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实施途径

2020-09-14杜东芬

读与写·教师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实施途径德育教育小学语文

杜东芬

摘要:语文学科集人文性、工具性、综合性于一身,语文教育既要育才,更要育魂。语文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应该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全面和谐发展。教学中从识字、朗读、编演课本剧、习作、实践活动五个方面进行德育教育和渗透,切实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实施途径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五种途径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德育教育。

1.识字写字中推动德育

低年级语文教学,识字是重点,注重字理识字教学,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识字教学中透过对汉字的形、义、音的分析,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如在一年级教“男”字时,我让学生先观察、分解字形来理解字义,通过分析学生不难得出,“男”就是在田里出力。此时老师再强调“男”的本义表示用力在田间耕作,说明男子力气大,应该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老师联系实际抛出问题:我们班值日时,有一些比较重的体力活,女生干不了,那该怎么办呢?这时男生们纷纷表示要全包班里的重活累活。此时此刻男生们的男子汉气概被激发出来,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种子深深埋在了孩子们的心中。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当孩子们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这颗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对于男孩子的勇于担当、不怕困难的教育通过识字教学巧妙地渗透其中。对于女生的贤良美德和淑女气质的培养同样也可以通过识字来渗透,如在教学女字旁的字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女”字是象形字,古文字像一个女子两手交叉端坐的形状,表示女子要坐有坐相,时刻保持淑女形象。当女字作为偏旁时,更是表现出了她贤良淑德的一面。你看,端坐的女子身子侧了一下,把自己的胳膊往里收了一点,给他人让了让位置,这样,别人与她合作时更加舒适了。这样的讲解不仅渗透了思想教育,还让孩子们牢牢记住了“女”字作为偏旁时第三笔横变成了提。为方便学生识记,我还把几个女字旁的字编成顺口溜:有子配成好,有少组成妙,世间有了她,才能好又妙。学生在诵读顺口溜中又悄无声息地进行了思想道德教育。

总之,在识字写字的教学中,有意识渗透德育教育,不仅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更让学生终身受益。

2.朗读指导中感悟德育

小学阶段是儿童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更是接受品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最佳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引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挖掘书本中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素养,继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抓住部编版一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国学经典篇目,《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以及古诗词等,在教学时我通过配音诵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诵读的音韵美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感悟古圣先贤文章的境界,体会经典诗词的美感。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这些国学经典篇目的内容,结合生活实践,把它们编成故事让学生讲给别人听,《孟母三迁》、《黄香温席》、《囊萤映雪》等,这些脍炙人口经典文句和生动有趣的故事相结合,不仅让学生由语言感知文化的精髓,更能通过故事的讲解将自己的情感的融入其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达到思想教育的最终目标。

朗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朗读中不仅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悟出真理,还能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克服学生内向不敢讲话的习惯,消除自卑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因此,在帮助学生正确、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注重抓重点词语、句子、段落,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让学生通过用抑扬顿挫的语调,体会人物的情感及作者表达的思想,从而受到思想的教育和感情的熏陶。

3.编演课本剧中深化德育

我们知道语文一个重要特性就是人文性。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自己“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精神、情感、 志趣、价值与语文文本知识、技能技巧、思想产生碰撞和共鸣,让他们在这种自主的、亲历亲为的碰撞中去体验、去感受,在共鸣中去感悟、去发现,从而让学生的精神、情感、志趣、价值得到潜移默化,形成自我世界,提升学生人格品质,实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要实现这一过程,让学生编写、表演课本剧是最佳的途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内容大多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题材、体裁丰富多样,贴近生活,有一定的情节和意境。让学生把这些文章编写成课本剧,并表演出来,更能让学生走进课文的意境当中,更有利于学生与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学习作品中所表现的积极情感和态度价值等。学了《寒号鸟》一课后,我和学生一起编写课本剧,从舞台布景到人物设定,从旁白到人物对话,从角色扮演到排练,全程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做一些辅助工作。在改编过程中,每个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对于人物的语言都加入了自己的见解,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明。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我又设计了演出后观众和演员互相采访环节。台下观众通过采访,把台上演员塑造的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进行对比,演员通过观众的反馈,不断调整充实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使之更為丰满,更加鲜明,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共同提高语文素质水平的同时,渗透了德育教育,从而让学生懂得美好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的道理。

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改编和表演课本剧,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个体特征全面、整体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活动,更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4.习作教学中升化德育

在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是在课文和识字中渗透,写作练习中也不可忽视。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的仿写时,学生写了春天柳絮翻飞,靠风传播种子;夏天椰子成熟,落入水中靠水传播种子;秋季山楂红了,小鸟飞上枝头吃了山楂带走了种子;冬天松子落了,小松鼠捡起来藏在树洞里或埋在泥土里,没有被吃掉的松子第二年春天就会生根发芽。从植物妈妈的办法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了解更多植物知识的愿望,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分析、认识身边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在学习了《黄山奇石》之后,我借助课后题结合《画家乡》这篇阅读文章,让学生用上描写景物的词语写一写家乡的景物。写之前,给学生讲新乡南临黄河,北靠太行,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还讲了我们新乡的市花——火红的石榴花,象征和激励着新乡人民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与时俱进,为建设一个繁荣富强、充满活力的崭新新乡而努力。学生听了老师的讲解,既增进了他们对家乡的了解,又激发了他们想用自己的笔抒发热爱家乡的情怀。家乡文化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沃土,让家乡文化资源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心灵,使德育工作生活化、形象化、具体化,可以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课外活动中践行德育

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途径。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开展有意义的课外语文活动。

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基于这样的认识,首先自己带头在班级读书,每周上一节阅读分享课,分享自己读书收获;再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读书感受,在分享中让学生充分体会读书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其次发动家长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在家里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家长用实际行动和热情感染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读书是一种乐趣,从而进一步以激发他们强烈的阅读欲望。

组建课外阅读小组,开展小组阅读竞赛,开展“阅读交流”、“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成语接龙比赛”、“古诗词诵读比赛”等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活动中树立自信,培养兴趣,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教育是慢的艺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一朝一夕、急功近利的事情,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德育功,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丹红. 寓教于学 悄然渗透——谈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J].中国教师与教育教学研究,2011,4(3):4.

[2]张军.论“经典诵读”[J].语文学刊(高教版),2006,(11).

[3]蘇金凤.一言一行总关情———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渗透分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1):361.

猜你喜欢

实施途径德育教育小学语文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创新教育督导方式 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