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领风骚

2020-10-21杨惠红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13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

杨惠红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于学生语文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朗读在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现实中,小学课堂教学在重视程度,时间安排和评价考核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缺失。朗读教学并未有效发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阅读能力的作用。因此,语文课堂显得有些沉闷。如果能让让各种读合理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就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领风骚,让“读”来成就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彩。

关键词:各种读;语文课堂;成就精彩

一、文本解读  明确目标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验品味。这就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解决好人文精神和落实双基的问题,新课程语文教学注重人文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如果一个学生读错字音,错别字连篇,那么势必影响他的文学感悟能力。

解决好拓展创新與解读课文的问题。新课表要求强化学生阅读,阅读教学使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如果学生没有对文本的充分研读,那么拓展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品味,揣摩语言,从而有所理解,有所感悟,并在此基础上积累语言,逐步学会欣赏。

二、潜心研读,发现奥妙

课文研读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功夫。语文教师必须精读教材,才能发现教材的奥妙,才能设计好课堂教学。

在对教材的研读中,教师首先要“细读”,南帆先生说,细读文本就是“沉入词语”,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咀嚼,细读文本还在于潜心涵泳,“一字未宜忽,词语悟其神”。王崧舟老师在教《小珊迪》一课时,就把敏感聚焦到了一个“小”字上。第一,从年龄上说,珊迪是个小孩;第二,珊迪的身体相当弱小,这不仅是个生理问题,更是一个生活的问题;第三,珊迪在那个社会中的地位相当渺小,他是穷人,是孤儿,是生活在那个社会最底层,最被人瞧不起的人;第四,作者在写法上是欲扬先抑,要言说小珊迪的身体的确非常瘦小,但他的这个人物形象却非常高大,这个人物的灵魂价值意义重大。

如果没有仔细研读教材,就不会发现文字里面原本你不曾注意的“奥妙”,这些都可设计成为课堂教学的“素材”,即便有多余的边角料,也可成为点缀,让语文学习锦上添花。

在对教材的研读中,教师自己还要有多角度研读的习惯。第一,从读者的视角,想方设法让自己读进去,读出形象,让文章荡涤自己的心灵,敏锐捕捉文中的语言魅力。第二,从作者的视角,读一篇文章,由自己感性地看,读,想的收获后,一定有更本质的东西等待我们挖掘。文章之所以这么表达,一定与历史背景有关,与作者生平有关。第三,从课程的视角,读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更不等于教学实践。解读教材就要把文本放到具体的年段,单元中,最终判定其教学价值的取向。

三、多角度读,丰富体验

如今为数不少的阅读教学课中,学生的活动基本上就是“找”,找到与老师提问有关的内容划下来。类似这样的活动,没有多少思考,欣赏和探究的成分,在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上就显得浅易,尤其是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语言的积累更是欠缺应有的深度和力度。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必须学习语文知识,丰富语言积累,提升语文能力,塑造良好的思维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著名特技教师余映潮老师在《纸船》一课中的朗读设计:1请同学们用“温婉的调子”朗读这首诗。2请同学们带着“水一样的柔情”进行朗读。3请同学们带着金子般的童心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这个细节化立意很高的朗读教学设计,不仅只是有序的推进,也不仅仅只是欣赏角度的变化,更重要的使从他的第一步起就切入到作品的艺术风格,将学生引入优美动人的诗情之中,从不同的朗读中获得不同的人生体验。这样的朗读,形式雅致,丰富,与那种机械单一地读完全不同,表现出教师时尚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视角,高超的教学技艺。

余映潮老师在执教《沁园春.雪》时,他的朗读设计又读出了新意。他用朗读与品析相互交织,用诗意的手法形成诗意的课堂,整堂课中,朗读贯穿始终。朗读训练活动之一,读出字,词,句的力度;朗读训练活动之二,读出两个字的长度;朗读训练活动之三,读出几个句的高度;朗读训练之四,读出全诗的情感美度。朗读完全符合教学诗歌的文本特质,又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在老师诗意语言的指引下,从每一次不同的朗读中,学生都获得不同的语感,同时也获得不同的体验。

