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现状及路径探究

2020-10-21黄荔赵卓豪张丽婷谭谚陈锐涛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8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人文素养

黄荔 赵卓豪 张丽婷 谭谚 陈锐涛

摘  要:面向广东多所高校工科专业本科在校学生展开的调查中,发现工科生人文素养普遍偏低,高校在工科生人文素养培育中,“重技术,轻人文”的问题较为突出。这严重制约了工科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相悖。高校应当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通过多种途径来改变这一现状,以提高工科生教育质量,为国家建設和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全面发展的高新技术人才。

关键词:工科生;人文素养;人文教育;

传承文化,提升人文素养是大学的功能之一。然而在工科大学生的教育中,重技术轻人文的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制约了工科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不符合当代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形势,应当坚持立德树人、以美育人和以文化人,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育和综合素质的提升[1]。这对工科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加强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教育是指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人所进行的教育,通过人文关怀、人文知识教育以及人文精神熏陶等途径,使人逐渐形成理想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文化修养、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随着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换的需要,社会和国家发展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科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也要注重加强人文素养教育。

首先,加强工科生人文素养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一方面,随着科技发展和物质财富的高速增长,科学教育备受青睐,人文教育却受到冷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出现了扭曲,由此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求必须加强工科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另一方面,虽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各领域兴起,但人的思维、精神和品性等是人工智能所无法取代的。社会对技术性人才的要求已经不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对人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精神品行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促进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的融合,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才能顺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

其次,加强工科生人文素养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需要。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培养人格完整健全,观念正确的大学生,为社会输送具有正义感、责任感和良知的人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高校应当将“培养怎样的人”作为重要任务和职责,让学生在求学阶段,不仅学会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要学会基本的做人处世道理,形成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念,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德才兼备的、真正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便可能成为梁启超先生所担忧的那种“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2]。

再次,加强工科生人文素养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一名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技术本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活跃创新的思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文素养教育在给学生带领真善美熏陶的同时,还能起到启迪思想、开发想象力、激发创造力,从而提高创新能力的积极作用。

二、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情况

为了更全面了解广东高校在校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情况和人文素养教育现状,我们发放了《广东省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培育现状调查问卷》并回收有效问卷281份,其中大部分数据来源于珠三角和粤西地区高校,少量数据来自粤北和粤东地区高校。经过数据分析和访谈之后,发现广东高校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一)人文知识较为贫乏,对人文素养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

根据问卷数据显示,仅有24.02%的学生认为人文素养对学习、生活、今后的工作,以及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不了解“人文知识”“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等相关概念及其内涵。在人文知识类问题的回答中,大多数学生表现出对传统文化、法律和经济常识的了解不多或者一知半解。同时,工科大学生普遍流露出不关心时事政治的态度。

(二)忽视人文社科书籍的阅读

54.59%的学生认为自身的人文素养一般或较差,但是仅有11.35%的学生愿意并经常主动通过阅读人文社科类书籍、参加相关课程和讲座等途径去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绝大多数学生很少会主动去阅读人文社科类书籍,也很少关注人文学科的发展动态,甚至有些学生表示在大学期间基本没有阅读过人文社科类书籍以及几乎没有参加过相关活动。

(三)缺乏提高人文素养的主动性

大多数工科大学生受社会风气和学校专业化的影响,学习中呈现出功利化的趋势。加上专业课较多,学习压力较大,导致学生缺乏提高人文素养的意识和主动性。在调查中,仅有20.09%的学生表示经常主动选修学校开设的人文教育课程,63.76%的同学偶尔主动选修人文教育课程,16.15%的同学几乎没有或从不主动选修人文教育课程。有76.42%的学生选修人文教育课程是为了提升个人综合素质,59.83%的学生是出于个人兴趣和爱好,还有32.31%的学生是认为这类课程容易获得学分。

三、高校在培育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人文素养培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受到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中小学教育阶段的影响,也与高校的教育理念、人文环境和课程教学等有着密切关系。根据调查数据,我们了解到广东高校在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工科院校人文氛围不够浓厚

数据显示,仅有3.93%的学生对学校目前整体的人文氛围感到非常满意,26.2%的学生认为较为满意,57.64%的学生感觉一般,还有12.23%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学校所举办的人文社科类讲座宣传力度不够大,横向对比,珠三角地区高校的人文讲座频率和质量要高于非珠三角地区高校。学生普遍希望学校能够加强师资队伍的人文素质培养,优化人文素质课程设置、重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科学性,改进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形成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同时希望学校多开展有趣且丰富的人文教育活动。

