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郁达夫《故都的秋》特别解读

2020-09-26李萍

文学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故都的秋悲秋郁达夫

内容摘要:翻阅以往参考书对于《故都的秋》一文的解析,多将其主旨定为了“悲秋”。但我通过反复阅读文章,分析作者的情感,在作者细腻的文笔下认为他其实更想要表达的是对北平“秋”之偏爱。我认为本篇课文,很好的诠释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一诗句。文章看似像一篇悲秋之作,实则是一篇喜秋之作,非悲却喜。本文分别从他笔下北平独特的“秋”味、惬意的“秋”意、奇特的“秋”景三处,看出他心中对北国的秋的“偏爱”,以及笔者从文章中获得了乐观的人生启示。

关键词:《故都的秋》 郁达夫 悲秋 喜秋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对于郁达夫《孤独的秋》一文表达的情感态度见解也是不尽相同的,可谓是“百家争鸣”。有的人认为这是郁达夫的“悲凉之作”,写尽了人生遭遇的“悲情;但是也有的人认为这是郁达夫的“喜秋之文”,抒发了对北京秋景的“偏爱”。于我而言,如果分析是说文章中没有蕴含点滴“喜”的情怀,那又怎么解释作者在文章最后写到的“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来留住北国的秋呢?可见,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自己对秋天的喜爱。本文的阐释更倾向于后者的观点,对《故都的秋》进行了特别的“偏爱”解读。

一.古文人笔下的“悲秋”

在古诗词中,关于秋天的意象可谓是数不胜数,如“寒蝉”“菊”“秋风”“落木”等,多表达惆怅,哀愁之意。苑萌萌的硕士论文《中学语文古典诗词中的秋意象及其教学实践探究》中提到中学语文古诗词中关于“秋”的意象表达的情感有“仕途失意、怀才不遇之愤恨两地相思、羁旅思乡之悲苦;胸怀社稷、黎民忧患之感叹;慷慨豪迈、励志奋斗之豪情;君子相交、依依惜别之深情;远离尘世、闲适自得之巧淡。”i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诗歌中“秋”的意象表现为了“愁苦”之情。在人们笔下秋被“染”上了“悲”的颜色,枯败、惆怅、萧索、凄凉是秋的“代言”词,命途多舛的时候也容易想到秋天的萧索与悲凉。

二.郁达夫笔下的“喜秋”

文章中,或许也有些许惆怅、落寞、萧索与深沉。联系文章创作背景我们可以知道,《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的8月。这一年郁达夫的孩子离世,而且他也处于军阀混乱的乱世,可以说这段时间他的内心十分痛苦。再次重新回到年轻时生活过的北平,并不是秋天,即便是苦闷,悲凉,却依旧能想起的还是是北平的迷人的秋季美景。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北平秋天的热爱,以及自己内心的坚韧与豁达。

那么,郁达夫笔下回忆中的秋是如何的呢?王国维曾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尘世万物的时候,都是带着自己的“有色”眼镜,心若是悲,万物皆苦,心若是喜,则万物向阳。郁达夫也在散文《北平的四季》中直接提到《故都的秋》是赞颂北平的秋:“前两年,因去北戴河回来,我曾在北平过过一个秋,在那时候,已经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颂赞过一遍了,所以在这里不想再来重复;可是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像是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ii从郁达夫得叙述中不难发现,言语中都透露着对北平秋天的喜爱之情。本文主要通过他笔下《故都的秋》中独特的“秋”味、惬意的“秋”韵、奇特的“秋”景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他心中对北国的秋的“偏爱”。

1.饱尝北国独特的“秋”味

作者开篇便说秋天都是好的,但话锋一转写到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即便北秋如此悲凉,他还是要饱尝一下故都的“秋味”。郑琳的《因悲而爱 因爱而喜——<故都的秋>主题解读》一文中认为其中“特别”二字,既点明了北国的秋独具一格,同时也点明了北国之秋在作者的心理位置不同一般iii。那么作者饱尝的北国的“秋”味哪里独特呢?文章中接下来写到南国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又或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相比之下,正是北国之秋来的彻底、透彻而又颜色鲜明、浓烈,让作者不惜千里从杭州来到北平尝尝这“秋”。文末再一次提出“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白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与于骆驼”,作者通过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作四组对比,明显突出了心中“特别”的北国秋味。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国秋天的“偏爱”之情。

