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牡丹亭》的个体意识觉醒思想

2020-10-21郝孟婕

黄河之声 2020年6期
关键词:牡丹亭

郝孟婕

摘 要:汤显祖的《牡丹亭》以杜丽娘的爱情故事来揭露封建社会礼教的残酷与虚伪,用奇幻和幽冥色彩衬托出现实社会的残酷,进而表现了在封建势力的长期压迫下人们自我意识地觉醒,着重宣扬了人格精神和主体意识。《牡丹亭》是以“情”而作,在表达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爱情的同时,全面体现了“人之欲”与“天之理”的矛盾,即人的主体个性与明清现实社会碰撞所产生的斗争与冲突,蕴含着深厚的哲理。

关键词:个体意识;惊梦;寻梦;至情

在明代剧坛乃至整个中国戏曲史上,汤显祖的《牡丹亭》就像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令人瞻目。这部浪漫主义杰作至今已历经四百余年,在这四百余年的时间里,关于这部名剧的评析可谓是详尽周全,但对《牡丹亭》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依然十分必要,我也相信如此宏达的巨作还会有更多的惊喜与价值带给我们。

一、游园惊梦

杜丽娘出生在一个典型的封建宦族家庭,是家中的独生女。父亲杜宝想要把杜丽娘培养成一位知书达理、谨遵礼法的淑女,因此特为杜丽娘请来家庭教师陈最良来对她进行封建家规和封建礼教的教育。但由于连年生活的单调与束缚,杜丽娘对于自身处境不免产生了些许苦闷。丽娘在游园之前,刚好在陈最良的课堂上读到了《诗经·关雎》,这首爱情诗在全剧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它为后来的情节做了巧妙铺垫,暗示了丽娘的春心萌动和对“情爱”的萌生。在丽娘踏入后花园看到满园春色姹紫嫣红的迷人景象时,似乎如触电般顿时激起了她对青春、爱情以及自我生命的思索与惊异。

戏中开端所展现的杜丽娘,是一个完全生活在由父母支配和设定的生活世界中的大家闺秀,如囚徒般的她与外界毫无一丝联系,这也是旧时封建社会女性的必然命运。杜府就是当时封建社会的缩影,丽娘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唤醒了自我生命的个体意识。《惊梦》全出字字都围绕在杜丽娘对生命的感怀之上,丽娘自我意识的突然觉醒,使她更加明白什么才是她所向往和憧憬的。但此时的丽娘既有对现实生活的不如意的痛苦,又无法改变自己的青春年华的无奈,遂在心头无限蔓延开忧伤与哀愁。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梦中她梦到了柳梦梅,并与之一见倾心,享受了一段短暂虚幻的无拘无束的情爱时光,由此可见丽娘心中对爱情强烈的渴望。

二、尋梦花园

丽娘的不幸与苦痛,是围绕着“寻梦”展开的。丽娘在“惊梦”之后,便被梦中的柳梦梅深深打动,痴迷地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他的痕迹。在长期处于青春期但却未和成年异性接触过的情况下,丽娘的内心深处仍是孤独、迷茫和忧愁的。这里的杜丽娘,虽有着与《西厢记》中崔莺莺类似的思愁万千,但是没有崔莺莺那般幸运。因为在崔莺莺身边,至少有异性与之往来,而丽娘却只能凭靠想象和幻想来“造”出一个钟情于她的柳梦梅,相思之苦不觉溢出心头,这又是何等的痛苦!更加不幸的是,丽娘苦苦地独自深陷于自己的幻想中,一再寻梦花园,一来二去,患了相思病,病卧在床。与其说是丽娘把自己折磨病倒,不如说是封建伦理社会把丽娘逼到无路可走。她为情而死,并打算死后葬于梅树之下,化为魂魄倔强的继续寻找。正如戏中所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致也。”

通过“惊梦”与“寻梦”这两出,汤显祖塑造出了一个在春情召唤下自我独立意识和个体意识自由觉醒了的杜丽娘。杜丽娘勇敢执着地追求自己的“心灵”,用实际行动来追求人格自由与自己的命运,来表达对天性被压抑的现状的不满,彰显了“情”的巨大力量与人的自然情感的重要性。凸显出“情”与“理”冲撞而成的矛盾。

三、至情之奇

从内容上看,这部戏有着与其他传奇不大相同的地方——“奇”。这部戏曲的重点是放在了惊梦与寻梦两出,它的“奇”就是以“梦”来表现作家的思想、人格和精神,另一方面“奇”在通过“惊梦”和“寻梦”体现的丽娘的痴情,看似是个俗套一般的男女爱情故事,但是细细思考就会发现它不同于一般的套路。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文艺作品中,男女主人因相思相爱而得病,大体不外是两种情况:一是两人互生情愫,这是相思病;二是两人中一人单方面思念对方,这是单思病。生“情病”的前提是要有情感的交流对象,但是丽娘心中的柳梦梅只是她幻想出的一个人物,看不见摸不着,只是在一个游园后丽娘心中激起的情愫的化身,是丽娘自己心中独自完成的“爱情”。

如果把《西厢记》与《牡丹亭》这两部作品在爱情描写方面作比较,《牡丹亭》的“至情”特点就更加分明。《西厢记》通过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表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题,作者所表现的是一般的“有情”,爱情是出现过动摇的。而《牡丹亭》竭力表现的是“至情”可以为情出生入死,在父亲的逼迫之下也未曾有过动摇之心,体现了“至情者”的非凡勇气,更是体现了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为了爱情摒弃一切教条,为爱生、为爱死,在情感、人性方面,“我”是自由的,生与死都不能约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一思想是进步的,是时代的前进。

结  语

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人们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汤显祖通过一曲《牡丹亭》,把自己的情感与追求都注入到了这如梦般鲜活的人物中,篆刻了一幅传世巨作,带给后世人们至高精神的熏陶和殷切真情的体验。

参考文献

[1] 张福海.回到独立个体的自身存在——《牡丹亭还魂记》新论[J].戏剧艺术,2002,(02).

[2] 张大新.中国戏剧简史[M].河南大学出版社,2017.

[3] 张庚.中国戏曲通史[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牡丹亭
白先勇:不强人所难
观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有感
汤显祖的《牡丹亭》戏曲刊本插图的图像学研究
《牡丹亭》之化用唐诗现象
《牡丹亭》人文主义精神浅析
张生与柳梦梅爱情观之比较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试论《牡丹亭》杜丽娘形象的多重意蕴
评西北政法大学话剧社演出的话剧《牡丹亭》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