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腹股沟疝的应用效果探讨

2020-10-12安军刚杨登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26期
关键词:手术时间腹股沟疝

安军刚 杨登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微创手术在治疗腹股沟疝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运用电脑随机抽签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10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无张力疝修补术, 研究组则运用腹腔镜微创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耗时、住院时间以及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复发情况。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12.22±1.06)ml, 手术耗时为(43.25±12.46)min, 住院时间为(6.11±2.17)d;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10.75±0.87)ml, 手术耗时为(23.11±7.21)min, 住院时间为(4.69±1.88)d;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手术耗时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8.0%和复发率2.0%均低于对照组的20.0%、1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80、10.865, P=0.014、0.001<0.05)。结论 腹腔镜微创手术在治疗腹股沟疝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临床治疗效果好, 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并发症少, 减少手术创伤, 但是治疗费用较高, 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选择。

【关键词】 腹腔镜微创手术;传统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股沟疝;手术时间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6.034

腹股沟疝是临床外科常见急症, 男性较为多见。腹股沟疝在临床上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 在臨床上常表现为滑动性斜疝、嵌顿性疝、狭窄性疝和可复性疝。其中嵌顿性疝多为斜疝, 表现为腹腔脏器进入疝囊后无法正常复位, 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和各种并发症。发病表现为疝块增大, 具有突发性, 并伴有剧烈疼痛[1]。若治疗不及时会造成绞窄性肠梗阻和肠坏死等症状。腹股沟疝一般采用传统无张力性疝修补术, 但存在易感染、安全性低, 痛感强烈等缺点。近些年来, 随着微创手术在外科手术上的广泛应用, 在治疗腹股沟疝方面也有呼声。本研究以2018年8月~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200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腹腔镜和常规手术在治疗腹股沟疝中的应用效果, 为临床腹股沟疝治疗方案提供客观数据和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200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电脑随机抽签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100例。对照组中男53例, 女47例;年龄26~57岁, 平均年龄(31.5±1.5)岁。观察组中男56例, 女44例;年龄24~57岁, 平均年龄(33.5±2.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参与研究的患者和家属知情同意。

1. 2 方法

1. 2. 1 研究组 运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患者呈仰卧位行气管插管, 在经全身麻醉后检查微创手术所需要用到的微创设备, 预留导尿管, 患者取头低脚高位。为建立CO2气腹在脐上缘留长约1 cm的切口, 放置10 mm套管。将气腹内压力设置为12 mm Hg(1 mm Hg=0.133 kPa), 注意观察和判断患者双侧腹沟股沟属于双侧疝或是单侧疝, 并根据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在与脐水平的腹直肌两侧需放置一个5 mm套管, 单侧疝患者与双侧疝患者不同, 单侧疝患者操作孔位置选择在健侧的腹直肌外侧位于脐下5 cm处作操作孔, 切口则要选择在血管较少的患侧腹直肌外侧, 通过切口将腹腔镜等器械放置在操作孔内。通过腹腔镜较为清晰的手术视野观察患者究竟为腹股沟斜疝还是直疝。

在手术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者腹腔内小肠、卵巢, 子宫等容易嵌顿的组织是否有嵌顿的现象, 运用手术复位或无损伤钳来进行复位疝内容物。若手术操作困难可适当切开内环口, 检查是否有肠坏死现象的发生, 从疝环边缘腹膜缺损的上方2 cm处切开腹膜, 充分暴露患者的手术部位, 观察患者病症表现判断疝囊的大小。若疝囊形状较小, 对疝囊游离可采用钝性分离和锐性分离的手术方法并且将患者的疝囊拿起, 在拿起疝囊的过程中不要接触患者的输精管, 输精管血管, 生殖血管和生殖神经, 这些管道管壁脆弱尽可能避免接触。若患者为斜疝且疝囊的体积较大, 对疝囊近端以及精索进行游离, 疝囊的远端则采取止血的方法, 清除疝囊远端。若患者是直疝, 那么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将患者的疝囊与腹横筋膜进行分离, 仔细区分腹横筋膜和疝囊壁不要认错。和斜疝的手术措施一样, 直疝患者也需要游离疝囊, 对于腹横筋膜前间隙要进行修补, 需要用到的用物为补片, 补片是由操作孔放入手术部位, 先将补片平铺在腹膜的前间隙, 注意补片的位置也是有规定的, 不可随意放置。腹腔内压要从12 mm Hg降为8~9 mm Hg。腹腔压力减小对于缝合补片而言可以降低阻力, 提高补片的效率和质量。在补片结束以后要对患者的腹腔进行彻底的止血, 降低腹压缝合腹腔手术结束。

1. 2. 2 对照组   行传统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患者取平卧位, 然后进行全身麻醉, 手术切口选择在患者的腹股沟韧带位置。这个切口深度需要达到皮下组织并按照外环口来到达腹外斜肌腱膜并剪开它, 在剪开腹外斜肌腱膜时要注意避开人体复杂的神经组织减少手术对人体的伤害。再然后切开患者的提睾肌, 对其内的精索和疝囊进行游离处理。患者若疝囊体积较大就需要游离疝囊近端, 疝囊远端止血。最后利用补片来修补腹膜前间隙, 放置补片的位置和研究组的补片放置位置一致。再用网片铺在患者的精索后方, 将网片的四周缝合在周围一些比较固定不易滑脱的组织上, 腹外斜肌腱膜也需要进行缝合, 最后在对患者的腹腔进行彻底止血的前提下关闭腹腔, 手术结束。

