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邶风·柏舟》主旨辨析

2020-10-21张东昀

青年生活 2020年12期
关键词:典故主旨诗经

张东昀

摘要:《邶风·柏舟》是《诗经》中的名篇,其诗旨亦是汉、宋学派的一大争端。考察《邶风·柏舟》的主旨,发现《毛诗序》“仁人不遇”说、刘向“女子自誓”说、朱熹“庄姜怀怨”说拥趸较多。“女子自誓”说因缺乏历史依据,推测其为与《墉风·柏舟》本事混淆而来。“仁人不遇”说与“庄姜怀怨”说各有其道理,而《邶风·柏舟》诗中既有女子缠绵幽怨之情,又有贤者不遇于世之愤懑,与《离骚》之旨相类。《邶风·柏舟》主旨之争或可作“以男女喻君臣”解。

关键词:《邶风·柏舟》;主旨;典故;《诗经》

《邶风·柏舟》为《诗经·邶风》的开篇之作,亦被称为“变风”之首,诗共五章,每章六句: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1]

《邶风·柏舟》的主旨争论,主要围绕三种说法:“仁人不遇”说,“女子自誓”说,与“庄姜怀怨”说。

最先出现的是“仁人不遇”说,来自《毛诗序》,其中称:“《柏舟》,言仁而不遇。卫顷公之时,仁人不遇,小人在侧。”《郑笺》进一步对其进行解释:“不遇者,君不受己之志也。君近小人,则贤者见侵害。”孔颖达《正义》亦依从此说。其他可以佐证此说法的有《孔丛子·记义》记的孔子之言:“吾于《周南》、《召南》,见周道之所以盛也。于《柏舟》,见匹夫执志之不可易也。” [2]孔子认为其中写的是有志之士的困顿之语。《孟子·尽心下》中亦有“《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 [3]之语。

第二种说法来自于鲁诗,称此诗是卫宣夫人所作,“贞女不二心以数变,故有匪石之诗”。刘向引录此说,然而对卫国历史进行考释,卫宣公时王位的更迭与其中记述不同,那这位卫宣夫人指谁?清代汉学家陈启源始疑夷姜、宣姜,然二人皆有淫丑之闻。一說宣字是寡字,《太平御览》中《列女传》亦写“卫寡夫人”,陈乔枞、王照圆、王先谦依其展开辨说。然宋代章如愚《群书考索》卷三、严粲《诗缉》卷三、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卷二等书中并引作“卫宣夫人”。究其根本,从此说者无法据实靠辨出这位卫夫人。就自誓不嫁之行,或似共姜。陈子展即指出:“倘指共姜,则与《墉风·柏舟》同,岂传闻异词耶?” [4]《墉风·柏舟》据《毛诗序》之言:“共姜自誓也,卫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是诗以绝之。”后世《郑笺》《正义》皆从此说,后代学者对“世子”、“早死”的说法提出质疑,但未提出不同说法。如此《墉风·柏舟》的主旨在近代之前只有《毛诗序》一种说法,即“共姜自誓”说。其与刘向在《列女传》中对《邶风·柏舟》的本事阐释十分相似。而若《邶风·柏舟》真的是女性自誓不嫁之言,为何又慨叹“不能奋飞”?因而可以假设,刘向对《邶风·柏舟》的解释,是误将《墉风·柏舟》中卫国共姜之事挪作卫宣夫人。其事与“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的铿锵誓言十分契合,但推之历史无法考证,且文句中亦有自相矛盾之处。

依鲁诗之解,《邶风·柏舟》的作者为女性,这与《毛诗序》中的说法截然不同。朱熹受其启发,亦认为此诗作者为女性,但他认为诗歌主旨并非为自誓守节,而是“妇人不得于其夫,故以柏舟自比”。他说:“《列女传》以此为妇人之诗。今考其辞气卑顺柔弱,且居变风之首,而与下篇相类,岂亦庄姜之诗也欤?” [5]朱熹结合《诗经》下篇《绿衣》,推测其为庄姜所作。

关于主旨的争论,前述已辨析了《列女传》中“自誓守节”说缺乏历史依据。而毛诗序“仁人不遇”说与朱熹“庄姜怀怨”说,两者亦各有其据。主张“仁人不遇”说者有元代黄元吉、明代何楷、清代姚际恒、陈启源以及近现代陈子展、高亨等。他们指出:“妇人从一而终,岂可奋飞?”“饮酒遨游岂妇人之事?”“‘饮酒、‘敖游、‘威仪棣棣尤皆男子语,”[6] “呼妾为小, 古人安得有此称谓乎?”而倾向于作者为女性的朱熹、闻一多、程俊英等则指出,诗中“鉴”、“席”、“匪瀚衣”等为妇人日常生活所围绕的事物。“亦有兄弟,不可以据”一句,也可以看出作者处于家庭纷争中,需要兄弟帮扶。

《邶风·柏舟》一篇既有心怀家国的志士仁人的悲愤之语,亦有妇人哀怨缠绵的愁思。比之《离骚》,何其相似!宋代李樗即在其《毛诗集解》中指出:“欲观诸《柏舟》,当观屈原之《离骚》,其言忧国之将亡徬徨不忍去之辞,使人读之皆有忧戚之容,知《离骚》则知《柏舟》矣。” 刘熙载在《诗概》中亦点明:“变风始《柏舟》。《柏舟》与《离骚》同旨,读之当兼得其人之志与遇焉。” 钱钟书有“然(《柏舟》)尚是剪而不断之情,《离骚》遂兼理而愈乱之况” 之评述。

将《邶风·柏舟》与《离骚》类比,则二者相似处甚多,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恰是诗人自矜“威仪棣棣,不可选也”的自我修饰。“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则是“愠于群小”的现实注解。“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与“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都是自述其志之坚。而考之整体基调,则清人牛运震《诗志》评曰:“《邶风·柏舟》骚愁满纸,语语平心厚道,却自凄婉欲绝,柔媚出幽怨,一部离骚之旨都括在内。” 甚至近代唐文治认为“《离骚》忧愤之作,殆权舆于此也。”

《邶风·柏舟》一诗与《离骚》的相似性,可以辅助理解其诗歌主旨。究竟是男子不遇,还是女子怀怨,从古至今各家据理相斥,却依然没有统一的结论。这说明这首诗本身就有着复杂幽深的情感,诗歌作者既怀着 “以敖以游”、“奋飞”的远志,又有着“薄言往愬,逢彼之怒”的怨妇姿态。其诗歌主旨或许可以参照《离骚》“美人香草”的言志手法加以理解,为《离骚》之前“以男女喻君臣”的诗作。

参考文献:

[1]孔颖达著.毛诗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54-158,247.

[2]白冶钢译注.中国古典文化大系 孔丛子译注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50.

[3]张岱著.张岱全集 四书遇[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537.

[4]陈子展撰述.诗经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77,78,79,80.

[5]朱熹著.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1.21-22.

[6]姚际恒著.诗经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8. 49.

猜你喜欢

典故主旨诗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典故逸事龙文鞭影
主旨大意题
How to Find the Main Idea 如何找出主旨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巧用《诗经》解难题
闻鸡起舞
办手抄报
吃透材料 凸现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