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长调民歌在东乌旗蒙中音乐欣赏课中应用的有效措施及方法

2020-10-20巴根那

商情 2020年41期
关键词:中小学

巴根那

【摘要】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和现代音乐的强势冲击下,传统民歌蒙古长调逐渐被人们所忽视,本论文以蒙古长调民歌在东乌旗蒙中音乐欣赏课中的应用为探讨对象,以当今社会长调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情况为切入点,通过调查目前教学对长调民歌文化与教学情况,来反映目前长调民歌所面临的问题。笔者通过学生对长调民歌的认知与了解的分析、调查,来揭示目前中小学蒙古长调民歌的传承问题,并通过《长调民歌在东乌旗蒙中音乐欣赏课中的应用》的研究力图在中小学阶段使学生认识了解蒙古长调民歌,从而达到推广、保护、传承的目的。

【关键词】蒙古长调民歌  中小学  长调教学

一、长调民歌在东乌旗蒙中音乐欣赏课中的应用的重要性及意义

长调民歌是一种历史遗留下来的口头文化,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形式,旋律悠长舒缓,结构独具特色,歌词蕴涵哲理,内容极为丰富,是蒙古族民族精神、文化和音乐的重要传承方式,堪称蒙古族音乐的“活化石”。正是长调的这种特点,使得蒙古族长调民歌这个古老而又有时代特征的音乐形式,经过广大的蒙古族民众和卓越的歌手一代又一代传唱至今,已深深地扎根于人们心中。如今,长调民歌在东乌旗蒙中音乐欣赏课中的应用得到初步的整理、保护和传播,尤其是在音乐教师的不断努力下,长调民歌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在演唱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改革。但是,其进展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长调传承、发展以及演唱实践和理论教学的需要,长调需要形成一个明确、系统、科学的演唱方法和理论体系。所以,研究和推广长调就成为新一代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之一。

二、长调民歌概念、起源、长调民歌分类

(1)长调民歌概念、起源。蒙古长调在蒙古语中被称“乌日汀哆”,“乌日汀”为“长久”“永恒”之意,“哆”为“歌”之意。蒙古长调民歌是草原游牧文明的典型代表,是蒙古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它的萌芽、发展、繁荣与特定的历史条件息息相关。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长调具有音调高亢,音域宽广,字少腔长,节奏自由灵活,歌词简洁朴实,旋律优美流畅富有华丽的装饰性等特点,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被稱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2)发展及类型。受不同时期生产方式的影响,内蒙古长调的风格也经历了由短调民歌、长调民歌、以短调民歌为基础,以长调民歌为创新,长调民歌逐渐占主导地位的发展演变过程。在漫长的由简至繁、由低至高的继承发展之后,短调民歌重获新生快速发展,长调民歌保持特色更加成熟。内蒙古长调几乎覆盖了蒙古民族生产、生活、风俗礼仪、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以艺术的形式集中而深刻地反映了蒙古民族的历史和广泛的社会生活。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内蒙古长调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主要包括六种类型:草原牧歌。主要是在放牧时演唱,具有浓厚的草原生活气息,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思乡曲。思乡曲主要指独自身在异乡的蒙古族人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赞歌。赞歌所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广泛,可赞颂英雄模范、赞颂家乡、赞颂名山秀水、赞颂领袖和祖先等等,讴歌英雄是内蒙古草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婚礼歌。婚礼歌主要指为烘托结婚热闹场面而带有生活风俗的歌,所唱曲目需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宴歌。宴歌主要指在宴会歌唱的带有生活风俗性的民歌,通过演唱宴歌,蒙古族人把美好的艺术享受同物质享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情歌。情歌主要是指表达男女爱情的歌曲,是內蒙古长调民歌中数量最多,也更加脍炙人口的一种。

三、长调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及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长调民歌教学的情况

蒙古族长调音乐艺术的传播形式,从单一的口传心授的传统传承方式,增加了用书面文字写作记载与音像、影音设备的记录等方式,将这些难得的宝贵资料能够保存给后人。而蒙古族长调音乐作品的表演,也被部分音乐专业校院归为必修的声乐表演课的内容之一,声乐作品教材中蒙古族长调的歌曲曲目也逐渐增多。由此可知,长调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及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不仅以其原生态的形式广为流传,得到人们的关注,而蒙古族长调音乐艺术的音乐风格与演唱方式也有更多的人去学习与实践,进而得到顺利的继承与发展。这个时期的蒙古族长调音乐艺术到了新的成熟时期。

四、长调民歌在东乌旗蒙中音乐欣赏课中的应用的有效措施及方法

(1)完善蒙古族长调教学体系,需要搜集并整理相关理论成果。为蒙古族长调音乐艺术的热爱者们,创造交流与学习的场所,进行长调音乐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的相关教学活动,加强蒙古族长调音乐艺术各类资料的搜整工作;拜访长调的老艺术家们,将老艺术家时间的演唱的技巧与理论知识作以记录,并进一步整理成册,便于保存与后续的学习;蒙古族的牧民们有着对草原更浓郁的情感,他们所唱出的长调更为悠远更有韵味,走进大草原,音乐创作者们可以从蒙古族草原牧民们的日常生活中找到灵感,他们的音乐作品会宽广,更贴近草原的游牧生活,为蒙古族长调增添新的魅力。

(2)充分发挥学校的传承作用。保护传统文化与发展要依靠青少年的学习研究与传承。积极发挥各中小学校与文艺演出团体对蒙古族长调音乐文化的学习作用,将长调音乐艺术的代表作品列为教材的曲目内容,使我国各民族的青少年自幼就学习并演唱长调民歌作品。在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中,设立蒙古族长调音乐艺术方向,对长调音乐艺术的传承者们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为培养蒙古族长调艺术人才,创造更多的学习与进修提升的机会。

总之,作为民族瑰宝的长调民歌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影响并发生变化,继而很难保持原貌。针对长调民歌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诸多难题,制定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案显得极为重要,长调民歌保护必然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大家齐心协力、相互配合才能实现。我们应当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积极作用,努力探索出适合长调民歌传承与保护的渠道和途径,确保在“移步不移形”的发展规律中保持长调民歌的“原汁原味”。

参考文献:

[1]都贵玛.我国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的思考[J].黄河之声,2015,(03):88.

[2]富丰国,赵美琳.阿拉善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保护、传承与思考[J].内蒙古艺术,2016,(01):74-77.

猜你喜欢

中小学
加强出入管理 建设平安校园
当下如何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
基于中小学书法教育实施背景下的师资建设研究
浅谈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
试论当前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