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020-10-19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专业课专业课程问卷

李 伟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目前教育界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实践不断得到深化。[1]“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元素与价值观教育融入各类课程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与目前教育理论中教学三维目标中的第三维目标相吻合。当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就是在各类课程的知识传授中,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充分挖掘和运用可以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人生态度的题材与内容,通过有效教育与引导,使他们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为深入了解“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情况,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落实把“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各环节和全过程的工作要求,特进行本研究。

一、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次调研为全面深入了解“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情况,从师生对“课程思政”的了解程度、认同程度、参与程度、对其内涵的认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困难、需要得到的帮助等多个维度设计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情况调查问卷(教师版)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学生版)两种问卷,分别由18道调查题目和22道调查题目组成。除问卷调查外,辅助采用集体访谈和个别访谈。

本次调查以山东某职业院校在校师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分层取样抽取各学科教师和一至三年级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教师版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89份;学生版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560份。调查结束后,对32名大学生进行了集体访谈和个别访谈。

二、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通过对所回收的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已逐步被师生理解、接受和认同。如教师答卷中,认为在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非常重要的有68%,比较重要的有38%(见图1-1)。学生问卷中对课程思政这一教育理念了解的有37%,比较了解的有39%(见图2-1),接受所有专业课授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为62%(见图2-2)。对“课程思政”这一教学改革的态度持“非常支持”态度的为36%,持“比较支持”态度的为58%。认为专业课教师在课程中讲授思政内容有用的达81%。

图1-1 教师认为在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性

图1-2 教师是否对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方法有过专门研究和设计

图1-3 教师认为“课程思政”有效的教学方式

图1-4 教师在“课程思政”改革中遇到的困境

图1-5 教师认为提升个人“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途径

图1-6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您最需要获得哪些帮助

2-学生版问卷调查数据

图2-2 学生是否接受所有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图2-3 学生除思政课以外的其他课程上接触过哪些价值引领类授课内容

图2-4 学生认为哪类老师的“课程思政”更有吸引力

图2-5 专业课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图2-6 学生认为专业课老师应在哪些方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育

教师对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方式方法已经开始探索。如有的学院以专业为单位形成有专业特色的红色案例库并不断充实案例,有的学院通过说课比赛等教学活动推出一系列优秀的含思政元素的课堂。在调查问卷中,对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方法有过精心研究和设计的教师为39%,有过思考的为59%(见图1-2)。近3年在5个以上教学单元中尝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有46%,2-4个教学单元中尝试的为22%。

在所有教学方式中,师生普遍认为潜移默化式的、体验性的教学方式最适合课程思政教学。“课程思政”应有机融合思政元素而不是生搬硬套,应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感染力,润物无声地开展价值观教育。如教师认为“课程思政”有效的教学方式中,选择“情境模拟”式的为69%,选择“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式的为80%(见图1-3)。在学生被问及哪类老师的“课程思政”更有吸引力的答题中,70%选择“有人格魅力,能够以身作则”的老师,75%选择“上课极具热忱,富有感染力”的老师(见图2-4)。

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尝试,学生确实得到了价值观的引领。如学生问卷中,报告在专业课授课中“老师讲自己的成长故事分享人生经验”的为79%,“结合本专业案例解读人生哲学”的64%,“介绍自己学科历史成就”的为55%(见图2-3)。专业课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层面,有52%的学生选择“职业选择”方面,60%的学生选择“行为习惯”方面,35%的学生选择“处世哲学”方面(见图2-5)。而且49%的学生认为专业课老师的理念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相符,另有45%认为相符,说明我们的课堂确实给学生传播了很多正能量。

以上数据证明“课程思政”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已在课堂中开始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一定育人效果。但从数据中也发现一定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一)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还有一定误区

个别师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还不到位。如有个别教师对专业课引入思政元素持“不以为然”的态度,认为价值观教育仅是思想政治课等公共课的任务,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甚至认为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挖掘思政元素有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会影响专业课程自身的教学效果,这是“思政课”与专业课程之间难以融合形成形成协同育人机制的一个重要根源。学生问卷中,有20%的学生对“课程思政”这一理念完全不了解(见图2-1),有42%的学生不能区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个概念的区别,说明学生层面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更加模糊不清。

