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实践育人的内涵解读与路径探析

2020-09-27李静刘鸿畅

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路径探析实践育人重要意义

李静 刘鸿畅

摘 要: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而实践育人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哲学观、教学观、人才观三个方面对高校实践育人内涵的基本逻辑进行梳理解读。明确新时代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人成长、回归高等教育本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要打通高校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实施高校教师实践育人能力建设工程,强化高校师生实践的良性互动,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统筹推进,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立德树人;实践育人;内涵解读;重要意义;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0)01-0062-05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项重点任务,其中第一项是“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高校承担着为祖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需要重视并加强实践育人工作。什么是实践育人?关于这一基本问题的不同阐述和解读,直接影响着对于实践育人的价值理念、思想体系、发展模式的不同选择。只有在回答好“什么是实践育人”这一问题的基础之上,才能进一步理解高校实践育人对于新时代人才培养所具有的重大价值,进而不断丰富高校实践育人内涵,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一、内涵解读:高校实践育人的基本逻辑

(一)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实践育人提供了方法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育人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361高校实践育人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根本依据的教育实践活动,实践与育人之间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实践育人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一项重要教育方法,既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在教育领域的充分体现。要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落实,深入开展实践育人,最终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实践育人提供了价值指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实践育人的直接理论依据,它把劳动作为人的本质,并把人的全面发展视为其理论的归宿。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2]96马克思认为,人懂得按照任何一种尺度为人类不断发展而生产,能够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从这一意义上理解,是实践创造了人。马克思进一步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60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人通过社会实践塑造和表现自己。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满足学生在学习创造、社会交往、精神生活中的需求,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二)优化传统育人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育人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实践育人是对传统教学育人方式进行的一场变革。传统的教学育人方式是指以教师为中心,发挥教师在育人过程中主导作用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學育人方式存在以下几种特性:第一,它是一种“拷贝式”教育,它重视对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承,却往往忽视了对成果的求思与新知的生成;第二,它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对于学生自身的独立和创造精神并未做过多要求;第三,它还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素养、重共性轻个性等不足。面对着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传统的教学育人方式很显然已经不能够完全胜任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发展人才的重任,需要系统深化育人方式的改革。社会属性是人的重要属性,大学的育人方式需要贴近时代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实践育人作为区别于传统育人方式的新型教育理念,正好符合人的社会化这一规律。学生在实践育人过程中既是施教者又是受教者,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能促使他们互相学习,有利于形成自立自觉自强的品格习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高校这一特定的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还是以老一套的办法,完全以理论灌输为主,忽视人的主体性,就会与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相背离,难以取得理想的育人效果。

(三)践行民族复兴的人才观

新时期对于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多样化,从其本质上说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体现。习近平指出:“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4]在阐述我国新时代教育事业根本目标时,习近平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强调“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新时代教育发展过程中强调劳动的重要地位,就是要重视并发挥实践在育人过程中的突出作用。列宁曾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5]461我们党高度重视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一度将其上升到教育方针的高度。2012年教育部等七部委共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6]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们的教育观念也要不断更新,要始终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坚持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引导教育思想变革,以教育思想变革促进更多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在双向互促中形成高校实践育人的新格局。

二、现实指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人才成长是人民满意的基本要求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任务。只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全方位提升全社会人才的综合素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这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实践是育人方式的一种,其方法是通过社会实践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7]69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就必须得注重对青年人的培养,努力提升青年的素养和能力。人才培养是高校同其他社会机构、社会组织相区别的重要职能,在高校的所有职能中居于首要地位,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职能也应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主题,通过实践这一环节来发挥作用。大学生在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通过实践的方式不断提升能力,更新自我,在大学期间对自己的性格、能力、思想品德素质进行塑造和锤炼,加强社会实践的本领,在实践中不断成长,进而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新的活力。

(二)促进高等教育本质回归

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促进高等教育育人本质回归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6]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领域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推进四个回归,就是要回归大学的本质职能,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高校要调整思路,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8]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关键阵地,肩负着培育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任务。结合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现状来看,一些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这与我们大力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目标有一定距离。面对教育现代化发展新形势,要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进行深刻把握,始终把对学生的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坚持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切实加强实践育人,将智育与劳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去运用、发挥课上所学的理论,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全方位提升学生个人素养,促进高校德育的深入发展,进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好高等教育本质要求的靶向回归。

(三)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价值追求

实践育人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一直将教育与社会生产活动实践相结合作为我们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教育方针。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责之一,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重视实践育人传统,强化实践育人能力,是高校有力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深刻体现。2010年提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明确这一方针;2012年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就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意见和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2017年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十大育人”体系;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更加注重知行合一”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之一。高校实践育人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基本育人规律,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实践育人的不断发展也将利于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不断推進教育现代化事业取得新的成就。

三、创新路径:打通高校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  (一)注重教师素养,实施高校教师实践育人能力建设工程