1. 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耗时、住院时间以及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复发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耗时以及住院时间对比 对照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12.22±1.06)ml, 手术耗时为(43.25±12.46)min, 住院时间为(6.11±2.17)d;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10.75±0.87)ml, 手术耗时为(23.11±7.21)min, 住院时间为(4.69±1.88)d;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手术耗时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复发情况对比 对照组发生并发症20例(20.0%), 复发15例(15.0%);研究组发生并发症8例(8.0%), 复发2例(2.0%);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80、10.865, P=0.014、0.001<0.05)。

3 讨论

腹股沟区位于下腹壁和大腿的交界处, 从形状上看就是一个三角区。腹股沟疝是由于腹腔内脏器向外凸出造成的。当腹股沟区出现间隙, 腹腔内脏器就会利用腹股沟区的间隙向外凸出, 最后形成腹股沟疝。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区别就在于腹股沟疝和腹壁下动脉之间的关系, 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相比, 腹股沟斜疝的致病率比腹股沟直疝的致病率要高, 直疝常见的发病人群集中在老年人群, 腹股沟疝常见的治疗方法就是通过修补肌耻骨孔使腹股沟区的缺损部修补完整。治疗方式有腹腔镜微创手术和传统无张力疝修补术, 两种方式均能较为有效的修补肌耻骨孔, 但腹腔镜微创手术的安全性更高, 感染性较小, 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均较低。

传统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原因分析如下。①进行传统无张力疝修补术时, 若没有充分分离腹膜前间隙会导致补片无法充分展开, 若过度扩大腹膜前间隙, 易造成补片覆盖面积不够的情况, 引起患者的术后复发。所以传统无张力上修补术的复发率较高。②进行传统无张力疝修补术时, 需要用到网片, 网片缝合的不严密, 易造成卷片移位或卷曲的情况, 疝囊会从空隙中露出, 引起复发症的产生。③传统无张力疝修补术, 会对患者的腹外斜肌腱膜进行切开和缝合, 在这个过程中会对髂腹和髂腹股沟的神经造成影响。在游离疝囊和扩大腹膜前间隙中稍有不慎就会破坏生殖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 在固定补片时易损伤补片周围的神经, 神经破坏易导致患者在术后产生慢性疼痛。④在进行传统无张力疝修补术的过程中, 若没有对疝囊远端进行彻底止血, 则在术后患者容易引发血肿。还有, 操作者游离腹膜前间隙放置补片时, 操作者无法在直视下完成这一操作, 容易对患者的血管进行损伤, 导致血肿。⑤在传统无张力疝修补术结束后, 若未能及时在患者的切口部位压上沙袋, 并将阴囊垫高, 易造成阴囊积液[2]。⑥传统无张力疝修补术, 在手術过程中会大面积暴露患者的腹腔, 容易造成患者的腹腔感染。

腹腔镜微创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 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 恢复快[3]。在运用腹膜腔微创手术时, 手术视野清晰, 操作者可根据自身需要调整, 使游离疝囊放置补片的操作更加精准, 从而大大降低患者的病发率和复发率[4]。但同样也因为腹腔镜微创手术的精密度较高, 在分离耻骨后间隙和腹股沟区后间隙, 游离疝囊时都要注意, 以免对患者造成手术副作用[5, 6]。

综上所述, 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腹股沟疝在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以及复发率上都要优于传统无张力疝修补术。

参考文献

[1] 郑辉明, 戴育坚, 王英俊, 等. 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中老年腹股沟嵌顿疝的疗效分析.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7, 26(10):1247-1252.

[2] 胡安然, 王永忠, 郑福榕, 等. 腹腔镜全膜腹外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的临床分析. 腹腔外科杂志, 2018, 23(2):105-108.

[3] 唐健雄, 郑民华, 陈杰, 等. 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操作指南(2017版).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7, 11(11):1238-1242.

[4] 陈双, 江志鹏. 经腹腔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技巧的探讨.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9, 18(11):1015-1017.

[5] 杨少锋. 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的疗效观察. 中国医药科学, 2018, 8(11):254-256.

[6] 石元同, 张思德. 腹腔镜与微创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比较.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7, 22(2):105-107.

[收稿日期:2020-04-23]

猜你喜欢

手术时间腹股沟疝
改良Stoppa入路在骨盆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改进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腹外疝的临床效果分析
PDCA循环在缩短宫外孕患者抢救时间的应用分析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对胆总管结石的治疗作用研究
探讨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开放性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疗效对比
无张力疝气修补术与传统疝气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对比
门脉高压大量腹水合并腹股沟疝的外科治疗体会
新式剖宫产术对再次妇科手术的影响
自制套筒在CO2激光包皮环切术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