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分课堂在高职思政课中的应用研究

2020-09-22王平平

读天下 2020年25期
关键词:有效学习对分课堂思政课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提出有利于提高思政课的针对力、亲和力和感染力。文章结合高职学生的“天然属性”,研究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新路径,探索对分课堂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途径,提高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教学时效性。

关键词:对分课堂;思政课;高职学生;有效学习

一、 对分课堂在高职思政课中应用的可行性

(一)对分课堂的立意符合高职学生的“天然属性”,能够实现课程目标群体的劣转优

目前高职思政课的课程目标群体主要是“95后”“00后”,他们思维活跃,智能化程度高,动手能力强,乐于接受新事物;同时也具有知识体系薄弱,政治素养不高,学习和思辨能力弱,学習挫败感强等特点。而对分课堂的立意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的课堂情况,打破教师上课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使传统睡倒一片的思政课活起来、动起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探索欲和动手动脑能力,面对这样不走寻常路的新式课堂,乐于接受新事物的高职学生很容易被吸引、被带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对分课堂的内容能调动高职学生的课堂能力,能够实现传统课堂向“生成性课堂”的转变

“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教师的课堂讲授(Presentation)即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精讲;学生课后的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即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后通过阅读教材或其他材料讲将知识内化为个人的经验;学生的课堂讨论(Discussion),可分为小组讨论和组间讨论。用三个环节的英文首字母命名,也可简称为PAD课堂。

对分课堂强调“预设—生成”的“生成性课堂”,强调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自发地或者自觉地选择、接收,将外在于自己生命的对象内化吸收、长成为己身。这就有别于传统课堂的“预设-执行”模式,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做一个受动者,而做主动者,可以主动选择、积极探讨,发挥主体性,从而提升思政课的生命力和参与性。

(三)对分课堂的形式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指引能力”,提升教师新形态课堂的掌控力

对分课堂将课堂教学过程预设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环节:讲授(Presentation)、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教师让出部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掌控、主导,形成师生“对分”课堂的格局。

教师在课堂中先进行讲授,为整堂课搭建大框架,梳理清楚课程的主要逻辑结构;学生课后查阅相关文献,带着课堂中产生的问题与小组任务,课后对知识内容进行加工和消化;课中学生再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交流课后所获得的信息,整合重组,加深知识体系的认知和领悟。在这个过程中,解决了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中存在的诸如:参与度较低、强调理论灌输、封闭式讲述、生拉硬搬书本内容等问题,增强教师整体把控课堂的能力和处理课本内容的技术,摆正思政教师“引路人”的位置,提升思政教师的个人魅力。

二、 对分课堂在高职思政课中的应用

对分课堂在思政课中的应用,要关注三个维度,即教师、学生和课后安排。教师是开展对分课堂的关键人物,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亦是课程的首要体验者;课后环节是链接教师和学生的主要载体,课后环节的好坏直接影响课程的效率。

(一)提升教师的理论深度、厚度,完善教师处理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对分课堂的第一环节就是理论讲授(Presentation),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把搭建好的逻辑框架讲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提出了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要进行大量的理论知识学习,深挖课本内容,联系时事政治和当下热点话题,把握课程的脉络,搭建课程的基本框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后续学生搜集资料,展开讨论打下理论基础;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如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学生进行汇报后,如何进行点评反馈,这些都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点评总结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关注朋辈引领作用

对分课堂的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环节的主要载体都是学生,在吸收(Assimilation)环节,学生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理清课本内在的逻辑,记录难点重点问题,;在讨论(Discussion)环节,学生发挥搜集素材的能力,重构知识体系,锻炼分析表达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先进的同学也可以发挥模范示范作用,朋辈影响,提升整个群体的自我学习能力。

(三)精心设计课后环节,促进学生获得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英国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波兰尼1958年在其著作《个人知识》中首次提出的,又译为默会认识或默会知识,是指尚未用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达的知识。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后环节时,将教师所讲的知识内化、重构,整合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正是隐性知识的获得过程。隐性知识一旦形成,就会长久保存在人们的头脑中,指导个体的行动,变成使人终身受益的经验。

三、 总结

对分课堂是新形态课堂中的重要一种形式,给高职思政课注入新鲜的血液,它将提升思政课的参与性、互动性和感染力,使思政课能真正的入脑、入心,使学生真心相爱、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杜艳飞,张学新.“对分课堂”: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3):116.

[2]陈瑞丰.对分课堂: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教学新论,2016(3):71.

[3]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

[4]葛明贵.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教育价值[J].江淮论坛,2009(5):138-141.

作者简介:

王平平,浙江省杭州市,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有效学习对分课堂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高中文综学科学习方法的中学生视角分析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
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有效学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