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伦理学视域下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婚恋观影响研究

2020-10-21王晓蕾

青年生活 2020年24期
关键词:网络媒介婚恋观大学生

王晓蕾

摘要:随着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的影响日益增强,大学生群体的婚恋观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如出现网恋、网婚等新现象。分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婚恋观的变化,寻找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婚恋教育的对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婚恋观;大学生;网络媒介

大学生婚恋观是大学生在其自身价值观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对恋爱、择偶、婚姻、家庭和性的基本认识和系统看法,其中也包括了相关的婚恋道德观。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群体出现的新的择偶、恋爱观念值得研究与分析。

一、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婚恋现状

在普通高等学校解除禁婚令,国家管理部门逐渐默许高校大学生恋爱结婚的情况下,大学生恋爱的环境变得相对轻松。但是,由于大多数大学生的身心状况尚处于不完全成熟阶段,人生观、价值观也在成长变化当中,因此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网络环境开放而自由的氛围影响下,学生的婚恋行为出现了新特点,产生了新变化,存在以下突出现象:

(一)网络虚拟恋爱和网络虚拟婚姻

当前,大学生群体越来越依赖于通过使用媒介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媒介在个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因此越来越重要,而网恋、网婚现象也相继出现。网络虚拟恋爱是指个体以超越时空限制的网络为载体,相识、相惜、相知、相许,与情感对象进行虚拟与现实兼具的情感互动过程;网络婚姻顾名思义就是在网上举办婚姻,网恋网婚作为迎合经济发展和时代变化发展的新事物,吸引了不少大学生跃跃欲试。[1]

(二)婚前性行为和只恋爱不结婚的态度

网络改变了人际互动的模式,这主要体现在择友模式、交流模式以及心理满足模式的相关变化。同时宽松的网络环境也改变了大学生对传统道德观念的看法。[2]

首先,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认可度高。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出现了新的性行为方式“网络性经验”他们对网上发生性关系过于随便,许多大学生也越来越喜欢这种直接、快速、多重的网络性行为。其次,大学生恋爱只求过程不求结果,认为婚姻不是爱情的最终归宿。在爱情道德观调查中,有半数以上的大学生对婚姻是爱情的最终归宿表示不赞同,只有少数大学生表示赞同,一些人表示不清楚。另外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他们或已经有过性经历或赞同婚前性行为,但并不认为谈了恋爱就一定要结婚。

(三)婚外恋和商业化性行为

当前,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婚外恋表示宽容,而且根据是否破坏家庭作为认可或接受婚外恋的判断标准。从大学生对婚外恋的态度来看,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婚恋道德存在一些问题,将影响日后对婚姻的责任和态度,应该引起重视。其次,对于商业化性行为,大学生的态度是开放的。女性研究者何清涟在《女性沉淪的成因分析》中提到:“二十年来,中国社会中价值层面被颠覆的最彻底的就是婚姻与恋爱观。”而网络的发展加速了大学生婚前性观念的开放,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婚外恋、三角恋、一夜情等提供了可能性,呈现出婚恋动机和择偶标准的多元化、婚恋责任感和信任感降低的特点。[3]

二、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婚恋观的消极影响

婚恋观作为婚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于一个社会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取向。当下,由于复杂多样的网络信息与交往给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带来了诸多不良的影响。[4]

(一)不同价值观念的冲击引发大学生爱情价值取向紊乱

网络上多元价值体系的冲突与融合,往往使大学生无所适从,导致价值取向的迷茫与冲突。例如西方的爱情观崇尚自由平等、重视情投意合有其合理之处,但其在爱情价值取向上更强调个人感受而缺少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意识。网络上充斥的这种信息很容易影响大学生,造成爱情价值取向的紊乱。[5]

(二)网络行为的道德失范导致大学生恋爱道德意识的淡化

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进行网络活动,很容易摆脱现实社会诸多道德规范的约束。这样,网络在给大学生提供一个高度开放、自由的空间的同时,也对传统的伦理道德提出了挑战。反映在恋爱道德方面,一些大学生对恋爱不再抱严肃、认真的态度,而是把恋爱看的比较随便。在网络上一些大学生大玩“网恋”游戏,欺骗对方情感,缺乏最起码的真心和责任心;在现实中也轻率的恋爱、分手。

