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唯一真正的理性信仰

2020-09-21徐兴豪

兵团党校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宗教比较研究

[摘要]信仰是人们通过运用理性审视生命存在后而确立对人生的最高意义始终不渝追寻并长期以此作为生命存在的精神家园和现实活动的行为指导。近年来,“信仰危机”、“信仰真空”逐步引起了学界普遍关注,文章基于比较研究的视角,观照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宗教信仰的本质区别。从宗教和信仰的分道扬镳开始谈起,在对比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逻辑进路中,确认马克思主义信仰才是真正的理性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立足现世的信仰,是解放全人类的信仰,是实践发展着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是一个广博而深刻、开放而发展的思想体系,面向中国问题的理论思考,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的国别化、时代化、大众化。

[关键词]宗教;马克思主义信仰;比较研究;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0)04—0043—06

[作者简介]徐兴豪,男,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组织部。

《共产党宣言》的正式公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那时起对马克思主义或者共产主义的“妖魔化”“宗教化”“庸俗化”的论调可谓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对此,自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虽然一些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与非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进行了长期的辩护论战,但是并没有让责难减少分毫,反而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发展阶段愈演愈烈、甚嚣尘上。另外,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在经济方面所创造的“中国奇迹”赢得了国内外惊羡的目光,经济实力并不完全等同综合国力,尤其在物质财富得到极大满足以后,人们在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需要便会日益强烈,国民普遍出现“信仰危机”、“信仰真空”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由此可见,无论是理论层面的深入系统的剖释,正本清源,还是现实层面的中国问题倒逼,科学指引,都需要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的本质区别做出进一步研究,本文试图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阐释,以求教学界。

一、宗教与信仰的分道扬镳始于马克思

宗教是什么?宗教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学界普遍认可吕大吉教授的“要素说”,即“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客观存在具有一些基本要素。我们把这些要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宗教的内在因素;一类是宗教的外在因素。宗教的内在因素有两个部分:1.宗教的观念或思想;2.宗教的感情或体验。宗教的外在因素也有两个部分:1.宗教的行为或活动;2.宗教的组织和制度。一个比较完善的成型的宗教,便是上述内外四种因素的综合。”1显然,这与马克思所批判的宗教并不完全一致。信仰又是什么?由于学界对“信仰”的概念界定众说纷纭、不胜枚举,缺乏标准统一、精当权威的定义,笔者认为信仰是人们通过运用理性审视生命存在后而确立对人生的最高意义始终不渝的追寻并长期以此作为生命存在的精神家园和现实活动的行为指导。就此意义上而言,信仰的范畴要远远大于宗教,由于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受限于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方法、环境因素、生产力水平、物质技术条件等等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生产力因素,在运用理性去理解“生命该如何存在更美好”時一定会出现虚拟或实体的信仰因素,但这些信仰因素实际上被遮蔽在宗教之下了,甚至可以说宗教以一种独特的信仰方式垄断了信仰之名。换言之,宗教是信仰的一种表达方式且逐渐成为唯一的信仰表达方式,而它恰恰还没有完全展露信仰的实质,相反宗教逐渐演变成为统治人、压迫人、奴役人的工具。

不禁追问对宗教的信仰是不是理性信仰呢?显然答案是肯定的,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答案应该到宗教起源与发展的历史中去寻找。虽然关于宗教起源的自然神话论、图腾论、万物有灵论和原始启示说等各执一词,但达尔文的进化论对宗教的起源起到推动作用。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基于氏族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面对自然界的强力人们逐步反思如何寻求生命存在,所以原始社会人们对火、水、图腾、神等客观世界极度崇拜,当然这也是基于理性的思考,出于保存个体生命及原始共同体的现实需要而向自然力的屈服,这时的宗教形式是原始的自然式的宗教,并不是马克思批判的宗教。“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依据。”1由此可见,马克思所批判是宗教是“颠倒的世界意识”、“颠倒的世界”的社会意识,是阶级社会中的国家—民族宗教,与原始的自然式宗教不同,它是由人所创设并服务于统治者的工具手段,为维持现实的统治而辩护,否定现实的人、现实的世俗生活、现实的世界,把美好的愿望寄托于遥不可及的彼岸世界,从而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此时宗教俘虏了理性,从而也垄断了信仰之名,生命的存在始终被宗教的线所提着,人们变成为了信仰而信仰宗教的“木偶”,哪怕这种理性后来演变成了“非理性”,归根结底宗教是理性的信仰。

马克思为什么要批判一种理性的信仰呢?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对宗教的批判是进行其他一切批判的总前提。必须对宗教这个“总理论”、“总依据”进行彻底的批判,才能真正批判尘世的法哲学、宗教神学、国民经济学等内容,从而实现把人的世界归还给人。另一方面,中世纪以来虽然宗教不断改革发展,但就其本质而言,“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2马克思与文艺复兴以来的一些先哲思想家一样,对宗教可谓是恨之入骨、深恶痛绝,但不同之处在于“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正是由于马克思批判宗教的逻辑出发点是对“现实的人”、“世俗生活”、“现实世界”的普遍关注,是对人性复归的思考,所以在马克思看来宗教信仰并不是真正的理性的信仰,必须予以做彻底性的批判,至此宗教和信仰的分道扬镳开始了。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真正的理性信仰

