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体性教学模式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2020-10-19刘雨薇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思想政治教育

刘雨薇

摘要:随着党的十九大的顺利召开,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然进入新时代的进程,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无论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乃至教学实践都要随着新时代的步伐重新定位。高校崇尚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主体性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创造性能力以及自主性学习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尽可能地培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让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能够更好的发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从历史角度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性教育,通过主体性教学模式,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增强思政课主体性教育性。下文将以主体性教育的概述及主体性教学模式应用思政课的重要性为基础,分析当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主体性教学模式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应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开展。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教学

一、主体性教育概述

主体性,强调以为人本,在处理高校教育教学中,是指要以大学生为核心。突破传统教育观念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

所谓主体性教育指将大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满足教育现代化需求、提供民主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和组织各类教育活动,通过正确引导教育对教育的需求,从而培养自主能力强,创造能力强,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独立个体的教育活动。

高校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活动的训练营。受教育者是思政教育的客体,客体,即大学生受到教育后逐渐进入自我教育阶段,在自我教育阶段中,大学生逐渐产生主体意识。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因主体性教育模式的介入,从过去的主体到客体的实践观向“主体一客体一主体”的螺旋式上升变化。思政工作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自我发展和历史发展的角度,培养大学生成为有个性、有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重视主体性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经之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政治方向,认清历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起到正确引导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不是灌输式教育,把学生看作灌输知识的“客体”,而是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主体。

主体性教育应用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有利于增强思政教育功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囊括了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爱国志士,国家从落后挨打到繁荣昌盛,特别是通过各个阶级、各党派的救国主张和救国方案的比较分析,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中国革命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突出中国共产党的三条“特色”道路,使学生们能更深刻的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和国情,对当代大学生精神起到了鼓舞促进作用,深刻认识了近现代中国的发展规律,促使学生们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感悟近现代中国的状况,让大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珍惜现如今来之不易的生活,理解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主体性教育应用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有助于实现思政教育工作中个体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人思想上的不断提升,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个体价值的实现是通过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以及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利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以人为本,做到尊重、理解、关心,彰显个人价值。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既要重视集体主义的宣传教育,有要在集体主义中突出和实现个人价值,创设平等互助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借助高校、社会、家庭将思政工作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彼此联系、有机统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个体价值。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只注重对学生的政治性教育,忽略个体性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高校思政课程教育教學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观念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内容只注重历史性和政治性的教育,忽略了思政教育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特点,习惯将历史既定的道德标准直接灌输给学生,忽略了大学生们的个体差异。常言道:读史使人明智,但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育中,存在着填鸭式教学现象,对文化背景不同的学生没有进行有意识的因材施教模式,对待民族地区学生,应当有适合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教育方式;对于理科和文科的学生也应当有所区别;从教育模式角度看,传统的课堂是“一言堂”式的“满堂灌”,这种教育方式完全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历史文化只是灌输,缺乏理解和应用,课程内容不能贴近大学生生活,无法满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脱离了大学生的生活,极易引起大学生的反感,久而久之,就会在课堂上发现睡觉、玩手机、吃零食,甚至是逃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得到实效。

2.教育方式以群体性教育为主,忽略个体性教育

纵观当下的《中国近现代纲要》课程教育的课堂,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内容过分强调集体利益,忽略个人利益,重视国家、社会、集体,强调牺牲个人。这样的教育观念,影响主体性的发展,对多姿多彩的个体发展处于弱势,不能与当代大学生的个体发展相适应。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主体意识日益增强,群体性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大学生对重大事件的关注程度,大学生对只强调奉献和牺牲精神的中国近现代史和当下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不吻合,大学生对淡化自我价值、主体意识的培养提出了质疑。

四、主体性教学模式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1.完善教学目标

从教学目标角度看,主体性教育模式强调的是课程教学的实效性,重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内容对学生个体的影响。完善教学目标,从两个角度进行完善。一是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强调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是完善主体性教学目标的基本前提,坚持思政教育过程中实现个体价值与集体价值相统一的教学目标。

二是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关于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教育互动的内容对大学生的影响。要立足整体,从大局出发,协调和处理好大学生实际思想状况和教学目标要实现的状况。要通过实践教育活动,让大学生认识到教育环境对教育者的影响,重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理解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的教学目的,认识并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理论课程,而是在生活实际中作为大学生指路明灯的教育内容。

2.创新教育方法

教学目标的完善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方法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主体性教学模式下需要面临的问题。主体性教学着眼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性培养,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纽带,依托主体性教学方法,锻炼大学生主体性思维意识,培养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下面我们从两个维度去分析如何创新教育方法。

一是双向互动教育维度。实现主体性教育首先要考虑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双向互动。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课堂中,传统教学方法中师生呈现出“师说,师要求你做”的态势,学生主要以听从、顺从为主,单向灌输式教育占据主导。双向互动型教育顾名思义,是确认受教育者的主题性地位,在课程教学中进行平等无障碍的沟通交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师生建立平等的教育关系。从实现双向互动的做法上看,必须要改变传统一言堂,一味说教的教育模式,教育者要认真听被教育者的心声,从教学实效性角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领悟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不仅仅是阐述历史,也不是枯燥无味的政治理论,而是活生生的历史引领大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真谛。

二是体验式教学维度。理论指导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受教育在进行理论教育之后关键在于内心的理解和将理论转变为行动。将传统的说教式教学向体验式转变,就是要有计划的、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将理论外化为实际行动,发挥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参加教育实践活动,结合实际行动纠正错误的价值观,从而达到超越自我的目的。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注意事项

一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中要突出重点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育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为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再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再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个维度,其资料浩瀚,内容繁杂,如果想从微观处面面俱到,恐怕就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了。作为思政工作者,应注重专题性、重点课程教学,围绕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以及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三个维度开展教学。通过专题教学,突出教学重点,澄清疑点,解释难点,以提高大学生的理论认识水平。

二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中要注意加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担负着从历史教育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在开展专题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要注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时间应用,组织大学生开展实地探索,如参观九一八纪念馆等,在活动中,说明历史情况,从正面回答学生的问题,真正解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切实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张彦.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四维向度[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06)

[2]冷小青.如何培育和增强人的主体性一一知识经济挑战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J].教育探索.2001(12)

[3]卢云.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主体性发挥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9

[4]陈磊.情境教學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4(09)

[5] M红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情境教学的几点思考[J].长沙大学学报.2008(06)

[6] MIb#,于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如何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一以“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授课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49)

[7]肖庆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型备课浅探一一以对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的理解为例[J].文教资料.2019(31)

[8]张国义,王凯凯.习近平历史论述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探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05)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