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化学反应原理教学策略

2020-10-12苗利利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21期
关键词:化学反应原理主动性探究能力

苗利利

摘 要: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一定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有效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培养正确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化学反应原理的奥秘,学以致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化学反应原理 主动性 探究能力

新课程改革全面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发展,重视以学定教,关注学生的情绪、注意、参与、思维和生成等状态,达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从概念的生成到反应原理的探究,无不渗透至实验操作、观察现象、抽象原理等步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要时刻践行新课程改革的指导。

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一直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涵盖了对宏观化学现象的解释、工农业生产的应用、微观粒子的存在形式、粒子浓度大小比较以及计算和图像分析等方面,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很高,要能抓住主要矛盾和解决问题的关键。结合新课程改革,我们要从以前的纯粹地教师讲和学生做大量练习这样的方法中及时调整教育教学观念,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从机械地听讲到主动地参与探究,从题海战术到一题多解提高能力。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多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可以采用一下策略:

一、精心设计,巧妙导入,引起学生探究兴趣

化学反应原理学习内容,大多在必修内容中接触过,但是深度不够,再一次学习中难免会有学生对似曾相识的知识提不起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这一板块内容是能一针见血地抓住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让他们被将要学习的内容吸引,欲罢不能。无论采用实例引入、利用问题导入还是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图片、视频等方式结合引入,都要紧扣课堂内容,让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一目了然,并有继续学习的欲望。在学习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是,我在课件标题页将实验现象的照片附在标题下方:1.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转化的平衡球,一边浸泡在冷水中、一边浸泡在热水中;分别盛橙色和黄色液体的试管中溶质是什么?只需一眼就充满疑惑,高中生强烈的求知欲驱动他们要搞清楚原因。盐类的水解教学过程中,我用一瓶“神秘”液体将一枚生锈的铁钉变得光亮如新,学生纷纷断定这瓶神秘液体是酸,有些甚至大胆猜测是盐酸或者稀硫酸,带着疑问继续探究。利用《超级化学》第 30 集氯碱工业的剪接视频观看引起学生对电解原理的兴趣,接着分析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离子种类展开电解池的学习。原电池的学习从对必修二旧知的复习展开,然后提出对单液原电池的疑惑和缺点分析,展开新课的学习。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目的都是为了快速让学生抓住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快速进入角色,展开学习[1]。

二、问题具体化,承上启下,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化学原理教学中,我们一般采用问题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对于抽象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但是问题的设置需要科学合理,不能太大、太空,要能让学生迅速知道老师问的是什么,明确要从哪一方面入手解决问题,这样的提问才算是有效的,课堂才能更高效。电解池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分析溶液中的离子,外接电源后根据物理学中电学知识分析电子流向,结合化合价和得失电子关系让学生思考离子移动方向和电极反应,利用一个一个问题串联起来,启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教学中,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时,让学生结合电离和水解程度先找出具体物质水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再延伸到一般规律,可操作性比较强[2]。

三、适当提示,适度指引,不过度讲解

对于比较难理解的化学反应原理问题,直接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不如给予适当提示或引导,学生容易把握思考方向,并且可以体会这类问题的思考方式,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努力构建高效课堂,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主导,能够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引,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溶液酸碱性的教学中,关于酸碱溶液混合以后计算混合溶液中 pH 时,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能不知所措,可以利用问题启发学生,酸和碱溶液混合以后会发生什么情况?这种情况到什么程度为止?溶液显什么酸性、碱性还是中性?酸溶液 pH 值如何列式?碱溶液呢?学生有了这些问题启发,就可以一步一步解决问题,获得正确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法,自己总结规律。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外界因素探究中,压强对于平衡的移动实验在课堂上不是很容易演示,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数据计算判断平衡移动与压强的关系,提出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对于密闭容器压缩体积到原来的一般,分析平衡是否移动?如何移动?学生不知道怎么下手时,可以让他们从平衡常数角度分析。适当的提示就像灯塔,能指引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继续思考。

四、多做实验,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同等重要

化学反应原理比较抽象,学生对其理解需要有一定的实验作依托,所以盡量选取现象明显、操作简易并且比较安全的实验让学生在课堂中分组进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获取新的知识。有一些较复杂或者难度稍微大的实验,可以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回答,设疑思考,总结原理。看到才能想得更多,进而通过思考获取更多知识,同时还能锻炼思维,培养学习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科学素养,通过实验和推理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能力。

五、典例分析,学法指导必不可少

化学原理的学习,需要适当的练习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选取适当的典型例题,通过思考,内化基础知识,提升思维方式。在水溶液中离子平衡教学中,利用室温下,0.1mol/L 盐酸和 a mol/L 氨水反应后,使溶液中氯离子和铵根离子相等,然后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并计算一水合氨的电离平衡常数。这道题是一道典型的离子浓度判断和电离常数的基础计算,在计算中要注意运用对数据的正确处理方法,锻炼解题能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更新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具有一定学习能力的人才。新课程改革重在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会合作探究,在教学过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我们的课堂最重要的是有效调动学生思考和探究,少讲多设疑、多实验,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晓敏.基于初高中衔接的化学教师教学策略研究[D].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2]王乐民.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17):99.

猜你喜欢

化学反应原理主动性探究能力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浅析如何在高中政治课堂提升学生的探究和实用能力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试析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的难点及其教学策略
解析高中语文试卷讲评改革的必要性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预学的实效性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教学反思与实践
从课堂教学行为维度解读高中生化学学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