影席卷全球的今天,对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尤显重要。本文将对不同种类电影片名的翻译方法进行探讨,并提出适应当今电影产业及公众文化需求的电影翻译方法。

关键词:电影片名;直译;增补译;意译

一、直译型电影片名翻译

(一)传统型电影片名翻译的特点

自严复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以来,此三字已成为之后百余年我国翻译界所信奉的准绳之一。无论是严先生的“信”、“达、“雅”,还是鲁迅先生的“宁信而不顺”,均体现出我国翻译界对“忠实”的重视。在众多翻译方法中,“直译”无疑是最能还原作品原意的方法。直译是指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

如电影Pearl Harbor直译为珍珠港,the Terminator直译为终结者,Dead Poets Society直译为死亡诗社,Chicago直译为芝加哥。

“直译”往往作为译者首要选择的方法,但传统意义的直译往往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中外文化背景差异大,语言习惯差异大,此时,“增补译”作为对直译的补充在翻译界也备受青睐。增补译是语言形式上的增补,是根据语义和句法上的需要,增加原文中虽无其词,但有其义的单词。增译,不是“增义”[1],绝非无中生有。

如电影Titanic,直译为“泰坦尼克”,补一“号”字,译为“泰坦尼克号”,使观众了解“这是一部与船有关的电影”;电影Shrek,直译为“史莱克”,增“怪物”一词,译为“怪物史莱克”,使观众知晓“史莱克是一个怪物”。

(二)传统型电影片名翻译方法的优势及其局限性

直译,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片名的形式与意义,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异国文化。但若不照顾电影的内容及情感,所翻译出的片名往往与影片内涵产生偏差,甚至误导观众。

如电影the Terminator直译为终结者。电影the Terminator讲述了2029年,经过核毁灭的地球被“天网”统治,人类几乎消灭殆尽,剩下的人类在约翰的领导下与“天网”作战,扭转了局面。“天网”为改变这一切,制造时光机,派遣终结者机器人回到过去,杀死约翰的母亲已阻止其诞生的故事。电影特效技术完善,情节紧凑,富有神秘色彩。译者通过直译,把the Terminator译为终结者,“终结”一词在汉语中带有威慑力,如此简洁精炼的翻译与电影所制造出的奢靡、震撼、科幻的氛围不谋而合,让观众对电影充满好奇。而台译版本为“魔鬼终结者”,笔者认为,增“魔鬼”二字,虽有意突显“终结者计划”的可怕,但与原文相比,稍显累赘。

另一例子是将Dead Poets Society直译为死亡诗社,在笔者看来,绝非好的翻译。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教学方法打破常规的老师和一群渴望突破的学生之间的故事,整部电影温情、青春、励志,又发人深省。而“死亡诗社”的译法让人不寒而栗,“死亡”二字在汉语里所透出的情感十分悲伤凄惨,因此观众在看到“死亡诗社”四個字的时候,大多会以为这是一部恐怖片或惊悚片,误导观众。

二、意译型电影片名翻译

(一)意译型电影片名翻译的特点

冯世刚先生总结的“能直译时便直译,不能直译时便意译”的观点笔者极为认可。笔者认为,直译是一切文艺作品翻译的首选译法,但当译文中找不到有原文相同的表达方式来表达与原文相同的意思时便不能直译。

非传统型电影片名翻译方法便是与直译相对的意译。在近代西方英语电影引进的过程中,非常多的电影运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如电影Ghost,直译应为“幽灵”,译者化“幽灵”为“鬼”,意译为“人鬼情未了”;电影Scent of a Woman直译应为“一位女人的芳香”,这里译为“闻香识女人”;电影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直译为“麦迪逊之桥”,这里舍去具体的“麦迪逊”,而意译为比较抽象的“廊桥遗梦”等。

(二)非传统型电影片名翻译方式的优点及其弊端

电影片名好的意译不但与原片名在内容、情感等方面契合度极高,绝不奇怪突兀,而且使电影在“第一眼”便引人入胜,最终引起人们的共鸣与思考。如电影Waterloo Bridge直译为“滑铁卢桥”,但译者弃用“滑铁卢”,而意译为“魂断蓝桥”。笔者认为这是较好的意译。首先,该片是一部凄美的爱情片,而“滑铁卢”三个字在国人的第一印象中只是战争与失败,倘若直译,片名就会给人一定的误导,而且“魂断蓝桥”的译法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其二,译者配合该片作为爱情片的基本色调及国人对凄美爱情片的理解,将其译为“魂断蓝桥”,“魂”和“桥”二字运用地极为精彩,当“桥”和“魂”之间建立起形而上和形而下之间的联系时,爱情便“断”在其中。并且汉语中的“魂”和“蓝”字带有着强烈的悲剧色彩,又为电影蒙上了一层凄美的面纱。再次,此译法带有明显的国学特色,《西厢记》中有“白茫茫溢起蓝桥水,不邓邓点着袄庙火”的唱词。此故事在《战国策》和《汉书》中均有记载。传说有一个叫“尾生”的年轻人,与恋人约定蓝桥相会,尾生先到了蓝桥,这时河水忽涨,他不肯失信而抱着桥柱等候,最终被淹死,“蓝桥”中的中国古代民间传说,表现出与电影内容相辅的主题——“坚贞的爱情”。