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真正的理性信仰”不仅可以从其自身属性的本质规定中找到答案,也可以在与宗教信仰的对比中把握实质内涵。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与宗教信仰是有一些相似之处的,但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真正的理性信仰。马克思在彻底批判宗教的基础上构建了与宗教乃至其他一切信仰方式截然对立的马克思主义,突出表现在它是以立足现世为理论基础,以解放全人类为根本立场,以实践发展为动力源泉的信仰价值体系,是一个立足现世与胸怀理想相统一、科学理论与实践革命相统一、事实判断与价值追求相统一的开放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立足于现世的信仰

一些西方学者把马克思主义或者共产主义“妖魔化”“宗教化”“庸俗化”,甚至认为马克思是新现世宗教的创始人、宗教道德家,很大程度上源于马克思主义或者马克思所贡献的认识世界的思想理论和宗教对现世的认识解释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两者都是对现世人们生活的不满或者憎恨,对人的奴役、压迫、剥削的一种反抗。当然认识对象的同一性并不能说明认识方法或者认识结果一致性,马克思主义就如何正确认识现实世界(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套严密系统的科学方法,是无产阶级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体,在此意义上讲,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暗含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现世的信仰。马克思恩格斯在经典文本中不止一次的描述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状况,资本横行霸道统治着整个国家和世俗社会,包括资本家在内的所有人均被异化了,尤其是工人阶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样描述“小爱尔兰”的悲惨场景“木屋又脏又破又狭小,街道坑洼不平,水坑中漂着令人作呕的污物和垃圾,周围数十根烟囱排出的烟雾污染着空气,一群衣衫褴褛的妇女和孩子出没其中”可以说贫民窟般的生活环境挑战着人类所能忍受的极限,直到1892年《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德文第二版序言中,恩格斯再次提到“小爱尔兰”已经消失,令人触目惊心的恶劣现象虽然得到改善,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整批量的地区陷入衰败、荒凉和穷困的境地,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并没有得到任何重大改善。在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一幕幕令人触目惊心的悲惨景象促使马克思恩格斯逐渐关注工人阶级群体、认识资本主义并领导工人开展革命运动,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揭露资本主义尖锐矛盾的必然结果。当然,就宗教信仰而言,宗教既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形式,也是一种认识现实世界的方式。这种形式具有虚假性、阶级性和排他性,由于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有限性,存在一些超脱于人类现实实践活动的“未知世界”,客观上为宗教信仰留下了一席之地,但宗教对“未知世界”解释的科学性与可证性是存疑的,甚至可以说一种虚假性幻想性的解释。宗教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统治阶级借助宗教之手垄断人们的信仰之名,使得宗教成为人民的鸦片,把对现实的苦难虚幻为彼岸世界的幸福,人的本质也只有在宗教的幻想中才能得以实现,从而维护资产阶级长期稳定的压迫、剥削、奴役的统治。另外,宗教显著的排他性表现在对于宗教信仰的唯一性、狂热性,每一种宗教都会以独特的视角来解释现实世界,而不是全面客观发展的掌握世界,所以宗教必定因为独立而封闭的体系往往会走向极端,垄断信仰之名的宗教会进一步侵害信仰。

因此,真正立足现世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恩格斯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进行的一系列思想激荡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逻辑原点是“人”,在对人的关注和现实世界的认识理解中,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吃人的本质面貌,彻底批判了“颠倒世界”的宗教,从而奠定一切思想批判的总前提,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至今仍然保持着生机和活力的原因所在。

(二)根本立场:马克思主义是解放全人类的信仰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党宣言》中说“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的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1一方面肯定了资产阶级的历史进步性,“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另一方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资产阶级赖以存在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会逐渐变成“束缚生产的桎梏”,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必然和封建的所有制关系一样被炸毁、被推翻,取而代之是一种更加进步的所有制关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并非天国的终极目标,而是“反对现存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向往既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同时又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实现的现实目标,共产主义并没有因为理想性、崇高性而失去科学性和现实性。

