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胰肠吻合方式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2020-10-11刘会春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0年9期
关键词:浆膜胰管空肠

朱 超,金 浩,刘会春,周 磊,王 勇,庞 青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安徽 蚌埠,233000)

近年,随着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oduodenectomy,LPD)已在许多医疗中心逐渐开展,其安全性、有效性已得到证实[1-3]。然而LPD术后胰瘘(postoperative pancreatic fistula,POPF)发生率仍高达4.5%~52.3%[4]。有报道指出[5],合理选择胰肠吻合方式可降低POPF发生率。但哪种吻合方式更具优势一直存有争议[6]。本研究回顾性历史对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我院行LPD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行改良胰肠吻合方式与胰管对空肠黏膜吻合方式的LPD患者的基线资料、围手术期情况,以探讨改良胰肠吻合方式在LP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77例行LPD患者的病例资料。37例采用改良胰肠吻合方式(改良组),40例行胰管对空肠黏膜吻合(传统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入院症状、腹部手术史、基础疾病、WBC、ALT、白蛋白、TBIL、CEA、CA19-9、ASA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

续表1

1.2 吻合方法 改良胰肠吻合:(1)于胰腺下缘距胰腺断面0.5~1.0 cm处用3-0 Prolene线沿胰腺断面水平方向贯穿胰腺缝合一针,抽紧缝线打结,留线约3 cm(图1a);(2)准备1根直径与胰管直径相仿的胰液引流管,长度10~15 cm,插入端留3~4个侧孔并剪成斜面。插入胰管,直至不能继续插入。用4-0薇乔线自胰管上缘12点处贯穿胰液引流管后经胰管下缘6点缝出,打结后固定,牵拉胰液引流管,如不能移动表明固定妥善。绕胰液引流管再次缝合一针,抽紧缝线打结(图1b);(3)在胰管对应空肠处,用电钩切一个小孔并灼伤周围约2 cm肠管浆膜层(图1c);(4)4-0 Prolene线距胰腺断面约1.5 cm处,自胰腺腹侧进针背侧出针贯穿胰腺缝合,针穿出后,经空肠切孔背侧距切孔水平线约1.5 cm肠壁浆膜层进针,于切孔边缘水平线浆膜层出针,针返回后,自胰腺断面约0.5 cm处,自胰腺背侧进针腹侧出针贯穿胰腺缝合,保证2次贯穿胰腺路径与胰腺呈纵向平行关系。针穿出后,自空肠切孔边缘水平线进针,距切孔腹侧约1.5 cm处肠壁浆膜层出针,抽紧缝合打结,剪断缝线(图1d、图1e);(5)根据胰腺断面大小自前向后间断缝合3~4针,满足空肠“C”字包绕胰腺断面,使得胰腺断面与空肠浆膜层紧密贴合(图1f)。胰管对空肠黏膜吻合:(1)距空肠残端约5 cm处用4-0 Prolene线将胰腺后壁断面全层与空肠后壁全层连续缝合;(2)用电钩于空肠处切一小口,直径约0.3 cm,将空肠黏膜翻开并用碘伏消毒;(3)用5-0 Prolene线将胰管后壁与空肠黏膜后壁间断缝合2~3针,置入胰液引流管,一端插入胰管,直至不能插入,一端插入肠腔3~4 cm。用5-0 Prolene线将胰管前壁与空肠黏膜前壁间断缝合2~3针;(4)用4-0 Prolene线将胰腺前壁断面全层与空肠前壁全层连续缝合,使得胰腺断面与空肠浆膜层贴合。

1.3 胰瘘诊断标准 按2016年国际胰腺外科研究小组发布的胰腺手术POPF的定义与分级[7],生化漏无相应临床症状,一般可自行恢复正常;B级瘘出现相应临床症状,需进行保守治疗;C级瘘伴有严重感染、腹腔出血等症状,需转入重症监护室或进一步手术。新定义的POPF,淀粉酶升高需要与临床症状相关,未发展为POPF的患者与发展为生化漏的患者基本上具有相同的临床过程[8],因此本研究将B级瘘、C级瘘纳入POPF的发生率。

2 结 果

2.1 两组术中、术后观察指标的比较 改良组手术时间、胰肠吻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传统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主胰管宽度、胰腺质地、病理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资料的比较

续表2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两组术后生化漏、胃瘫、胆漏、出血事件(改良组1例消化道出血,1例腹腔出血,传统组3例消化道出血,1例腹腔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B/C级胰瘘(改良组1例B级瘘,1例C级瘘,传统组7例B级瘘,2例C级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n(%)]

