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教育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探析

2020-10-09尹伊

青年时代 2020年20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劳动教育高校

尹伊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轻视、伤害生命事件增多,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呼唤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落地生根。鉴于劳动教育的内涵要义,笔者从生命教育视角审视劳动教育,发掘其蕴含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教育价值,深化劳动教育内涵,以期为生命教育的落实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生命教育;高校;劳动教育

一、引言

鉴于劳动教育的内涵要义与开展内容,笔者发现劳动教育不仅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丰富劳动知识、提高劳动技能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下大学校园内自杀、他杀、校园暴力等事件愈发频繁等情况应对中,劳动教育也能有效缓解生命教育落实不足的境况,彰显出生命教育的价值魅力。因此,下文将在生命教育视域下重新审视劳动教育,以期挖掘劳动教育新的深刻内涵,拓展生命教育落地的新路径。

二、生命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内涵

(一)生命教育的含义

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探索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其中对于生命教育内涵的广泛探讨始于21世纪初。部分专家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认识、尊重、超越生命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1]。有些专家认为,生命教育实质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死亡,感悟生命价值。还有部分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本文中,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指在大学期间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显、隐性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生命、探索精神生命、感悟社会生命,使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从而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二)劳动教育的含义

北京师范大学黄济教授认为,从劳动教育基本内容划分,可分为生产技术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生活服务劳动等;从其基本素养划分,可分为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等[2]。《新时期新名词大辞典》所定义的劳动教育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热爱劳动习惯的教育”[3]。综合不同观点,本文中的大学生劳动教育是指以劳动为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育环境熏陶、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活动锻炼,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形成良好的劳动能力,养成尊重、热爱劳动的精神品质,实现劳动培养人、发展人、丰富人的教育功能。

(三)劳动教育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在逻辑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更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4],生命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实现自我存在的确立和发展。恩格斯曾指出:“勞动创造了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劳动也创造了人类本身。”[5]教育家乌申斯基精辟点出,劳动在形式上的确是一种令人疲劳的负担,但却是实现人的尊严和幸福的必由之路[6]。因此,劳动并非一种简单纯粹的体力劳动,而是一种创造物质和精神的活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其感悟生而为人、追求生命意义与价值的必要途径。黄帅教授在曾提出“劳动教育涵盖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核心要义”这一观点[7]。康钊曾全面解读劳动教育与“生命”“生存”“生活”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劳动教育是生命教育永葆生力的关键。《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当代生命价值观教育》等也提出,可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发现、实现、创造生命意义,促使生命教育的落地生根。综上所述,劳动教育能够渗透生命价值,唤醒生命意识,丰富生命意义,成为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活力源泉。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审视劳动教育,对于生命教育的拓深与创新、对于劳动教育的价值挖掘等都可行且必要。

三、研究现状与现实反思

(一)研究现状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不难发现,我国劳动教育日益受到关注,但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研究少且零散。在价值研究层面,劳动教育的德育价值被普遍认同,但确少时代性、针对性,迫切需要多个开放性视角去深挖多样的劳动价值。

(二)现实反思

当前大学校园自杀、他杀、恶性事件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已在向社会与各大高校发出了信号,期待着生命教育回归。但当前高校知识本位的局面仍在,生命教育在我国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在高校也未形成相应体系。总体上,生命教育工作开展比较零散,缺乏实践性与系统性,需要探索实践途径帮助生命教育落实到位。

四、生命教育视域下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认知图式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指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建构,促进内部心理结构不断变化,从而形成一种有组织、可重复的思维、行为模式。建构主义的相关概念为劳动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可从三重生命层面探讨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一)劳动教育立足认知,帮助大学生明晰自然生命

生命是自然的物质存在,首先会表现出其生物性。面对部分学生伤害自我、戕害生灵等对自然生命概念的漠视,可通过劳动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认识这一观点:劳动创造了人,是人类的本质特征,也是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让大学生通过劳动知识了解人类进化史,引导大学生珍惜生而为人的幸运与不易。在“90”后、“00后”逐渐远离劳动的当下,可通过引导大学生打扫房间等,使其在实践中领悟“劳动是生命存在的基础”这一自然规律,感受自身生命维持与延续的脉动。在植树造林等劳动中,带领大学生亲密接触自然,使其在观察植物生根发芽等细微生命场景中,直接感受自然生命的诞生与成长,认识自然生命的发展规律,感受多彩生命的生机张力,分享生命的神奇美好。由此,对自然生命概念多一份明晰,对自然生命诞生多一份敬意,对自然生命延续多一份珍惜。引导学生在面对生存困境时竭尽所能延续自然生命,提高生存能力;在自我生命遭受威胁时,不轻易结束这来之不易的“生而为人”的权利;在面对自然生命生机勃勃与奄奄一息等境况时,不肆意破坏或冷漠到底。立足认知开展劳动教育,大学生自然生命的概念明晰了,生命认知到位了,教育走进学生心里了,对生命的珍爱自然也就回归了。

(二)劳动教育唤起情感,帮助大学生探索精神生命

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学生需要在劳动中通过精神和客观世界的相互碰撞,产生情感体验,体会精神生命的变革和成长。因此,“劳动不仅是一个创造对象的过程,而且是人展示、实现或创造自我的过程,是人的生成过程”。在清洁校园等劳动中,可以提升学生自身劳动体验,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与集体责任感;在亲身参与环卫体验、敬老院义工等公益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劳动价值,获得幸福情感体验。经常参与其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会得到充实,高校内的“蜗居”现象、“千米经济”现象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在趋向生活世界的劳动过程中,学生会对劳动多一份热爱与崇尚,对劳动者多一份尊重与感激,在感受幸福中趋向创造更多快乐。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激发了情感,排解了空虚,充实了生活,也提升了生命的精神境界。

(三)劳动教育扎根行动,帮助大学生融入社会生命

劳动创造了人类的历史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独立于社会存在。每个人都身处不同的社会关系,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创造着不同的社会贡献,体现着社会生命价值。引导学生投入生产创造和专业实习,把专业与实践相结合,体会劳动创造的辛勤与不易,磨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品味团队合作喜悦;感知社会分工与运行状态,明确社会定位,为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在寒暑假实践创新劳动活动中,学生以第一视角感受社会温度,了解社会发展与世事冷暖,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劳动奉献中厚植家国情怀,激发远大抱负。在当前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只有让学生在劳动中躬身,在奋斗中前行,才能为社会发展铺路架桥,实现自己的社会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斯拉.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高教探索,2007(6):100-101.

[2]黄济.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7-22.

[3]马国泉,张品兴,高聚成.新时期新名词大辞典[M].北京:中國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4]李小苹.当前我国高校劳动教育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5]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乌申斯基.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张佩珍,冯天向,郑文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7]黄帅.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应有之义[J].探索前沿,2018(10):21.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劳动教育高校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