(二)人文教育课程质量有待提高

54.59%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人文教育课程质量一般,收获较少,因此对其兴趣不高。33.62%的学生认为较为有趣,有一定收获。仅有5.24%的学生认为课程十分有趣,收获很多。学生认为在学校学习人文教育课程的主要困难有:感兴趣的课程不多(67.69%)、开设的课程较少(55.02%)、工科专业学习繁重,精力不足(54.59%)、学校重视程度不高(36.68%)、自身重视程度不高(31%)等。接受调研的学生中,超过半数学生的必修课中没有开设《大学语文》。

(三)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质量有待提高

学生普遍认為学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数量较多,但是质量有待提高。学生们在参与这类活动的过程中,时常是被动和应付的心态。68.12%的学生认为希望开展高质量的活动,22.27%的学生认为无所谓,9.61%的学生认为开展各类活动会耽误学习时间。

总的来说,目前高校在工科生的培养上依然存在着“重技术,轻人文”的倾向,对人文素养教育缺乏系统的安排部署,文科院系与理工科院系之间交流互动较少,缺乏资源共享,工科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任重道远。

四、高校层面提升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结合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工科生所呈现出来的人文素养弱化现象,与高校对人文教育的不够重视、人才培养计划不够系统、师资队伍不充足、课程设置不科学、校园文化活动质量不够高等是有关系的。针对现状,高校应当高度重视人文素养教育,从教育理念、师资队伍、课程教学、校园文化等多方面来多管齐下,促进工科生全面发展。

(一)牢固树立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的现代教育理念

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3]。”大学承载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功能与责任,这就意味着大学教育要去功利化,不能将工科生作为技术和职业的奴隶来培养。高校应当牢固树立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的现代教育理念,文科学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并重,致力于培养既有“术”,亦有“道”的人才。学生在人文沃土的滋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指引下,能够更积极、更开放、更富有创意地去探索自然科学,同时也能够保证自然科学沿着正确的伦理道德方向发展。

(二)提高师资队伍的人文素养,科学设置人文课程

学校的师资队伍人文素养的高低,以及人文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都直接影响着人文素养教育的效果。

首先,学校应当重视提升全体教师的人文素养,而不仅仅是文科教师的人文素养。工科生接触最多的是其专业教师,包括实验员,因此要尤其重视对工科专业教师进行系统的人文科学教育,同时引导他们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探索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

其次,要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针对工科生的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要重视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比重和类型,开设文史哲、艺术、管理、法律等课程作为基础课和公共课,注重国内外经典著作的导读。同时结合不同院校、不同学科自身的特色,开展相应的特色课程。比如海洋院校可以开设海洋文化类课程,又比如针对农学院的学生,可以结合乡村振兴,开设农村经济、农业史等系列课程。多开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确保学生“有课选”和“有课上”。人文素质类课程的评价也要趋于多元化和合理化,避免出现学生选课只是为了获得学分,而没有实际收获的现象出现。

(三)注重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提高校园文化活动质量

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又持久深远的。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也有助于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校园环境中得到熏陶与升华。

学校首先应当重视校园实体环境和硬件设备的建设,包括注重打造文化长廊、图书馆、阅读角、学术报告厅等场所,引导学生形成热爱阅读,热爱经典的风气。

同时,学校应当重视开展高质量的学术讲座。目前高校中存在的讲座质量不高、精品讲座数量较少、讲座宣传面不够广泛等问题都亟需解决,应当将学术讲座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要加强各学院之间的资源共享,促进文科学院和理工科学院的交流互动,避免出现文科学生只参加人文科学讲座、理工科学生只参加自然科学讲座的现象。

此外,学校应当重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依靠校团委、院团委和班级团支部等单位,开展高质量、高品质的校园文化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发挥校园宣传栏和校园广播的作用,积极宣传正能量,促使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外化为学生的人文行为。

总之,加强工科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从高校层面而言,需要在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引下,学校各部门共同支持,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共同努力,为工科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重建当代大学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  马文娟.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研究[D].马鞍山:安徽工业大学,2014.

[3]  蔡元培.蔡元培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5.

猜你喜欢

人文教育人文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