而不恰当的意译则是为电影减分的。要么“有过”,显得矫揉造作,累赘多余;要么“不及”,未能达到意译的目的。如电影Charlies Angels译为“霹雳娇娃”,虽然“霹雳”二字所表达出的效果与片中的angels相得益彰,但“娇娃”的翻译无疑是巨大的败笔。“娇娃”二字不酷不雅而显俗,笔者认为,若是直译angels一词,译为“霹雳天使”,相比而言则更为恰当。同样的减分翻译还有2014年上映的好莱坞电影Lucy,中国大陆译为“超体”,可能是因为直译“露西”不吸引人,而且会让人觉得不知所云,近些年超级英雄电影又叫好又叫座,所以译者便结合片中女主角具有超能力的特点,将其译为“超体”,但“超体”二字却略显俗套,并非绝佳翻译,而香港译为“超能煞姬”更是哗众取宠、俗不可耐。

意译不像直译用基本统一的翻译方法,电影片名意译翻译法的运用基本取决于译者的个人素质、艺术修养和对电影的主观理解。无论是“有过”还是“不及”,都不是好的翻译。如果说直译是考验翻译的精确度,那么意译则考验翻译的平衡度,不过“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电影片名的意译被所有人接受显然是不可能的,译者能做的只是尽量平衡。这种“平衡”的拿捏,便是最考验译者功底的部分。

三、电影片名翻译方式“因片制宜”的必然性

(一)翻译方法角度

直译?还是意译?这个问题自近代以来便争论不休,却始终没有被广泛认同的答案。林汉达在《翻译的原则》中说:“真正主张直译的人所反对的,其实并不是直译,而是胡译或曲译。同样,真正主张意译的人所反对的也不是直译,而是呆译或死译。我们认为正确的翻译就是直译,也就是意译,而胡译、曲译、呆译、死译都是错误的翻译”。玄奘在翻译佛经时,多用直译,善参意译,意译直译,圆满调和,使翻译作品登峰造极。[2] 由此可见,直译是基础,是准绳,而意译是补充,是升华,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而电影片名不同于文学作品,它短小精炼,所以在运用两种翻译方法时更需取舍得当,配合得当,以电影剧情和内涵为依据惊醒翻译,没有任何一种翻译方法“百试百灵”,译者需“因片制宜”。

电影Lord of the Rings,中国大陆直译为“指环王”,台湾版本意译为“魔戒”,若了解电影故事梗概,很容易看出“魔戒”的翻译胜过“指环王”。Lord of the Rings是一部史诗奇幻电影,ring是贯穿电影的重要线索,“指环王”虽“信”不“雅”,而且“指环”与“戒指”相比,缺少了些许尊贵和玄幻的色彩,而“魔”字的运用与电影的魔幻主题及“王者之戒”的表达效果珠联璧合。

电影Rebecca亦有两种翻译,一种直译为“丽贝卡”,一种意译为“蝴蝶梦”。该片是反映变态心理的情仇故事,“蝴蝶梦”的翻译,让国人很容易联想到“庄周晓梦迷蝴蝶”的典故,其意义与本片无关,尽管“雅”,但不“信”不“达”,字面再漂亮,总是第二位,达意才是关键。

由上述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同一部电影直译意译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而不同种类的电影没有相同的、一劳永逸的译法,译者大可以运用不同译法翻译后择其最优。

(二)市场经济角度

电影片名的翻译与普通文学作品翻译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电影片名的翻译更加需要将“营销”纳入考虑之中。盈利是引进电影的重要目的之一,无论是通过银幕渠道,还是网络渠道。

近年来大热的超级英雄电影就是一个例子,Spider-Man、Batman、Iron Man、Daredevil、Fantastic Four、Green Lantern等超级英雄电影统统译为××侠,未能考虑电影及其主角个性本身的差异性。那是因为,如今“好莱坞”“××侠”这两个标签已经成为票房或点击率的保证,在国人心里,二者也是“精彩”和“酷炫”的象征,并自愿为其贡献钞票。

以Spider-Man为例,电影主人公是一位比普通人还普通的高中生,无父无母、受同学的排挤、追不到心爱的女生、打工时被老板压榨,也没有什么高远志向和正义使命,连拥有超能力的原因都很滑稽——不小心被蜘蛛咬到。以这样一个接地气的英雄角色为主角的电影,“蜘蛛侠”显然不如“蜘蛛人”的翻译更能展现人物特质。

同样是近年来大热的超级英雄电影,The Avengers —《复仇者联盟》,Guardians of the Galaxy —《银河护卫队》则充分地考虑到商业片的营利诉求,且恰到好处,不刻意不累赘。

