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感培养行走在数学教学的起始阶段

2020-10-21杨速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32期
关键词:小棒数感袋子

杨速

摘  要:数感是数学学习的核心素养,数感的形成不是通过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就能完成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本文探索从游戏活动、实践操作、教材优化、估算练习、生活体验、数形结合等途径入手,关注低段学生的数感培养。

关键词:数感;核心素养

新课标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并将数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词,可见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数感”是人们在数概念扩展中而产生的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感的主要表现与要求包括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现在的孩子在学前已经多多少少接触数学了,他们对数学已经有感觉了,但了解的内容比较零散。上了一年级才开始系统地学习数学,如何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培养、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数感呢?

一、在游戏活动中培养数感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特别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如果在数学学习中加入游戏的成分,最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不知不觉数感得到发展。

以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为例,可以设计了一个猜数游戏。教师拿出一个袋子说:“孩子们,老师这有一些糖一会儿要奖给大家,大家猜猜,这里一共有多少糖呢?”第一个孩子就说“3颗”,第二个孩子说“80颗”,这是一个不是很大的袋子,光从袋子的体积来判断就能显而易见里面糖的数量远远不只3颗,也远远不足80可,但这两个孩子只是瞎猜,至于袋子体积的大小他们并没有这样的敏感度。然后教师提示“这里的糖不到20颗”。缩小猜测的范围后,学生马上举手又开始猜:“19颗”、“14颗”、“10颗”抢答的声音此起彼伏,他们猜得兴趣盎然,神采飞扬。学生每猜一个数,教师提醒他们猜的数比袋子里的糖数是多了还是少了,或者说还差很远还是很接近了。学生们在反复的推敲调整之后终于猜对了。然后,再把袋子里的糖一粒粒拿出来,通过数数来验证。接着,再让同桌之间玩这个游戏,一个猜、一个提示。从猜测到提示,到再猜测、再提示,直到最后验证,在反复猜测和根据提示调整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数的相对大小,数感在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培养。

二、在实践操作中培养数感

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学具的感知和操作来获得数感。通过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就在身边,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对数产生亲切感。

如:认识11~20各数,这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在学生数出11根小棒时,老师让学生自主探究“怎样摆放让别人能很快看出是11根”。学生们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呈现出了多种方法。然后通过比较体验,学生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并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然后通过摆小棒、说组成;在脑子中想小棒,说组成;看数说组成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11~20各数的实际意义,也体验经历了数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建立数感。

三、在生活体验中培养数感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

教学中有必要通过一些具体事例让学生对生活中一些常见事物有个正确的认识。如教学认识钟表时,书中有这么个练习。按照书中的呈现方式,只能检测孩子们是否能准确地辨出钟面上的时间。但是通过教学,我发现很多孩子能准确地读出时间,但是对于做什么事情,大概是在哪个时间却感到很模糊。若把这题改成这样——不仅要写出钟面上的时间,而且还需将这个时间与相对应做的事情连起来,这个教材的改编就需要孩子对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

所以在教学“认识钟表”前一个月,教师可意识地开始渗透,比如说提醒孩子“上午8点之前要到校”,“中午11:30吃午餐”等等,同时还发短信要求家长,平时经常性地对孩子渗透时间的概念。比如早上起床,告诉孩子:“7点了,该起床了!”晚上睡觉时说:“8点半了,该上床睡觉了!”这样,经过近1个月的润物无声的渗透,了孩子的数感,孩子有了这一感觉,学习起来就轻松了。将数感培养渗透在学生的生活之中,数学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又有实实在在的作用。同样“认识人民币”之前,我也是与家长沟通,要求让家长带着孩子去体验购物的过程,让孩子自己对购物时货币的支付和找回进行计算,也可以在家里“过家家”,玩购物游戏。

四、在数形结合中培养数感

儿童的认知规律正是“从直观的动作思维到具体的形象思维,最后达到抽象的的逻辑思维的。” 理解数的概念是数学建模的过程,是学生建立数感的基础。

如“数一数”教学中,先让学生在主题图中找出1~9的数。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物体,并数出来。如,1本书、1棵树、1根小棒、1捆小棒、1粒葡萄、1串葡萄、1个国家……随后引导学生数数看,几根小棒是1捆,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1根小棒),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1捆小棒);1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1个国家),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1粒葡萄),渗透了“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因为联系了具体形象,数学变得看得见、摸得着了,在学生加深对数的意义理解的同时,也体会到它有着实实在在的作用。

数感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数感的形成不是通过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就能完成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它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创造性运用教材,用我们的“智慧”去启迪孩子们的“智慧”!帮助孩子建立、发展和强化数感,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陈亚明.数形结合 发展数感[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0.(3):41-42

[2]  馮玉新.激活思维 培养数感[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66-67.

猜你喜欢

小棒数感袋子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巧移小棒
风车转转转
取米
摆六边形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取皮球
巧估算 妙解题
共需多少根小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