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黄休复“逸格”概念的话语诠释及逻辑建构

2020-10-12张颖

锦绣·上旬刊 2020年5期

摘 要:北宋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将绘画艺术划分为“逸”、“神”、“妙”、“能”四格,并对各个品格进行了界说及阐释,与此同时,他对各个品類的代表画家及其作品进行评述。黄休复将“逸格”置于其他三格之上,从而确定了“逸格”(逸品)在中国绘画中最高的美学地位。

关键词:逸格;逸品;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孙位

黄休复,宋画史家、画家。生卒年不详。字归本。江夏(今湖北武汉市)人。久住成都,和当地文人李畋、张及、任玠以及画家孙知微、童仁益等结为好友。藏书颇富,并喜道家学与炼丹制药之术,居处自号茅亭。善画人物,鬻丹养亲,行高于世。著有《茅亭客话》十卷及《益州名画录》。

《益州名画录》,一作《成都名画录》,三卷。其友李畋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序于篇端,依据此序及内容看,大约成书于景德初年。此书收编了唐肃宗乾元初年至宋太祖乾德年间(758-967)蜀地画家孙位至丘文晓等五十八人的小传及作品,并以“四格”为标准排列画家位次,逐一予以评介,且叙述古雅,而诗文典故所载尤详。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将绘画艺术划分为“逸”、“神”、“妙”、“能”四格,并将“逸格”置于其他三格之上,从而确定了“逸格”(逸品)在中国绘画中最高的美学地位,亦是对中国绘画批评史的重要贡献。

1.“四格”划分和“逸格”美学定位的思想渊源

将书法艺术划分品级的做法最早见于南朝,庾肩吾著有《书品》一卷,书中将汉到梁一百二十余位书家分列为上之上、上之中、上之下……下之下九品,而最早将绘画艺术分品同样见于南朝,谢赫在其氏著《古画品录》中把所记述画家分为六品。而这种书画品评风气在魏晋发端之后,此后便绵延不绝。至唐代,李嗣真在其著作《书后品》中提出了“逸品”的概念,并将其放置最高位置,列于此前庾肩吾所提出的九品之上。之后的张怀瓘在其氏著《书断》和《画断》中将书画艺术同分为“神”、“妙”、“能”三品。朱景玄著有《唐朝名画录》,其中,他在张怀瓘的“神”妙”“能”三品之外,又增加了“逸品”。朱景玄在书自序中言:“以张怀瑾《画品断》,神、妙、能三品定其等格,上中下又分为三;其格外有不拘常法,又有逸品,以表其优劣也。”[1]但并未对“逸品”的概念内涵做深层阐释及界定。九世纪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则把画分成五等:“自然”、“神”、“妙”、“精”、“谨细”。直到北宋前期,神、妙、能三品已然成为相对稳定的画品体系,其评价标准也早已深入人心。应该说,以上所述正是黄休复划分“四格”和“逸格”的美学定位的思想渊源和基础。而至黄休复之后,中国画划分品级也均已“四格”为参照并建构,未曾脱离此说。

2.“逸格”概念的界说及阐释

上文已经提及,朱景玄虽然在《唐朝名画录》中提出了“逸品”的概念却并未诠释及界定,使得这个概念显得模糊,所谓“神合契匠、冥运天矩”[1],所谓“皆有神助”、“神妙无方”[1]等等,其界定仍然有其不确定性。那么,黄休复是如何阐释及界说“逸格”内涵的呢?而这个被古代文人士大夫推崇备至的品评标准,甚至被一些人奉为最高的绘画品格境界,这其中是否关联着更多的历史文化背景、指向着更深层次的精神维度?

