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本性”艺术教育理念在幼儿园活动中的价值

2020-10-09邱枫李月琦

艺术评鉴 2020年16期
关键词:学前教育

邱枫 李月琦

摘要:奥尔夫教学法是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其所提出的“原本性”理念主张艺术教育当诉诸感性,回归人本。针对当前幼儿园存在的教学内容小学化、领域课程割裂、教学内容技能化等问题,可通过“原本性”艺术教育理念进行突破:以人为本,尊重幼儿的发展特点;整合各领域课程,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丰富教学手段,为艺术领域教学目标的完成提出更多可能性。

关键词:学前教育  艺术领域  原本性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6-0176-03

当前,国家大力完善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教育部于2012年頒布的指导性文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学前儿童学习发展的目标,艺术教育不仅能帮助提升孩子的审美感受与艺术创造价值,也为其他领域活动的展开提供了途径,反观我国的幼儿园活动教学则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原本性”艺术教育理念的科学运用,幼儿艺术领域活动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欣赏与感受”,更好地引导幼儿的“想象与创造”,最终培养幼儿形成积极的审美意识并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原本性”艺术教育的内涵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将“原本性音乐”作为其指导思想和原则,在20世纪初对世界音乐教育体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卡尔·奥尔夫将原本的音乐及其教育定义为“原本的音乐绝不是孤立的音乐,而是与动作、舞蹈、言语形成的统一体。它是人们亲手创造的音乐,人在其中不是被动聆听,而是主动投入。它不求玄奥、规避繁复,摒弃宏大曲式和庞杂结构,首选简洁明快的形式,诸如固定音型和回旋曲式。原本的音乐根植土壤、顺乎自然、亲近肌体,人人力所能及,特别适宜儿童,成为面向所有人的学习和体验天地。”原本性的定义强调了人创造力的激发与释放。

(一)歌、舞、乐的整体性

在整体性这一点,奥尔夫强调了“让音乐和动作回归同根”,原本性音乐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动作、舞蹈、言语、游戏形成的统一体,就如人类原初生活状态一样,不可能唱而不跳,当我们观察幼儿自然状态时,嘴里哼哼调调时,身体必然有一定的律动,如扭扭屁股、抖抖肩等。幼儿园艺术教育也一样,歌唱不能只是歌唱,绘画也不能只是绘画,现代表演把歌唱舞蹈的独立归结于现代技术的发达,但是表演性与教育性是完全不同的。

幼儿艺术教育不可能割裂成单纯的唱歌、舞蹈、绘画等,原本性强调的整体性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实施途径。不仅如此,艺术教育也不可能只存在于某一领域,如音乐中节奏、节拍、快慢、强弱等元素也不仅只应用在艺术领域活动,当自然的渗透于幼儿园的任何活动中,无法也不能与其他领域割裂,在这是幼儿园活动实施“原本性”教育之根本概念与前提。

(二)学习方法的简易性

原本性艺术教育中,不需要高级昂贵的教具,手边任何的材料都能作为教具,甚至身体本身就能成为乐器,有什么就用什么,使得艺术教育的学习逐步变易。我国多数幼儿园的艺术教育设施不够完备,教师在活动设计时常常受此限制,想要通过打击乐让幼儿体验节奏的丰富和层次,但无奈园里没有足够的打击乐器,但原本性的教育理念中这一切都得到了解决。

在原本性艺术教育中,一支笔、一个球,甚至一个塑料袋都可以成为活动中的教具,这些教具看似与音乐无关,但通过教师的设计,教具能使幼儿身心和心灵获得释放,得到真正音乐的体验和创作的冲动。在一支笔中体验不同的节奏,在笔和笔盖分开与闭合时探索不同的声音;一个小球,在滚、拍中学会控制,在控制中体验节奏的拍点;一个塑料袋,每一种颜色代表一个动作,在动作的切换中增强幼儿对颜色及节拍的敏锐。