3 讨 论

LPD已公认为腹部微创外科难度最高的手术之一,1994年Gagner等[9]首次报道LPD,初期发展较为缓慢,一直存在很大争议。近年,LPD快速发展,外科医生对LPD的热情也越来越高[10-11]。一项meta分析表明[12],LPD的安全性已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当。但POPF被认为是LPD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成为LPD发展过程中的绊脚石[13]。有研究表明[14],胰肠吻合技术改善可使POPF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关文献报道,胰肠吻合方式有50余种[15]。临床目前常用的包括套入式、捆绑式、胰管对空肠黏膜、洪氏一针法等。套入式胰肠吻合包括端端吻合与端侧吻合两种方式。套入式胰肠吻合操作简单,无需特意寻找胰管,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但端端吻合如胰腺残端粗大或空肠直径较小,容易出现套入困难,且肠液不断腐蚀胰腺残端,容易继发出血、感染等并发症[16]。端侧吻合则无需考虑胰腺断面大小及空肠直径,但同样面临肠液腐蚀的风险。由陈孝平[17]提出的贯穿胰腺纵向“U”形缝合法行胰肠吻合在LPD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已得到证实,116例患者中B级瘘仅1例,无C级瘘发生,POPF发生率仅为0.9%。本团队中改良胰肠吻合方式的POPF发生率(5.4%)虽然明显降低,但仍有提升空间。而胰管对空肠黏膜吻合方式POPF发生率高达22.5%。总结原因为:(1)LPD学习曲线初级阶段[18]的前20例均采用胰管对空肠黏膜的吻合方式,操作不够熟练;(2)学习初期未在实践中对胰肠吻合方式进行改良;(3)部分胰管较细的患者勉强进行了吻合。捆绑式胰肠吻合由彭淑牖首次提出,此种吻合方式可使空肠黏膜层紧贴胰腺断面,加快愈合速度。且空肠浆膜层无针眼,避免胰液通过针眼外渗。但主刀难以把控捆绑的松紧程度,捆绑过松容易引起胰液外渗,过紧则易致组织缺血,造成胰瘘及腹腔感染。胰管对空肠黏膜吻合由于吻合口黏膜对黏膜,因此满足正常生理状态,更利于愈合[19]。且胰腺断面未直接接触消化液,避免受其腐蚀而出现继发出血、吻合口漏等并发症。但这种吻合方式仅将主胰管与空肠黏膜进行吻合,胰腺断面的副胰管、次级胰管尚未处理,渗出的胰液聚集在胰腺断面与空肠间的无效腔,不断腐蚀吻合口,造成吻合口难以愈合。并且这种吻合方式受胰管直径影响,胰管直径大于3 mm吻合效果较好。研究表明[20],胰管对空肠黏膜吻合与捆绑式胰肠吻合相比,在POPF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胰管对空肠黏膜吻合难度较高,吻合时间较长。本团队采用的改良胰肠吻合方式操作简单,可明显缩短胰肠吻合时间、手术时间。洪氏一针法胰肠吻合由洪德飞[21]首次提出,在多个中心逐渐开展起来,已证实在LPD中可明显降低POPF发生率,减少胰肠吻合时间,且不受胰管直径、胰腺断面大小的影响。但仍存在副胰管、次级胰管渗出的胰液聚集在胰腺断面与空肠间的无效腔的情况。

本团队借鉴洪氏胰肠吻合理念及陈氏胰肠缝合技术,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提出了一种改良的胰肠吻合方法。此方法应用洪氏一针法将胰管、空肠与胰液引流管形成人工瘘管后,采用陈氏贯穿胰腺纵向“U”形缝合技术,使胰腺断面被空肠“C”形包绕,胰腺断面与空肠浆膜层贴合的更为紧密,减少两者间的无效腔,减少副胰管、次级胰管渗出的胰液对胰腺断面及空肠浆膜层的腐蚀。在胰肠吻合前沿胰腺断面水平方向贯穿胰腺缝合一针,并留线约3 cm。优点在于:结扎胰腺断面部分副胰管、次级胰管及血管,减少胰液渗出及血管断端渗血;留线约3 cm,便于提拉胰腺配合胰液引流管插入主胰管。且缝合前将空肠部分浆膜层灼伤,使其与胰腺断面紧密贴合,加快粘连愈合的速度。与胰管对空肠黏膜吻合相比,采用改良胰肠吻合患者POPF发生率明显降低,减少了因POPF所需的长期抑酶及腹腔积液穿刺置管引流术等治疗,从而缩短了术后住院时间。

本研究的不足在于:(1)传统组多处于LPD学习曲线初级阶段,改良胰肠吻合方式为新开展的吻合方式,缝合技术已有了一定基础,多处于LPD学习曲线稳定期,两组的对比结果可能存在偏差;(2)只统计了患者住院期间的资料,远期疗效仍有待研究;(3)病例数较少,其结果需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进行验证。

与胰管对空肠黏膜吻合方式相比,改良胰肠吻合方式降低了POPF发生率,缩短了胰肠吻合时间与手术时间,且术后住院时间也明显缩短。此方法在LPD中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浆膜胰管空肠
胃癌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中不同食管-空肠吻合口加固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新疆某肉牛屠宰场空肠弯曲菌同源性分析及生物膜形成能力测定
超细鼻胃镜辅助胃窦直视法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的应用
淀粉/聚丙烯酸酯共混浆膜的吸湿放湿性能探讨
从胰管改变谈胰腺疾病的诊断
胰管扩张的临床原因及影像学特征
以多浆膜腔积液和溶血危象为特征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1例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特征、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超声辅助法置入经鼻空肠营养管在急性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与护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