首先,我们来看黄休复对“四格”的划分,以及对各个品格的界说和阐释。

逸格

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

神格

大凡画艺,应物象形,其天机迥高,思与神合。创意立体,妙合化权,非谓开厨已走,拔壁而飞,故目之曰神格尔。

妙格

画之于人,各有本性,笔精墨妙,不知所然。若投刃于解牛,类运斤于斫鼻。自心付手,曲尽玄微,故目之曰妙格尔。

能格

画有性周动植,学侔天功,乃至结岳融川,潜鳞翔羽,形象生动者,故目之曰能格尔。

对于“四格”的特点,周积寅先生曾经作过较为精当的概括:“关于逸格,大抵是出于自然,不拘形似,笔简意繁,有意外之趣,不可模仿的作品;关于神格,大抵是指形神兼备,妙合自然,能达到化境独成一格的作品;关于妙格,大抵是指笔精墨妙,技巧纯熟,合于规矩法度的作品;关于能格,是指能表现对象形似的作品。”[2]基于周积寅先生的概括,对比“神”、“妙”、“能”三格,我们来对“逸格”作进一步详细的阐发。

“四格”之中,最低层次的是“能格”。周积寅先生概括为“能表现对象形似的作品”,这也就是说,位列“能格”的画家尤善描摹状物,对物象形态的观察与把握十分准确,或者说过分精细,对描绘的物象曲尽其态固然有益,即可以“形象生动”,却也存在明显弊端,即局限于对简单形似的追求,从而陷入一种迷恋形肖、“历历具足”、”外露巧密”的尴尬境地,综合来看,是弊大于利的。历代绘画品评中,不难发现,“能格”的地位向来是不高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将“精”和“谨细”排在第四等和第五等,分别列为中品之上和中品之中,而“精”和“谨细”与黄休复所列“能格”是大体相当的品级。由此看来,“能格”与其上三格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能格”之上是“妙格”。所谓“妙格”,周积寅先生认为“大抵是指笔精墨妙,技巧纯熟,合于规矩法度的作品”。我们看到,黄休复在阐释“妙格”时还提到了“曲尽玄微”,这就规定了“妙格”不仅仅是笔墨精妙、技艺娴熟卓越亦或是不逾矩,更是要超越物象的有限形态直抵宇宙本体及生命。这样看来,“妙格”与老庄美学紧密联系。

“妙格”之上是“神格”。所谓“神格”,周积寅先生解读为“大抵是指形神兼备,妙合自然,能达到化境独成一格的作品”。所谓“妙合自然”、“达到化境独成一格”正是对“思与神合”、“创意立体,妙合化权”的完美注解,“神格”就是在描述一种艺术创造极度自由,臻于化境的心理状态和思想境界。达到这种状态和境界的艺术家便可以创造出形神兼备的作品。

“神格”之上是“逸格”。黄休复评价其曰:“最难其俦”。在这里,黄休复对“逸格”作了两个重要规定,其一是“笔简形具”,即笔墨精简而形态具足;其二是:“得之自然”,這与“神格”所谓“创意立体,妙合化权”、“妙格”所谓“笔精墨妙,不知所然”显然是相互承接和贯通的。既便如此,“逸格”的“得之自然”仍不等同于“神格”与“妙格”的“自然”,“逸格”的所谓“得之自然”是基于前两格之上的更高的艺术境界,是它们的升华,同时有着更加深刻而特殊的涵义。

逸,最初的含义为逃逸隐遁之意。《说文》释云“逃失也”;《尔雅·释诂》云“去也”;《汉书·成帝纪》释为“遁也”;《国语·郑》则引申为“亡也”。后常释为隐居,逸民即隐居者。《论语·微子》云: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患、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何晏《集解》:“逸民者,节行超逸也。”如此看来,“逸”就转变为一种从“浊世”中超脱而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情态。而这种生命情态在庄子那里被归纳上升为“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3]的理论形态。庄子的哲学就是“逸的哲学”[4]。这种“逸”的生活情态和精神境界,渗透到艺术中,便出现了所谓“逸格”(“逸品”)。回到黄休复提出的“逸格”概念中的核心质素之—的“得之自然”,这里的“自然”即指超世绝尘的生活情态和精神境界,而这一层特殊意蕴正是“神品”、“妙品”的“自然”(“创意立体,妙合化权”,“笔精墨妙,不知所然”)所不具备的,也正是 “逸格”超越“神品”、“妙品”位列最高绘画境界的依据所在。另外,作为“逸格”概念中另一核心质素之—的“笔简形具”同样是“逸”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的一种表现。

