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阅读兴趣 提升语文素养

2020-10-09付兆军

天津教育·下 2020年8期
关键词:阅读兴趣素养

付兆军

【摘  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只有让学生学会阅读,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也才能实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本文就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运用提问艺术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巧妙运用多元评价,将多种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做到听、读、说、写相融合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兴趣;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0)24-0187-02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reading, teachers should fully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and master certain reading methods. Only by letting students learn to read can they improve their reading ability, and can they cultivate students Chinese literacy. This article will elaborate from stimulat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using the art of questioning to guid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text, cleverly using multiple evaluations, integrating various elements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ombining listening, reading, speaking and writing.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Reading; Interest;Literacy

一、基于生活经验下的兴趣激发

兴趣是学生深入阅读的内生动力。而兴趣是建立在学生已知经验之上的。正是因为这一已知经验,才能让学生对文本文字进行理解与感悟。学生阅读文本的时候,实际上教师以学生的已知经验来作为选择文本的依据,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知经验,进一步使他们在自己喜欢的文本阅读中激发思维想象力,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将学生的兴趣作为其能力培养以及素养培育的关键点,教师则需要结合所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切实地让学生融情入境。在有趣的、再现还原的、抑或新奇的情景之中,营造良好轻松的课堂氛围,点燃和催动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在他们的情感体验被引发之后,充分阅读、享受閱读。在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的情感更为丰富,使他们投入感悟之中。教师通过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创设音乐情景来感染熏陶,促使学生真正地去体会蕴含美丽、丰收、欢乐意蕴的秋天。教师通过播放音乐、多媒体制作课件来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同时也正是建立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符合的基础上,学生更容易走进文本,产生阅读兴趣和探究文本内容的欲望。

二、基于问题引导下的文本解读

(一)找准主问题,贯穿全过程

在围绕一篇文本进行阅读时,通常教师会采用一个主要的问题来贯穿,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这一主要的问题成为整个课文串联起来的主导线,学生有一个总体的阅读方向,由此牵引之下进行朗读、品读、讨论等,在问题的驱动下深入文本之中感悟与体验。比如说,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教师提出“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怎样的命运”这一主要的问题,引发学生阅读的思考和兴趣,通过认真地投入阅读,从字里行间中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在经历了阅读过程后,形成一个对文本的整体认知,也对小女孩儿的悲惨命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教师还可以以这个主问题作为小组讨论的论点,促使小组成员能够认真地投入文本之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与讨论,进一步深化对文本的认知,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二)导入问题,引发阅读期待

导入环节成为成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阅读兴趣、调动学习欲望的一个关键环节。在导入环节中,不少教师创设与之相适应的问题,借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催发其对文本的探究欲望与阅读期待。有的教师直接抓住课题,直截了当地提问,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在教学《落花生》一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先让学生介绍一下“什么是落花生?”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落花生不但是农作物的名字,同时还是著名作家、学者徐地山的笔名。由此,教师再顺势提问“大家对这一笔名有什么疑问和看法呢?”以此来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同时也为教师顺利进入正式的授课环节打好伏笔。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主动地参与到对徐地山的这篇散文名篇的解读之中,深入理解这一笔名的含义。

(三)问题引导,深入理解

在具体的阅读环节,围绕文本内容,教师提出的的问题始终成为教学的亮点,也是体现挖掘内涵的催化剂,更是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展示。教师通过对关键词的提问,引导学生理解阅读文本,并通过自主阅读去品味文本、感悟文本。从低段到高段的语文阅读,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中,始终引领学生对文本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的重要方式,就是教师借助提问对学生进行点拨与引导,从而使他们进入深层的理解中。在教学《静夜思》这首古诗时,通过抛出“为什么作者要强调静,静夜静思呢?”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并且进行讨论,天上只有一轮明月,而地上也只有李白一人。天空地阔,只有明月与李白在进行对望。作者强调了静夜里的这种静思,让他更加地思念自己的家乡和自己的亲人,并以此来引发学生去深刻地体悟作者的情感。

三、基于正面鼓励下的多元评价

小学生生性爱玩好动,自尊心强,喜欢和在意教师对自己的关注与表扬。因此,利用好教学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愉悦的心理与轻松的情绪中,完成阅读,自主探索,尽最大可能地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紧紧抓住评价语言,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即时评价,抑或是搭建学生之间的互评与他评平台。教师巧妙地评价会产生积极的化学效应,能够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支撑,从而乐于投入文本之中,顺着教师给予的思路,欣赏文本、感悟文本、品析文本。教师语言艺术的正确运用,带给学生的是动力之源,同时创设奇妙的语境,使学生从评价之中,既能心悦诚服地顺着教师指引的线路前行,还能在得到心理动力之后,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乐于表达自我观念,乐于开动脑筋探究问题,乐于接受意见和建议并弥补不足,实现共同发展。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就“小女孩离开人世时为什么嘴角露出微笑?”这一与当时残酷背景形成鲜明对比的语言表述,教师引导大家进行想象与深刻体会。有学生这样认为:小女孩划亮火柴,通过幻境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圣诞树挂满亮晶晶的卡片,她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一一在幻境中实现,心愿满足,她觉得自己很幸福……对于学生的这一理解,教师大加赞赏,“这位学生讲述得很有道理,当我们苦于愿望不能实现,受到心灵折磨后,愿望意外实现,对我们来说就是心理上的最大安慰,这确实是一种幸福,不由自主地露出微笑。大家给这位同学鼓掌,讲得太精彩了。”得到教师表扬的学生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之后听课的神情格外专注,带着更加喜悦的心情投入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与此同时,教师搭建小组讨论的平台,让各小组成员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阐述想法,相互评价,整个课堂活力十足,学生在相互评价中,意识到自身不足,并从他人评价中获得需要补充的知识养分,以及别具一格的思路,启发不小,受益匪浅,这一讨论与评价融合进行之中,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催生,而他们在相互肯定鼓励中,摸索学习的方法,借鉴与创新,使评价成为学生不断进步的催化剂。

四、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他们的阅读欲望,真正将听读说写相融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在有效训练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丰富情感,培养核心素养,实现教与学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琴.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现状调查与提高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

(责任编辑  范娱艳)

猜你喜欢

阅读兴趣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