(三)重视学习者的主动性

“儿童在动作里表达的,是不知不觉之中的儿童宣言”,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原本性教育强调的是不能忽视幼儿自发和自主的身体活动,外在的表达是内在精神的释放,简单的跺脚、拍手、拍腿等都是幼儿内心活动的流露,孩子兴奋时的手舞足蹈,孩子情绪低落时的搓搓手,每一个动作教师都不应忽略,更不应在活动中强制地制止或完全地忽略其行为以完成教师自己既定的活动目标。

孩子若在艺术课堂的活动中手舞足蹈,教师不应强加要求不能动,而应顺应幼儿好动的天性,用心设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引导幼儿学会用动作表达,如在音乐欣赏中,让幼儿听到小提琴的声音时拍拍腿,听到钢琴的声音时跺跺脚;在律动活动中,让幼儿听到大象的词语就跳起来展开自己的身体,听到蚂蚁的词语就趴在地上缩小自己的身体,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听觉及对乐器音色的了解,也顺应了幼儿好动的特点,可谓“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二、当前幼儿园艺术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活动设计程式化

当前,幼儿园活动过程在设计上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很多幼儿园或因为管理方便,或因为教研活动开展得不够,活动中基本上都有自己固定的活动流程,如导入活动,“小朋友们,老师今天要教大家唱一首歌,大家想不想学啊?”,幼儿们也习惯了齐声回答:“想”。接下来教师就开始放音乐,一遍、两遍、三遍,再教幼儿歌词、旋律,通过模仿使幼儿记住音乐,进行评价后再结束活动。

教师在这样程式化的活动设计中,加上幼儿园教师教学任务重,直接将内容塞进固定的流程里,忽视孩子感受与欣赏的体验,长此以往,对活动的评价也会变为幼儿会唱几首歌,会画几幅画。这样,不仅教师失去了学习的动力,降低了教学的基本能力,最重要的是,本应原本性生动有趣的艺术教育活动也变得枯燥乏味。

(二)活动目标不合理

《纲要》中指出,艺术领域的目标是“能初步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艺术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乐于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作。”艺术教育中,不仅要关注幼儿感受到生活中的美,也要注意幼儿语言、认知、情感能方面的发展,如幼儿在画果树的时候,可以加上节奏的话语来问幼儿:“什么水果红红的?什么水果绿绿的?”,不仅帮助幼儿通过颜色更深刻地认识水果,也使幼儿在语言领域有所训练。

教师在设定活动具体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幼儿能力、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使其具体化以成为活动的向导,充分利用奥尔夫等无音高或者有音高的小乐器、自己制作的打击乐、一切教室所有的教具,使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已解决目前将技能变成了艺术教育训练的首要位置的现状。

(三)教学手段单一

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达到幼儿园教学目标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功,教师对目标的认知直接影响着活动的设计,但掌握丰富的教学手段是活动目标达成的直接途径,也是教师基本能力的体现。当前幼儿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手段模式化,某一领域活动只限于关联性强的方式,如美术领域的画树,教师在导入的过程中问学生“大家觉得树长得什么样子啊?……”,毫无生动和意义的对话,接着让幼儿临摹教师画画儿。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如果只是通过让幼儿模仿,那么就会完全阻碍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等教育体系中的先进教学方法完全可以综合运用在幼儿园活动中,当教师的活动设计都失去了想象和创造力,怎么能激发幼儿有想象和创造力呢。

三、“原本性”艺术教育在幼儿园活动的中的价值

(一)以“人”为本的意识

艺术领域目标对教师具体教给幼儿什么内容并未有具体的提示,而是通过“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这一幼儿对艺术的情感态度词汇加以引导,如艺术领域目标1——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对4-5岁其中的一点要求是“喜欢倾听各种好听的声音,感知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等变化”,这样的要求似乎是在描述该年龄段孩子的特点,但当下将其作为目标而制定,无疑对教师当顺应孩子天性地来进行教育引导的提醒。当下教育中,要求绝对音高的演唱、完全一致的集体动作等行为扼杀了孩子的感受与欣赏,声音是否高是否低、是否长是否短都由老师直接告知并运用于作品的演绎中,以作品为本、以教师教学流程完成度为本、以课堂秩序为本等错误观念随之产生,而孩子的“表现与创造”也一并在“感受与欣赏”这第一阶段就停止了。这些行为从根本上忽略了孩子自身的内在感知与体验,我们在属于孩子最好培养本体艺术能力的时期就让其错过,实为学前教育之大憾。