再如电影Despicable Me的两种翻译 —《卑鄙的我》和《神偷奶爸》,前者直译,后者意译。两种翻译描述的都是电影主人公格鲁,格鲁本是一个超级神偷,干了不少坏事,但在与三个孤儿小女孩的相处中被感动,最后变成好爸爸。如此温情的故事译为“卑鄙的我”完全词不达意,因为我们在电影中并不会发现格鲁有多“卑鄙”,反而是憨厚的、可爱的、温暖的。而“神偷奶爸”恰好体现出格鲁的两个身份、两种性格——“神偷”与“爸爸”,“坏”与“暖”,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会有反差如此大的状态?无形中拉高了电影的票房,是既考虑电影情节本身,又考虑市场经济的典范之作。

当然,顺应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没有错,但是,笔者认为,大众的消费是需要引导的,而绝不是去迎合,翻译是一门艺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不能脱离其最初的目的,而不是将翻译的目的扭曲为营利。

(三)文化差异角度

片名的翻译还应着重考虑文化差异带来的接受差异,笔者认为,应将汉语的语言习惯纳入主要考虑之中。简洁短促、合辙押韵的片名翻译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如电影the Great Waltz译为《翠堤春晓》,电影原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圆舞曲”,乍一看,这个片名没有直扣主题,事实上,这是一个暗喻,表达出了原作者一生对爱情和圆舞曲无比激情。同时,“翠堤春晓”四个字,给观众营造了一种生机盎然、诗情画意的氛围,与电影中的爱情相映成趣。

又如改编自美国作家温斯顿·格卢姆同名小说的电影Forrest Gump,描绘了先天智障的小镇男孩福瑞斯特·甘普自强不息,最终“傻人有傻福”地得到上天眷顾,在多个领域创造奇迹的励志故事。该片本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但译为中文《福瑞斯特·甘普》显得非常绕口,无法满足國人的接受诉求,而《阿甘正传》的翻译则称得上是神来之笔,“正传”二字来源于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既使片名翻译与原片一样以人物命名,又化繁为简,一语道破电影是以“阿甘”为中心人物开展情节,颇具传记感。

2013年美国电影Escape Plan,讲述了一个监狱设计师原计划测试世界上最坚不可摧的监狱,不料却被关入狱中企图灭口。为了复仇,雷必须想办法逃出这座自己亲手设计的全透明无隐私的高压监狱。他与亦正亦邪的囚犯大佬斯万强强联手,准备一同逃出生天的故事。国内并没有把Escape Plan译成《逃跑计划》,而是译为《金蝉脱壳》,“金蝉脱壳”作为我国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中的一计,与影片内容、气氛均不谋而合,又颇具东方韵味,便于观者理解。

而将英文片名归化的翻译方法,对于“度”的拿捏十分重要,过于强调归化,会使译文不知所云、僵硬刻板。

如电影Pretty Woman译为《麻雀变凤凰》,“麻雀变凤凰”取自于中国民间谚语。笔者虽承认此片名立意与故事比较符合,通俗易懂,富有东方气息,但这个名字无论怎么读,都令人有骨鲠在喉之感。另外一个翻译版本《风月俏佳人》,虽然文字上稍显赘余,但和原文比较贴切,倒是差强人意。

对文化差异的考虑直接决定了观众的第一体验和接受的信息,因此,能否合理地糅合文化差异非常重要,也考验着译者的功力。

四、结语

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英语电影片名翻译,尤其是21世纪之后,需要越来越多地考虑其影响因素,片名翻译与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同,文学作品的受众类型多样、分类明确,而电影的受众面极广,也没有如文学作品般细致的类型划分,所以片名翻译应最大程度上满足大多数观众的审美水平与接受能力,同时兼顾商业效应。无论直译还是意译,归化还是异化,自古以来都没有标准的翻译准则,也永远不会有,我们译者能做到的则是尽量考虑观众心理,考虑电影内容与精神,考虑票房需求,“因片制宜”翻译片名。

参考文献

[1]吴劲秋.增译,非增“义”[N].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1年9月第三卷第三期

[2]惠宇.是直译,还是意译?[N].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3]李群.片名翻译对忠实的“颠覆”——电影片名的翻译现状级理论依据[N].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4]王焰,鄭贤贵.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研究[N].西安大学学报,2005年6月

[5]何宁.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纵横谈[J].上海科技翻译,1998年No.3,37页~38页

本文为云南省2020年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学分制背景下“高效节能”翻译教学的运用——以英专八级翻译测试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2020J0538)。

作者简介:

黄翰(1989—),男,云南宣威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通讯作者:张茗沁(1991—),女,云南昆明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学法研究。

猜你喜欢

直译意译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直译与意译在英剧Townton Abbey字幕翻译中的相关思考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英汉外来借词(loan—words)互译
汉英动物词“龙”与“凤”的文化内涵及英汉互译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习语英译探析
文化传真视角下中医隐喻的“直译”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