2.享受北国惬意的“秋”意

闲情逸致是古今文人所共有的特点,郁达夫也不例外。文章中写到“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刘禹錫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认为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与自己喜欢的人或事来往,即使房屋破漏不堪,不那么高大宽敞,不那么富丽堂皇但要眼前的景色依旧是美的,如文中碧绿的天色醉人心迷,驯鸽的飞声热闹非凡,朝荣的兰朵(作者以为蓝色和白色为佳的牵牛花)淡雅脱俗,疏落细长的秋草风中挺立,都为这一抹秋色染上了喜欢的色彩,从中可以看出破屋里的人绝不是为了生活奔走,一定是有闲暇、闲心的人才能看到、听到的。只要是自己喜欢的环境,都能让自己感到无比的惬意与舒适。相反,不是自己喜欢的人、物、景,那么即使坐在豪华房屋前也不能为自己带来如此雅致。范帆的《因悲而爱 因爱而喜——<故都的秋>之情境多重韵味解读》提到会发现全文的基调并不是浓烈悲凉、急切焦躁的,而是一种悠闲、迂缓、轻松、享受的调子,且这种调子贯穿全文。静坐颓院里,泡一壶茶,细数漏下的日光,把玩破壁腰上的牵牛花,这是何等清闲和心灵自由?且闲适之中透出作家享受的愉悦感受。iv他认为作者在此时是非常闲适与淡然。也就是说他认为作者在极细微之处写出了对北平之秋的热爱。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极其享受惬意的北国的“秋”意,也凸显了对北平秋的偏爱之情。

3.观赏北国奇特的“秋”图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北国的“秋景图”可真说得上是极为轻柔而又“热闹非凡”,十分有“场面感”。郁达夫所挑选的是北方常见的极为普通且平凡的秋景,但每一处景又都经过作者精心的设计与挑选,文字细腻显秋之“偏爱”。秋日清晨铺满地的似花非花的落“槐蕊”踩上去觉得极微细极柔软,在这样的时刻就连灰上留下的扫帚丝纹看起來也是那么的细腻且清闲;随处可听见的秋蝉衰弱的嘶叫声也热闹极了,这秋蝉近的就像家家户户的“宠物”;北方的秋雨来的又是那么的别样,忽而凉风,忽而雨至,转眼晴天。秋日毕竟不似春天,看不见万物复苏,满园绿色,然而,秋天也是生命最后绽放的一刻,因此这些景又都是独属于秋日,独属于秋日的热闹。张若朴《悲秋还是赏秋——<故都的秋>主旨再探》写到北国的秋槐、秋蝉、秋雨、秋风、秋果几幅图景,选择的物象都是偏精致、细小、清新的,而不是粗野、阔达、衰败的。v在这些微小的细微的秋日意象,唯有用心才能留意并观察,因此可以说在北平的秋天,作者是非常闲适的。同时秋天也是秋收的季节,是北方结果实的季节。先是夹杂在淡绿微黄椭圆细叶中的红枣,十分喜人,之后便是柿子、桃子、葡萄,红的红,黄的黄,紫的紫,色彩艳丽而引人垂涎,就连作者都不禁发出这是清秋佳节,也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郁达夫毫无遮掩的将对“秋”的热爱全都表达出来了。

三.读郁达夫之所感

初读《故都的秋》一文,乍一看题目,原以为是悲凉之作;再读之,在郁达夫笔下,作者充分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使北平“特别”的秋景图跃然纸上,北平的秋味沁人心脾,我如同感受作者细腻的感情一样爱上了北平的秋,也希望与作者一样能够亲眼目睹一次北平的秋天,享受一下北平秋天乡野的惬意生活;反复读罢,了解了作者所经历的事情,又对作者的敬仰之心油然而生。像作者一样,即使生活给了重重的一锤,但仍能够发现生活中细弱又微小的“美”,以独特的视角观赏眼前的景色,用心去感受周围的一切,笑看人生。

参考文献

i苑萌萌.中学语文古典诗词中的秋意象及其教学实践探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5.

ii郁达夫.郁达夫日记集[M].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

iii郑 琳.因悲而爱 因爱而喜——《故都的秋》主题解读[J].中学语文教学.2018.

iv范帆.因悲而爱,因爱而喜——《故都的秋》之情境多重韵味解读[J].文教资料.2015

v张若朴.悲秋还是赏秋——《故都的秋》主旨再探[J].语文教学通讯.2018.

(作者介绍:李萍,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故都的秋悲秋郁达夫
古人为什么喜欢“悲秋”
新语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贵人
从《故都的秋》看郁达夫与北京的关系
《郁达夫手稿:〈她是一个弱女子〉》
让人痴迷的瑰丽世界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从《故都的秋》教学中看六步点拨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