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史前时期陶鼓的特点和作用

2020-09-28李建志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3期
关键词:浅谈特点作用

李建志

摘 要:陶鼓是史前打击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是现代鼓类乐器的雏形。文章以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馆藏的一件齐家文化陶鼓为例,对史前陶鼓的特点和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浅谈;史前时期;陶鼓;特点;作用

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而得名,其年代为公元前2200—前1700年。齐家文化的分布范围较广,地跨甘肃、陕西、青海、宁夏、内蒙古五省。齐家文化最突出的特征是出现了冶铜业,在大规模发掘的早期后段以后的遗址及墓地中都发现了铜制品。考古工作者在皇娘娘台遗址、临夏县大何庄遗址、秦魏家遗址等地发现铜器50多件,这些铜器既有青铜器,也有红铜器,种类有刀、锥、凿、环、匕、斧、钻头、泡、镜和铜饰件等,还有一些铜渣。此外,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遗址及青海省贵南县尕马台遗址的考古发掘中,都在墓葬中发现了随葬的铜斧、铜镜、铜指环和铜泡等铜器。

齐家文化的玉文化也较为发达,齐家文化遗址中基本上都有玉器出土,其品种繁多,主要有玉璧、玉璜、玉琮、玉璋、玉圭、玉刀、玉戈、玉钺、玉戚、玉斧、玉锛、玉凿、玉铲、玉握、玉梳子、玉管、玉镯、玉坠、玉珠串饰、玉臂饰等。这些玉器工艺精美,是齐家文化铜器之外最值得重视的文化元素。

齐家文化的制陶业也比较发达,出土的陶器陶质轻薄,部分陶器经慢轮修整,有一些陶罐的口、颈尚留有清楚的轮旋痕迹。齐家文化陶器独具特色,种类繁多,有泥制红陶、橙黄陶、灰陶和夹砂红陶,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齐家文化受到中原地区龙山文化影响,陶器陶质细腻,器形较小,素陶较多。这一时期的陶器种类与马家窑文化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器形繁多,除罐、盆、碗、钵、豆等器形外,还出现了鬲、盉、鬶、尊等新的器物,反映出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进步。

齐家文化较为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原始音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事实上,齐家文化不同器形的陶器不仅僅作为生活用品,而且还被制作成乐器,给人们带来了喜悦和欢乐。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乐器,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齐家文化素陶鼓(图1、图2)就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器物。

这件齐家文化素陶鼓1976年出土于甘肃省临夏县新集乡,通长48厘米,鼓面径30.8厘米,由泥质红陶制作而成。陶鼓通体呈空心漏斗状,由一大一小两个造型不同的口与一个较长的中腔等三部分组成,前端为喇叭口,下接较细的圆柱状鼓身,尾端为壶状小口。喇叭口沿外壁一周堆塑有均匀的用于蒙膜的9个突鋬,鼓身和口沿的同一侧各有一个穿绳的半环耳。此陶鼓制作看似简陋,却体现了原始先民的制鼓工艺。

陶鼓是史前打击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是现代鼓类乐器的雏形。陶鼓的出现是随着陶器的发展而产生的,当人类能够制造陶器,制作出各种生活中的器具或生产用具时,原始先民发现一些陶器器口蒙上东西后能发出声响,这样就启发了先民们的创造灵感,进而制造出了鼓。最早的鼓应该是在生活中常用的壶、罐、瓶等器皿的口部蒙上牛、鹿等动物的皮而制成的,用木棍、骨头或手等敲击鼓面能发出砰砰声响。