三、树立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婚恋观

婚恋观是大学生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婚姻观,提高婚恋道德,尽可能保持网络对婚恋的积极意义。

(一)推进媒介识读,降低依赖程度

时代的浪潮将我们置身于媒介全球化背景中,大学生对网络的依存度还在不断升高。如何使大学生在面对形形色色的各类信息时保持清醒头脑,减轻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并充分发挥自主性?开展媒介识读教育是正确的选择。媒介识读,即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6]

多年来,我国未形成对此种能力培养的成熟的体系,而现在我国已经到了应该重视大学生媒介识读教育的时期,这就需要社会上各种力量的共同发力,例如学校、家庭等,为大学生的培养识读信息的能力寻找媒介。

(二)重视自身婚恋道德教育和修养

大学生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网络道德修养,另外一方面是婚恋道德修养。

1.网络道德素养

网络道德是信息网络社会的时代产物,是人们对网络持有的意识态度、网上行为规范、评价选择等构成的价值体系,是一种用来正确处理、调节网络社会关系和秩序的准则。

网络素养主要有三个层面: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能力模式是指公民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由于面临诸多诱惑和陷阱,大学生必须有意识的进行意志锻炼,加强防范意识。对网络上的信息有基本的判断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带来的思想侵蚀,做到“慎独”,形成自律品格。[7]

同时不仅自身不受网络情感的欺骗,也能做到不去欺骗别人。大学生既不做网络环境下垃圾信息的受害者,更应当不去传播不良的信息,提高自身鉴别能力,与不健康的信息思想划清界限。

2.婚恋道德修养

大学生要从现在开始培养起正确的恋爱观,为今后的择偶观、婚姻观、生育观打下健康的基础。对于发生在大学生群里的随意、散漫、无约束的男女行为,大学生自身要提高自身对婚恋的责任,在婚恋行为中自律自爱,加强对爱情真谛的理解,纯洁自身的婚恋动机,坚决抵制三角恋、婚外恋、一夜情、商业化性行为等婚恋禁区。树立正确、健康的婚姻恋爱观,既是对交往对象的负责表现,又是培养健全人格、形成自律文明品格的必然要求。

(三)学校婚恋教育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教育学生提高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防止上当受骗;第二,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网络法制知识的教育,使其具备网络法制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从而防止大学生利用网络犯罪;第三,要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提高他们识别抵制负面消息的能力,坚决抵制網络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诱惑。另外高校应完善心理咨询师或相关机构,对大学生在婚恋过程中遇到的情感心理问题,应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如失恋引起的心理情感障碍,增强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

(四)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引导

进行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就应重新塑造传统婚恋观,在民族的传统的婚恋文化的基础上构建新的主流婚恋观,以备大学生进行参考和学习,养成健康文明的婚恋行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坚持感情真挚,互相尊重,自主自愿的原则;二是对待爱情认真严肃,感情忠贞专一的原则;三是大学生爱情与婚姻的统一性,具有较强的婚恋责任感;四是在婚恋中讲究文明,把握好婚恋行为的分寸;五是正确对待失恋问题,对失恋拥有健康的心态。

大学生婚恋教育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个人、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树立积极健康的婚恋观,有利于为大学生今后的生活发展保驾护航,也能更好的促进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梅尔文·德弗勒. 大众传播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43.

[2]骆剑琴. 网络对青少年婚恋观的影响与对策[J],人民论坛.2011(29):12.

[3]邱刚. 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模式新特点[J],北大青年研究,2010(5):12.

[4]李薇菡.婚姻家庭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38.

[5]邱林川.新媒体事件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2.

[6]刘萱文.我国媒介识读教育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J],教育研究.2013(6):93.

[7]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26.

猜你喜欢

网络媒介婚恋观大学生
城市老年人网络媒介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大学生婚恋观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
韩剧传递的婚恋观及其对女大学生影响的伦理思考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基于网络媒介的中医药信息传播效果研究
90后大学生婚恋观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