如此来看,尽管“逸”、“神”、“妙”三格均与老庄美学相贯通,毕竟也有重大区隔。“神”、“妙”二格,仍停留于对于自然万物的再现,而“逸品”则在“神”、“妙”二格的“得之自然”的基础上,飞跃至更为丰富的表现层面,即借由再现的造物自然映现出主管的生命情志和精神向度,应该说,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升华过程,并非割裂地转变,这也是为什么黄修复将“逸格”置于“神格”和“妙格”之上 的原因。而北宋文人画兴起,文人画之特点便是崇尚洒脱清逸、不落窠臼的主观意趣,这也恰好解释了缘何文人士大夫对“逸格”推崇备至,甚至被一些人奉为书画艺术的最高品格。

3.“情高格逸”——孙位其人及其画作评介

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以其划分之“四格”为标准排列画家位次并逐一予以评介。在其心目中,能位列“逸格”者仅一人,即孙位。

我们大致看一下黄休复对于孙位的评介:“孙位者,东越人也…性情疏野,襟抱超然,虽好饮酒,未尝沉酩。禅僧道士,常与往还,豪贵相请,礼有少慢,纵赠千金,难留一笔,惟好事者时得其画焉…光启年,应天寺无智禅师请画《山石》两堵、《龙水》两堵,寺门东畔画《东方天王及部从》两堵……鹰犬之类,皆三五笔而成。弓弦斧柄之属,并掇笔而描,如从绳而正矣。其有龙拏水汹,千状万态,势欲飞动……非天纵其能,情高格逸,其孰能与于此邪……”[5]我们看到黄休复花费不少笔墨勾勒出了孙位的性格品性和生活形态,如“性情疏野”“襟抱超然”“禅僧道士,常与往还”“豪贵相请,礼有少慢,纵赠千金,难留一笔”等等,由此可见,孙位其人正是个性超然、落拓不羁、绝尘物外的方外之人。谈及孙位画艺又云:“鹰犬之类,皆三五笔而成”“千状万态,势欲飞动”,这与“逸格”核心质素之一的“笔简形具”相契合,在强调笔墨精简、形神皆备的同时也与前述孙位洒脱高逸的精神境界与生活形态相贯通。最后,更是发出了“天纵其能,情高格逸,其孰能与于此邪”的感叹,足见评价之高。

这位“情高格逸”的天才型画家,唯一存世作品为《高逸图》(现存于上海博物馆),《高逸图》所表现的主题是魏晋时期非常流行的“竹林七贤”故事,但画面上只保留了四个人物,此画人物线描如春蚕吐丝,面目衣纹无纤媚之态,气质古朴典雅,各个人物之风神跃然纸上,形神兼具。设色方面,孙位继承了唐代人物画设色技法,敷彩之外,外加明暗渲染,以烘托物像的立体效果。清薄的色彩,甚至可表现丝织品柔软透明的特殊质感。然而,《高逸图》所反映的艺术风格似乎与“逸格”的规定有出入,但细读黄休复对其的评介,我们不难发现在“鹰犬之类,皆三五笔而成”之后也提到了“弓弦斧柄之属,并掇笔而描,如从绳而正矣”。可见,孙位的绘画风格并非固定不变,舒密二体兼备,应该会针对不同的描绘对象而选择适合的描绘风格。其实,我们上文已经对“逸格”中的两个核心质素(“得之自然”“笔简形具”)都作了深入解读,而“得之自然”中的“自然”更贴近于超脱世俗的生活状态及精神境界的涵义。而《高逸图》所表现的主题正是“竹林七贤”,早在东晋时代,竹林七贤飘然物外,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精神就得到了士人阶层的推崇,以此为题材的作品多有描绘。孙位选取这一主题进行描绘想必另有深意,正是借“竹林七贤”来自况,来表达自己渴望超脱尘俗的心灵状态和精神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孙位着实符合“逸格”此一品评标准。

参考文献

[1]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07.

[2]樊波著.中国书画美学史纲[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8.07.

[3]张曼华著.中国画论史.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8.12.

[4]王希.话语  维度  界域——宋代黄休复逸格概念的话语维度及其评价标准研究[J].美术大观,2019(03):54-55.

注释:

[1]温肇桐注唐朱景玄撰.唐朝名画录[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5.

[2]周积寅编著.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3]陈鼓应.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  庄子今注今译  最新修订重排本  全3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M].台湾学生书局,1983.

[5](宋)黄休复著.益州名画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05.

作者简介:

张颖(1990-),女,汉,江苏省常州市,学历:硕士,单位: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研究方向:书画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