(二)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存在一定差距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价值引领的教学目标。同时,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与能力也因专业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教师问卷中,对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困境,有36%的教师认为是“自己的政治理论原理掌握比较欠缺”(见图1-4)。对于应该通过哪些途径提升个人“课程思政”教学能力,82%的教师认为是通过“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见图1-5),对于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最需获得哪些帮助,52%的教师希望参加“课程思政”相关培训(见图1-6)。

(三)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上存在一定困惑

在教师问卷中,对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困境,有51%的教师认为是“课程本身难以挖掘思政元素”,有43%的教师认为是“教学设计方式方法的困惑”,有35%的教师认为是“教学过程中难以找到切入点”,有31%的教师认为是“教学手段生硬,学生不愿接受”(见图1-4)。对于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最需获得哪些帮助,57%的教师希望学习如何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65%的教师希望获得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和手段上的帮助,69%的教师希望现场观摩优秀示范课的教学过程(见图1-6)。另外,84%的教师希望通过教学手段及相关理论的学习,46%的教师希望加入教改团队相互学习来提升个人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见图1-5)。这些数据证明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改中教学手段上存在困惑。

(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度不够

为落实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需要有机融合。[1]但目前两者基本上还是两条腿走路,存在脱节现象。为打破两者之间的思想壁垒,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协同各学院对接“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向各学院派出思政课专任教师,会同专业负责人和专业课教师共同挖掘、整理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设计、发挥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功能,引导、鼓励专业课教师打破思政学科和专业学科的藩篱,建立并逐步完善专业的课程思政体系。[2]这种做法非常有利于高校“大思政”格局的形成,但因种种原因,还没有真正落实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

三、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育人工作评价机制,发挥教师“价值引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传统的教师工作评价机制中,我们把考核教师工作量的重点放在了“教书”上,而忽略了对“育人”工作的考核。这种传统的育人观念已落后于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代信息社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是多元化的,课堂和书本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而另一方面,学生在网络社会中获得大量的错综复杂的信息,容易陷入价值观判断的误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学校的“育人”功能尤显突出。为此,应将教师的育人工作作为重点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中,以激发广大教师“育人”的积极性。可以参照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等的考核形式,建立可量化的育人指标工作量,如设置专业教师担任专业导师或成长导师,指导学生开展社会活动并担任活动评委,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参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事务等项目,并提升这种工作量在教师工作量中的比重,这就为育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二)加强培训,提升“课程思政”育德意识和育人能力

从调查数据来看,广大教师在通过学习提升个人“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方面有很强的需求。学校应满足教师在这方面的需要,加强对教师“育德”能力的培训培养。如进行时事政治理论培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题培训、组织观摩优秀示范课、建立教学团队等多种措施,切实增强专业课教师的育德意识,培养和提升其思政能力。通过培训,帮助专业课教师明确“课程思政”对于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的重要作用,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明确“课程思政”对于学生科学思维、全面成长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性。

学校应有效整合思政教师、专业课程教师、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组成优势互补、同向同行、相互支撑的教学团队,通过互助协作共同提高育人能力。另外,还应加强与示范院校和其他部门的横向合作,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做法,聘请符合条件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党政部门负责人、行业模范和先进人物担任特聘教师,从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载体。

(三)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制度,完善“课程思政”运行机制

学校应把“课程思政”的建设和教学效果上升到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来认识。加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学科与课程设计、教学过程落实、教学质量监督评价等环节中,强化教育目标中的价值引领作用。[3]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规则等教学文件的审定过程中重视教学三个维度目标的同步实现和提升,在课程教学实施方案设计中,要求专业教师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以及课程实践进一步改造整合,构建有思政元素的有效价值引领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在各种教学评价活动中,设置“课程思政”评分因子,对专业课程中挖掘的思政元素的有效性、教学过程中的切入点、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育德效果等方面予以评价考核。通过一系列举措形成“课程思政”有效运行机制。

(四)注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要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效应,应打破以往的思想壁垒和制度障碍,打破“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脱节现象,从全局的角度整合协调育人队伍和育人过程。[4]一方面,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在价值引领中的核心作用,通过提高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加强“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加强“显性思政”与“隐性思政”的结合,做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两者之间应是“化学反应”而不是“物理焊接”,从而起到育人“润物无声”的效果。立足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课程思政工作室”等形式建立互助合作模式。这种伙伴式互助合作不仅能够提升思想政治素养,还能在相互启迪中开拓教学思路,优化能力结构。

猜你喜欢

专业课专业课程问卷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