目前,陶鼓在国内外均有发现。考古工作者在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文化中都发现了陶鼓。这些史前陶鼓各具特色。陶鼓在国外也很早就出现了,如在今天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两河流域苏美尔文化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约5000年的陶鼓,鼓直径约1米,有箍圈鼓和半高座墩鼓两种,这是目前国外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陶鼓。在西亚的巴比伦古国地区发现了距今4000~3000年的圆柱形、细腰形赤陶鼓。在亚述古国先后发现了距今2700年的陶鼓,不同的是这些陶鼓呈锥形。在非洲北部的埃及发现了距今约4000年的鼓。除大量出土的实物外,还有许多反映原始陶鼓的图像资料,如印度发现了一幅距今约4000年的妇女击圆柱筒小鼓的浮雕。以上这些均证明了早在新石器时代世界各地就已经开始制作陶鼓。

陶鼓是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从古史文献记载和目前掌握的出土文物来看,史前陶鼓的质地分为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早期陶鼓大多体积较小,制作也相对简陋粗糙。晚期陶鼓体积增大,制作也逐渐精美,除素面外,有的陶鼓表面还有各种纹饰,主要是绳纹、附加堆纹等,极少数有彩绘,形制也多种多样,有釜形、罐形、葫芦形、束腰形、喇叭形等。

陶鼓在原始先民的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陶鼓是远古先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支柱,其与陶铃、陶埙等一起构成了史前乐器的文化景观。秋季收获之后,陶鼓是他们庆祝丰收时载歌载舞的伴奏乐器,为他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史前时期生产力十分低下,先民们为了抵御各种灾害,多事鬼神,在各种祭祀活动中,陶鼓成了人与诸神之间的媒介,配以乐舞,为祭祀活动增添了强烈的仪式感。陶鼓不仅是乐器,还是不同部落间征战时鼓舞士气、增强进攻力的武器,在狩猎中也被作为惊吓猎物的工具广泛使用。陶鼓还兼具报时、报警、传递命令信号的作用。

史前陶鼓由于其鼓面大多是皮革,埋藏地下年代久远,鼓面多被朽蚀而不存,混在陶器群中一时难以鉴别,给考古人员对其命名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以往史前遗址的发掘报告中,大多将其与其他器物混淆,且登记名称不一,有的将其称为“异型陶器”,有的称之为“喇叭形器”,有的干脆称之为“特殊器形”,更有一些因其上下贯通不能容物而称之为“漏器”,仅有极少数遗物被确认为陶鼓。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发现的史前陶鼓其鼓革早已朽烂,只留下鼓框,所以难以判断其是否为陶鼓;二是最初阶段的陶鼓鼓框多仿照生活中常用的生活用品陶器,这些陶器器形往往与日常生活的实用器基本相同。随着陶鼓及相关的实物资料的大量出土,人们的认识水平也不断提高,认识到史前陶鼓必须具备如下条件才能称之为陶鼓:第一,器物必须是空心的,这样才能在蒙上动物皮革后发出声音;第二,器物口部必须有可以绷紧皮革的部位和为蒙皮革而配备的钩爪、凸棱等;第三,器物必须有一定的长度,而且一般上下贯通;第四,若上下不能贯通,则在器壁上留有大小不等的便于发出声音的音孔;第五,陶鼓的作用不同,一般要在不同的地点使用,所以必须要有便于提携或可以悬挂的把、环耳等附件,这样便于穿上绳子,挂在人身上;第六,必须与器形相似的日常生活用品有明显的区别。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齐家文化素陶鼓具备了史前陶鼓应具有的大部分条件,标志着齐家文化时期史前陶鼓制作技术基本成熟,为我们研究史前时期原始先民的音乐生活以及原始乐器的发展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标本,也为我们展现了中国音乐从打击乐器开始,进而产生磬、鼓、弦乐,最后才是管乐的发展脉络,见证了先民曾经的精神文化生活状态,见证他们载歌载舞、庆祝丰收的精神寄托,更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曙光。它传达出的信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只要鼓声响起,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便从血液里迸发出来,高昂的斗志燃起,凝魂聚气,勇攀高峰!

猜你喜欢

浅谈特点作用
浅谈虚拟语气
浅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浅谈命题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时尚&建筑”的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