对比宗教信仰,为了解决现实世界的矛盾和问题,宗教并没有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 “救世”方案,反而沦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的工具,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1“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与“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形成截然对立的状态,一句话宗教解决现世矛盾诉诸彼岸世界、遥远天国或者精神世界,因为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所以宗教的方式一经驳倒,便声誉扫地了。当然,宗教的“救世”方案与宗教认识掌握现实世界有必然的联系,一旦人们在现世遭受压迫、奴役、剥削等残酷不幸的现实生活时,便会寻求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的力量来解决,届时人的本性也一并随着幻想的虚无的信仰固定在天国了,人创造了宗教,宗教却占据着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解放全人类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虽然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根本立场是无产阶级的人民立场,但是马克思主义要解放的并不仅仅是无产阶级自身,而是谋求包括资产阶级在内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通过消灭旧的生产关系而消灭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通过消灭阶级自身的存在条件而消灭阶级统治,从而实现人类的崇高理想——共产主义社会。需要说明的是,在实现解放全人类的进程中,无产阶级作为革命主体力量担负起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无产阶级政党代表着整个共产主义现实运动的价值取向和前进方向。

(三)动力源泉: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发展着的信仰

任何一个思想理论体系都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真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并非把马克思主义做庸俗化、教条化、绝对化的解读理解,这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中是有过经验教训的,马克思主义永远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和活力源于马克思所开创的探索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永远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源于它是随着社会实践活动而不断丰富发展的开放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讲“从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2言下之意,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只在一个人头脑中是理论”观点,“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且在实践中使之发生革命。”3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实践发展着的信仰。“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人民群众一经掌握思想的武器就会转化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不是像宗教那样盲目的、狂热的崇拜,也并不能替代具体的现实的实践活动。相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指导实践和解决问题,马克思信仰是一面旗帜,旗子立起来了,人民才有所趋,实践才有所指。对比宗教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信仰开放发展着的思想体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立足于现实的世俗基础,把费尔巴哈固定在云霄中的独立王国拉回了人间,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人的现实实践活动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释并指导现实世界中的矛盾得以合理的解决,避免走向宗教式的幻想、虚无和神秘。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围绕“人”转动的太阳,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在宗教的世界并不具有现实性,马克思对宗教的彻底批判,使人能够不抱幻想,运用理性的思考来解放自身,摆脱“人对人的依赖性”和“人对物的依赖性”,从而走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是真正的理性信仰。与宗教信仰不同,马克思主义是以现实世界为依据,以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准绳,通过实践活动(革命也是一种实践活动)逐步将人的本质复归,即自由人的联合体。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每一位中国共产党的底色,心中有坚定的信仰,脚下才会有磅礴的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并不是一句高调的空话套话,而是具有强大的理论自信和迫切的现实需要。“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立根固本,就是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忠诚。”1

首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党和国家长期以来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纵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历史脉络,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路,归根结底一句话:什么时候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党和国家事业就稳步扎实向前推进,什么时候背离马克思主义信仰或教条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就会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沉重的災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革命送来了胜利的曙光,“走俄国人的路”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华大地上生动的实践探索,这也是任何一种宗教形式都无法实现也无可比拟的魅力之所在。诚然,宗教有着抚慰精神、教化人心的功能,但在改造旧世界、变革社会关系方面远远不能与马克思主义相提并论。从1956年至1976年,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出现严重失误,不可否认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做出了绝对化、教条化、庸俗化的理解。所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讲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2由此可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党和国家长期以来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必然要求。

其次,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要面向中国具体问题,守望人民信仰的精神家园,凝聚引领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力量。“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只有立足于时代去倾听这些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号角。”3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和转型,在意识形态方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拜金主义”、“权力崇拜”、“信仰真空”“历史虚无主义”等等信仰危机。对比十九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人们也面临信仰缺失、价值沦丧的窘境,所以尼采说“上帝死了”,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欧洲宗教进行了世俗化的改革,但是宗教并不能从根本满足人们对信仰的追求,虚幻的泡影终将会被锐利的思想武器刺破,事实已经雄辩的证明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把锋利无比的信仰之剑,一旦被人民所掌握,便迸发出巨大的物质力量。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也给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发展留下深刻教训和敲响了警钟,这不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失败,而是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条化、绝对化的失败。在解决国民信仰危机的问题时,我国注定要走一条不同于欧洲的道路,也不同于苏联的道路,作为一种信仰的马克思主义,将极大地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极大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充分涌流。

最后,正确看待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将两者统一结合起来,相互强化、相互促进、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要牢牢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各国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阶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国别化、大众化。换言之,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为了丰富和发展发展马克思主义,永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科学性与革命性,进而支持强化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另外,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保障了理论研究过程中政治立场的使命性、正确性与人民性,即“为什么人”而担当使命、著书立说,由于马克思生活在十九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但究其本质资本主义本身所固有的矛盾并没有根本消解,马克思所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学说并没有过时,我们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取透析资本主义。事实上,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边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中国也应该成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中心,为世界发展中国家贡献生动可行的发展蓝本,同时为世界共产主义现实运动贡献思想智慧。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习近平.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6] 习近平.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7] 习近平.之江新语 [M]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8]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0] 戴康生,彭耀主编.宗教社会学[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杨伟民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信仰宗教比较研究
现代化视域下个人信仰与社会信仰的关系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
网络多元时代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的哲学思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