四、想象朗读,情感共鸣

语文教材选编的文本每一篇都文质兼美,意蕴丰富。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在个体阅读的基础上展开多维度的对话和交流。学生通过各种朗读可以达到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赋予文本丰富的意义,从而与作者与作品一起共鸣。

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慈母情深》时,不仅读出了文本本身的含义,也读出了文本更深层次的意思,完全读出了作者写文章时此时此刻的心情,他把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朗读中,他的朗读意味深长,让人终生难忘。比如读排比句:“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的望着我,我的母亲……”先是由学生自由读。接着听老师深情朗读。然后师生一起共读,老师读前半句,学生齐读“我的母亲”。再换过来,学生齐读前半句,老师读“我的母亲”……读得是何等的深情,读得催人泪下,读得人鼻子酸酸的,读出了强烈的画面感,震撼心灵!在这样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母亲工作的辛苦劳累,体会到母亲赚钱的艰难,体会到母亲这么辛苦转来的钱却很大方舍得给我买书,体会到母亲对我的爱有多深!通过朗读,使读者和作者和作品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达到令人震撼的效果。而这样的朗读还有好多处,贯穿整堂课,又比如母亲工作环境描写的段落,抓住这组排比句的“七八十”这个数字展开朗读。这样的情感散文如果只是老师的解说,就会显得多么的苍白无力,又岂能达到这么高的境界。

又如教学五上朱熹的《观书有感》为例,全诗共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朗读“半亩”感受到诗句中的方塘之小,朗读“天光云影共徘徊”感受到方塘之美,通过“鉴”“活水”体会到方塘之清……通过朗读,还想象到塘岸边柳枝婀娜,荇草舞动,飞鸟轻盈,蜂蝶欢快……这首诗呈现的分明是一幅形象生动的美景,而诗题中的“有感”,却分明是告诉我们他有感悟,他是要借物喻理。通过对比朗读,终于发现朱熹告诉的道理是:水之所以清澈,是因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人之所以聪明,是因为不断读书。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深刻的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想,与作者情感共鸣。

五、感悟朗读,成就精彩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我国文学上富有生命力的经典之作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应运而生的,深入了解文本创作的时代背景,用心去感知文字的温度,感悟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一腔情怀,让学生为情所动,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读”。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是关键。

如学习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中的《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重点是理解诗的意思并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读就是最有效的方法。先老师范读,奠定情感基调。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首联,语气平缓,颌联颈联和尾联则逐句加强语调,以传达出诗人的极度兴奋之情;而读《示儿》,语速宜慢,一二句读出诗人的悲伤遗憾和无奈之情,三四句则读出语重心长殷切期盼之感。再指导学生读,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发挥音乐的渲染作用,通过配乐朗诵引领学生走进诗所创造的情境中,想象一个个感人肺腑的镜头,一幕幕催人泪下的场景,使学生感受到两位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但抒写的心情却截然相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诗人即兴而作,一气呵成,语言表达轻快活泼,情感抒发酣畅淋漓,可谓是喜透纸背,爽朗奔放之至!后者是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的“收官之作”,是“绝笔式”的遗嘱,情动于衷,悲愤溢于字里行间。喜是爱国,悲也是爱国,在不同的悲喜情态中,都跳动这诗人那颗滚烫的赤子之心,都抒发着诗人那浓浓的爱国之情。

总之,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会并传达出流淌于诗句中的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才能让学生领略到诗人崇高的精神,并将人物形象定格于心。

朗读,激发了学生学习一个个鲜活文本的兴趣;朗读,让学生更深入地感悟文本的人物形象;朗读,有轻有重,有急有缓,抑扬顿挫,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语文”的课堂,完美地成就了课堂教学的精彩。

如果说语文是广褒无垠的草原,那么读就是自由驰骋的骏马;如果说语文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那么读就是搏击风浪的竞帆。读能成就语文本质,读能滋生语文魅力,读能演绎语文精彩。在语文教学中,读不仅能“传道授业解惑”,更能沐浴经典,更能启迪智慧。那么就让各种读合理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最后,“读”领风骚,让“读”来成就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彩。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
国学经典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对策探究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让语文课堂步入自然自由新境界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追求快乐的语文课堂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浅析语文教学中师生有效沟通的策略
正能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