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校园欺凌防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020-09-21胡秋萍

新丝路(下旬) 2020年8期
关键词:防治策略校园欺凌存在问题

摘 要:校园欺凌会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从我国校园欺凌现状来看,又有呈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在小学阶段中对校园欺凌进行防治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分析了当前小学校园欺凌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以班主任的视角提出了防治校园欺凌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校园欺凌;存在问题;防治策略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校园中不断发生欺凌事件,而且呈低龄化发展趋势。小学是儿童正规教育的开始,是心理成长和形成基本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而欺凌事件将直接影响到所有参与者身心健康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校园是儿童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场所,校园文化环境是影响儿童欺凌行为的关键因素所在。面对校园欺凌问题,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不应该是等欺凌发生后再应对,而是应该防患于未然,及时有效地做好防治工作。

一、小学校园欺凌防治存在的问题

1.欺凌行为的辨识度不高、隐蔽性较强

首先,根据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小学年龄段的学生认为能获得自身利益和让同伴认可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导致他们卷入了校园欺凌事件而不自知。此外,小学生对行为的规范性缺乏认识,无法区分其是否为欺凌行为。

其次,校园欺凌不像校园暴力那么明显,没有殴打或没造成轻伤等严重伤害,往往混同一般同学间的打闹、开玩笑、闹矛盾,所以老师和家长很难将小学生之间的“玩笑打闹”参照固定标准直接辨识出欺凌行为,以至于将校园欺凌行为当作“恶作剧”、“玩笑”对待,没有加以重视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此外,校园内的欺凌行为可能发生在老师和家长都不易发现的地方,如厕所、操场等。此外,被欺凌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受到威胁和害怕报复而选择忍气吞声。

2.欺凌行为前期和隐性欺凌被忽视

严重的欺凌行为属于偏差行为的范畴,而先前的行为往往能够预测一个偏差行为的发生。欺凌性质的前期行为,因为性质轻微,没有发生严重的外在后果,而长期被老师和家长忽视。这种欺凌性质的行为在试探中重复,再到升级,最后造成了严重后果才引起注意。

隐性欺凌如言语欺凌和关系欺凌,因其不像显性欺凌一样有外在身体创伤,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它使学生长期处于自卑情绪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并逐渐产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研究表明校园欺凌不仅损害小学生的成长发育,还威胁他们成年后的身心健康。

3.欺凌者也可能是受害者

虽然欺凌者在校园欺凌中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但在日常生活中属于各种资源都不占优势的群体,欺凌别人是一种负面情绪的发泄。学者杨硕的研究表明认知能力较低、心理状况较差的学生更有可能发起欺凌行为,家庭管教程度不严、对子女缺乏信心也是欺凌者进行欺凌行为的诱因。欺凌者的家长对于孩子欺凌别人没有做出正确的反应,以及采取必要的解决措施,也将导致欺凌行为愈演愈烈。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而获得的,是环境影响的结果,欺凌者大多数的攻击行为可能是受身边大人的影响,例如父母对子女的体罚、家庭暴力等。

同时存在部分欺凌者曾经是受害者的情况,当其受到欺凌的时候,欺凌事件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欺凌者没有得到批评惩处,这种情况下,受害者不甘于长期忍受欺凌,而是寻求机会进行报复,由受害者转化为欺凌者,例如以暴制暴等。

二、小学校园欺凌防治的解决策略

1.普及校园欺凌知识,正确辨识欺凌行为

根据2016年4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校园欺凌”即“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行为。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在区分学生之间的“玩笑打闹”和校园欺凌时,不能仅从表面、形式上判断,应依靠“被欺凌者”的感受,如果“被欺凌者”在心理上是不接受的,并感到痛苦,就已经受到了校园欺凌。

班主任可以利用宣传栏、主题班会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校园欺凌的形式、对受害者和加害者的影响,以及如何采取有效的行动。引导学生当其遭受欺凌或者发现欺凌时要勇敢的将情况报告给老师或家长。同时向家长发放反欺凌手册等学习材料,利用网絡向家长普及与反欺凌相关的知识,帮助家长及时发现孩子是否身陷校园欺凌事件之中。

2.加强家校沟通合作,杜绝校园欺凌事件发生

家庭环境是影响学生在校园欺凌中参与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校园欺凌问题的防范离不开家庭的支持。班主任应定期进行针对学生有无受到欺凌和是否向家长反映情况的问卷调查,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在校情况。对于情况特殊的学生,例如经历过家庭暴力或者家庭条件特别差的孩子,再或者性格孤僻不合群的孩子,班主任应多与其家长沟通,对其给予更多的关怀,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的困难。

一旦遭受到欺凌的前期性行为,孩子和家长就应立即向班主任反映情况,召开三方家长会。在班主任、欺凌者家长和受害者家长的参与下,我们可以通过调解、和解、教育等方式修复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欺凌事件达成共识,将校园欺凌还停留在前期性行为时就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

3.唤醒旁观者,共同对抗校园欺凌

芬兰的KiVa项目研究表明:欺凌行为发生时,旁观者的反应是影响维持或结束欺凌行为的重要因素。欺凌者如果受到旁观者的“鼓励”,他们的欺凌行为往往是受到强化的,相反,如果旁观者对欺凌行为置若罔闻或是加以制止,则会降低欺凌者的兴趣。为了防止校园欺凌,我们必须要改变旁观者的态度。班主任可以通过模拟校园欺凌的场景,让学生体会欺凌者对受欺凌者的伤害,激发他们的同情心去感受欺凌者的无助,让其明白帮助受害者并以之交朋友的重要性。

4.结合学校德育教育,把善良作为新的主题

美国宾夕尼法大学的研究者提出:我们经常教育欺凌的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愤怒,处理自己的焦虑,不如换一种方式,教给他们善良的品质,并学会同样的品质。不仅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善良教育,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感受、体会,再把善良传递出去。班主任可以亲身示范,友善待人,并对日常学习生活中善良行为的识别和夸赞,无形中向其他学生传递,应该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预防欺凌行为的一种正面方式,通过善良教育让学生明白,不能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应该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从而在源头杜绝欺凌行为。

总之,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班主任应该坚持的原则是“预防为主”,通过多元途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欺凌行为产生动因及严重后果,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参与到防欺凌行动中,真正切实干预校园中存在的欺凌文化,防止校园欺凌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黄亚桥、刘雨.小学生校园欺凌现状的实证调查与应对策略——基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视角[J].滁州学院学报,2019(21):82-84

[2]方维霞.新时期有效控制校园欺凌策略分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99-102.

[3]李敏.城市小学校园欺凌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8

[4]牛余婷.校园欺凌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家校合作的视角[D].山东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

胡秋萍,女,福建省龙岩市人,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

猜你喜欢

防治策略校园欺凌存在问题
关于冷却塔的落水噪声及其防治策略探讨
探析生物入侵对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及防治策略
52例眼外伤致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建筑施工用电的安全隐患与防治策略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