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实践育人的价值和意义。实践育人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一环,在高等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实践育人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把实践育人的教学理念内化,并寓于行动之中,有序推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顺利进行。其次,要培养教师的实践育人观念。多年来高校实践育人难以落到实处、其工作多流于形式和表面,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观念的问题,传统的教育观念仍然没有得到更新和转变。对于实践育人的观念认识不够不足不到位,实践育人的经验也不丰富,往往容易片面地去理解实践育人,单纯地把实践育人理解为实习实训,还远远达不到以实践促进教化育人的要求。广大教师必须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强实践育人意识,在实践教学中创新育人的内容、形式和理念,进而提高实践育人水平,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顺利开展。最后,要提升教师自身实践育人素质。要想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要在实践教学培训过程中努力学习实践育人方法,不断提高自身育人素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也要进行提高,言行要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的要求,自觉同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良思想作斗争,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形象。

(二)注重一体化建设,强化高校师生实践的良性互动

第一,搭建双方互信桥梁是开展实践良性互动的首要前提。实践育人看似是教师以实践的教育教学方式单方面对学生进行教化,实际上则存在着“双主体”,即教师是教育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并且一定条件下二者之间的身份会进行转化,即教师成为学习主体,学生成为教育主体。实践育人过程中“双主体”现象的存在,意味着两个主体之间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实践育人的目标,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效。第二,建构实践育人文化环境是开展实践良性互动的内在要求。师生之间开展实践的良性互动离不开良好的文化环境构建。著名哲学家涂又光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泡菜理论”即文化影响人、改变人的论断,是对文化环境育人作用的经典论述。泡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汤,校园环境好比泡菜汤,它影响和决定了浸泡其中的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行为风格。高校实践育人要想顺利发展,文化环境的构建是必不可少的。要注重大学精神的传承,注重制度文化的完善,注重实践育人的环境建设,以环境文化的优化改善实践育人的氛围。第三,完善实践体制机制是开展实践良性互动的重要保障。实践育人工作究其本质而言是人才培养工作。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应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大方向不动摇,精准定位实践育人理念,突出实践是教育的固有属性。结合党中央、教育部关于实践育人最新文件的相关要求,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遵循教育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优化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评价机制,把实践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全部落实到位,促进实践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注重共建共享,堅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统筹推进

一是要加强理论教育,整合实践资源。实践育人强调实践,也强调实践理论教育,注重将各类实践资源整合。学校应专门设置关于社会实践教育的课程,强化思想引领,邀请著名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来校开展有关社会实践课程的讲授,提高大学生对实践的认知。要不断整合实践资源。高校实践育人是一项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工作,它的范围不仅仅囿于校园内,更是与政府、企业等多领域的单位、部门联系在一起。只有形成高校、政府、企业三者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实践育人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为高校实践育人提供良好的运行基础。二是要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实践是永无止境的,并且不断推动着社会进步,因此实践育人也应该是永无止境的。要着力强化社会实践育人,引导青年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开展社会公益活动中,在深入广大基层调研中体验感受了解我们国家,在服务人民中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达到育人的效果。进入新时代,要时刻紧跟时代潮流,始终呼应社会发展重大关切和需求,紧紧抓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最大的实践主题,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实践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敢于实践、勇于实践、乐于实践,在实践中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三是要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机制。加强实践育人阵地机制建设。加强各类实验室、专业实习基地、校外教育实习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实践教育平台建设,积极拓展实践育人的载体,构建形成以校内实践育人为主阵地,拓展校外实践育人的新格局。完善实践育人管理运行机制。必须从学校层面重视实践育人,成立专门负责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委员会,由学校一把手担任委员会主委,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副主委,从顶层重视实践育人,做好对实践育人活动的管理运行,进一步加强对实践育人的引领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习近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9/10/c_1123408400.htm,2018-09-10.

[5]列宁全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255/201202/xxgk_129911.html,2012-01-10.

[7]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 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gov.cn/s78/A08/moe_745/201806/t20180621_340586.html,2018-06-21.

Abstract:The foundation of a university is to cultivate people by virtue, and prac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logic of the connotation of prac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ree aspects: philosophy, teaching and talents.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clear 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It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personal growth of students, returning to the essenc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accelera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We need to get through the “last mile” of prac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rry out the capacity building project of prac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teachers, strengthen the positive practic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dhere to the overall promotion of theoretical education and practical cultiva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Keywords:moral education;practical education;connotation interpretation;great significance; path analysis

猜你喜欢

路径探析实践育人重要意义
基层检察院检委会规范化建设路径探析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新课标下的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路径探析
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提升党员素养
互联网+背景下的渝东南家庭农场发展路径探析
公路桥梁加固设计及其施工建议
浅谈少先队员荣誉感、 责任心的培养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基于美国纽约与长三角地区比较视阈下的总部经济转型发展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