(二)课堂内容的整合

顺应孩子天性这一科学的教学要求,无疑对重技能、轻感受的幼儿艺术教育培养现状提出了巨大挑战。笔者在观摩某幼儿园小班语言领域课堂时,见教师为了走完自己的教学流程,强制性把想要跳起来回答问题的小朋友一个一个地拉着坐下,见小朋友一次次地被制止说话,甚至身体自然做出老师眼中的“小动作”而被训斥时,笔者心痛至极。教师一边想办法培养孩子的语言内容、形式,一边为小班孩子的“调皮、不听话”而头痛,很多老师为了课堂有秩序,强制性对孩子的表达进行了制止,表面上规范了孩子的课堂行为,长此以往,实则压制了孩子的表达欲望,就拿这堂小班语言领域课堂来说,怎样的课堂才是顺应孩子天性的呢?原本性教育早就为此给出了答案,“言语是原本的节奏经验的根基”,为何语言领域课堂就只能让孩子不停地说,小朋友回答问题时喜欢跳,那就让他跳,只是跳的时候跟他做个约定,说到某个固定词时跳两下等;小朋友喜欢跺腳或敲板凳,那就让他跺脚或敲板凳,教师可以把语言作为内容再加以节奏,在训练了孩子的语言的同时,也让其音乐节奏、控制等方面都得到了训练。同样的,《指南》中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哪一个可以单独存在,交叉、整合才是原本性的教育,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三)教学手段的多样

奥尔夫教学法中经常将同样的教学素材或音乐元素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重复,而重复的过程就体现了教学的多元化,这也是顺应“原本性”的教学手段,非一种方式达到所有的教学目标。如艺术领域目标2——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对5-6岁其中的一点要求是“艺术欣赏时常常用表情、动作、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现有教学方法常常是强调艺术欣赏的本体,将艺术本体直接展示给孩子,告诉孩子这是什么,且好在哪里,它有什么用,等等,但原本性教育则注重过程,如欣赏一个曲式结构的作品,可以从动作、语言、表情等方面先让孩子对结构有初步的认识,而动作、语言等设计都从孩子的“原本性”出发,让孩子动、让孩子说,等过渡到音乐曲式本体时,孩子不仅理解了作品,也懂得了用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同样,这样的方式适用于各个领域的教学,如社会领域的课程,在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课程的打招呼中,就可以让孩子用表情、动作等方式传递自己的情感,而非语言一种形式。

四、结语

达成艺术领域目标关键在于给孩子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大自然、社会生活等都可以激发孩子感受和体验美,丰富其想象力与创造力,而“原本性”的音乐教育为“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的实现提供了更多的途径,教育的过程当顺应孩子的特点,注重孩子的自主感知,尊重孩子自发的、有个性的表达,使用多种手段在不同的领域课堂将孩子的可能性激发出来,从而达到艺术领域目标的内涵与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中国教育部,2012.

[2]芭芭拉·哈泽尔巴赫主编,刘沛译.奥尔夫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

[3]陈蓉.奥尔夫教学法的核心理念及体系建构探究[J].音乐艺术,2016,(03).

[4]李莉.奥尔夫教学法“原本性”精髓的中国文化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6,(04).

[5]黄沙枚.从历史的视角重新理解奥尔夫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12,(03).

[6]周承温.浅谈以奥尔夫“原本性”理念为基础的幼儿节奏能力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2,(34).

[7]黄倩芳.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原本性”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2).

[8]龙盼盼.“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在青少年舞蹈教学中的运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

[9]王凤英.奥尔夫教育理念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J].情感读本,2018,(05).

[10]谭秀丽.原本性: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哲学沉思[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

猜你喜欢

学前教育
论我国学前儿童受教育权法律保障的不足及其完善
从学前教育的前景和就业状况谈幼教学生如何提升就业竞争力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课程整合的探索
实习日记在师范生专业成长中的应用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化修养之初探
单一向复合的发展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歌曲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