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策略

2020-10-09陈乔珍

教育界·上旬 2020年11期
关键词:历史解释历史教学高中历史

陈乔珍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深入发展,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历史教育的重要主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课程教学内容、形式、理念之中渗透相应的学科素养内涵,以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解释”素养是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基础所在。本文首先梳理了“历史解释”素养的内涵,其次提出了該素养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教学;“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策略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教育部门与学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观念一经提出,就成了人们热议和研究的对象。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核心素养的渗透教育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和层次,而实践教学中的革新过程就成了当前的教育重心。一线教师必须紧跟教改潮流,对核心素养的每个细节内容展开深入分析,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概念解析:“历史解释”素养的内涵

简单而言,“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其包含五点重要的因素,即解释的对象、依据、方法及语言表述和效果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将该五点内容进行渗透和讲解,让学生掌握历史事实的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历史进行认知,拓展其历史视野,发展其历史思维,从而达到“历史解释”素养的渗透教育效果。历史资料既包含了研究者对史实描述的整理与结合,又体现了研究者的立场和观念,为此需要对史料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评判,客观辨析史料的可信程度,尽可能地还原历史。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记忆历史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展示历史史料,创设情境,采用问题探究与合作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进并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能力。

二、培养途径:“历史解释”素养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渗透

1.深挖史料内涵,避免轻信表象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实。我们只有通过对史料的收集辨析,辩证、客观地描述和解释,才能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真相。所以,史料是“历史解释”的基础,解释必须建立在经过辩证分析之后确认有参考价值的史料之上,否则就失去了解释的意义。在实际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搜集整理的史料开展探究性活动,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学生可以个人或以小组形式探求史料记载,以全面、真实的信息为根本,探究问题的合理解释。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思维能力,为渗透“历史解释”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制造争论的方式,引起学生对历史史实的怀疑,以让学生深入挖掘史料内涵,掌握“历史解释”的基本素养。例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据说北洋舰队有“主炮晒衣”之说,故而在战争中一败涂地,这说明了什么问题?问题一经提出,一部分学生立刻义愤填膺地说:“清军守备松懈,打败仗是必然的”。但另有部分学生就会质疑其可信程度并不高,于是展开史料探究,并发现此言论出于一个叫平八郎的人,是道听途说而来,这样的史料来源就失去了可信度。由此学生认识到,尽管清军战败为实,但其原因分析必须建立在真实可靠的史料上,否则就违背了历史真相。

2.创设历史情境,形成共鸣解释

历史是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发生的,但历史史料是碎片化、片段化的,因而在现代的时空体系下,学生很难通过这些史料形成连续性、全面的、系统化的历史观。在学生难以确定认识时,“历史解释”就成了一道追寻历史“真相”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根据有限史料的记载,依据事件发展的方向展开辨别分析,重现历史的虚拟画面,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这一过程能培养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运用能力,是培养“历史解释”素养的重要环节。

例如,在教学“罗马法”这一内容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模拟了罗马法庭的现场,并且让学生编纂一个小型法庭剧本,由学生来分别扮演其中的角色,体验罗马法庭的真实状态。由此,通过对罗马法庭运作流程的感同身受,学生深刻认识、理解了罗马法的法律特征,进而科学、合理地理解和分析了罗马法的意义和价值,达到了解释的目的。

3.建立任务探究,设置问题驱动

史料是现实存在的,而情境是创设模拟的,其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方式较为单一,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因此,教师还需要通过其他教学方式,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想法和意愿,从而形成以兴趣为诱导的教学环节。而建立任务驱动让学生开展历史探究活动,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历史教学的重点知识设为探究主题,为学生布置相关的探究任务;需要以严谨的逻辑装扮任务问题的形态,让学生能够通过一层层的联系、分析、探讨,最终找到历史事实的发展规律;还需要增强任务活动的趣味性,以悬疑、惊异、惊叹等多种情绪化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导任务探究的总体过程,达到“历史解释”的最终目的。

例如,在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多数学生对世袭制和宗法制的概念出现了认知上的模糊和不理解。因此,教师设置了探究性活动,以“假如你是周天子”为前提,布置了两个任务:第一是权位的传承问题,第二是如何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第一个任务得出两种结论,经过总结即世袭制和宗法制,世袭制基于血缘分配权力,而宗法制则由嫡长子继承权力,宗法制避免了权力分配过程中统治者权力被逐渐削弱的现象,但是权位竞争的问题再次成为困扰。由此,教师再次提出后来封建社会皇位继承上的“建储制”,让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将三种制度的逻辑关系形成联系。由此,学生原本模糊的知识点变得瞬间清晰,他们的“历史解释”能力也得到了强化。

4.纵横双向对比,完成能力渗透

人们在回味历史时,经常展开纵横对比。横向对比是指在同一时期背景下,两个具有联系性或性质类似的历史现象或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比较;纵向对比则是指古今或者不同朝代、时期背景下,同性质历史现象与事件的对比。这样的对比,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究过程,也是扩展学生历史认识的环节。教师需要通过横纵对比的结合,让学生体会不同情形下历史的发展和变化,从而将这种经验化为“历史解释”的一种能力。

例如,在教学“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时,笔者通过表格的方式,将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无产阶级的思想观念进行汇总和对比,同时加入封建制度、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三种制度的对比。这时,学生就会发现,这几种制度恰恰是这几个阶级所维护和追求的目标,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在对比和联系之中,学生就掌握了解释和分辨的能力。

三、培养意义:培养“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立德树人

1.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

“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能够凸显历史学科的特色,体现人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历史解释”素养的形成可以拓展学生对历史科目的思维能力。如此,学生便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去形成对历史的认知,学会理性思考,客观评价,以史为鉴,从而解决与历史有关的现实问题。

2.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历史解释”素养作为历史课程培养的目标之一,要求教师以史料为基础,对历史事件进行理解、分析和描述;要求教师丰富自身的历史知识储备,拥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和教学技能技巧。如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才能加深学生对史料的记忆与理解,从而保证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3.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探究能力与良性思维习惯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目标之一。“历史解释”素养的形成,可以加强学生在实践中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关系的探究能力。通过对史料进行佐证,学生能养成良性的思维习惯,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总之,“历史解释”素养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核心素养之一,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质疑精神、实证态度及尊重历史事实的能力。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实,因此,学生进行学习和认知是有一定难度的。将教材内容与历史事件、学生的生活感受相结合,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对历史进行描述和解释,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凸显历史学科的科学性、真实性、完整性与教育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文情怀,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培养“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在不断的实践探索过程中进行反思和创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进一步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維能力与历史素养。

【参考文献】

卜银玲.探究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陈静.高中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历史解释历史教学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