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父爱缺失下留守中小学生的人格发展

2020-09-12尚玲武

考试周刊 2020年77期
关键词:中小学生留守儿童

摘 要:在我国大力推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农村人口大量地涌入城市中,其中成年男性所占比例超过80%,父亲常年在外务工,导致留守中小学生父爱缺失,对其人格发展造成很大影响。文章首先对父爱缺失对留守中小学生人格发展带来影响进行分析,然后从不同层面入手,提出有效的建议,希望能够为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父爱缺失;留守儿童;中小学生;人格发展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务农形式逐渐被淘汰,尤其是在城市化建设中,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出现,男性作为外出务工的主力军,每年大约有1.8亿进城务工人员,而男性所占比例为81.2%左右,这也是导致留守儿童父爱缺失的主要原因。父爱是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关爱因素,一旦出现父爱缺失,留守中小学生在人格发展上必将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包括其认知发展、行为发展、情感发展等方面,必须引起社会更大的关注,同时积聚更多的力量,帮助解决这一难题,为留守中小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提供帮助。基于此,加强对父爱缺失下留守中小学生人格发展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 父爱缺失對留守中小学生人格发展影响的具体表现

(一)父爱缺失对留守中小学生认知发展的影响

父爱作为一种成长路上不可缺少的关爱形式,如果父亲能够成功扮演好自身角色,对孩子认知思维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根据耶鲁大学实验室的一项研究结论发现,获得更多父爱以及父亲陪伴成长的孩子,在智力发展方面有诸多优势,学习上成绩也更加优异,在社会中更容易获得成功。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的一生当中认知发展关键时期,如果父爱缺失,不仅是失去了一个可以为其提供认知帮助的对象,更多的是无法为孩子在诸多男性角色、游戏方式、相处方式中提供榜样,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其认知发展程度。

(二)父爱缺失对留守中小学生行为的影响

父亲男性性别行为对中小学生社会性别角色学习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能够增强中小学生社会性别化发展程度,让其能够更快地区分和融入自身社会性别角色当中。对于男同学来说,父亲能够为其通过提供社会性别中男性基本角色行为,通过自身角色本身扮演,其个人品质、日常行为、生活习惯等都是儿子潜移默化模仿的对象。父亲参与到中小学生教育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成绩好坏有一定关系,父爱缺失下,学生在学校中更容易出现各种不适应情况,包括成绩差、人际关系不良、逃学、打架、被欺负等问题;对于女同学来说,父爱能够让女儿感受到温暖,父亲言行举止也能够为女儿提供不同的视野,为完善自我行为有重要帮助。目前,很多留守中小学生中,缺少父爱的女同学更容易表现出两极分化的问题,或内向、胆小、怯弱;或自暴自弃、独立,这对于正处于黄金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来说会存在较大的问题,对其今后成长、社会生活也会造成不利影响。

(三)父爱缺失度留守中小学生情感的影响

情感作为人格发展中关键因素,父爱缺失对学生情感影响主要体现在意志、情绪等方面。根据相关研究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父亲能够对儿童更加亲密的互动,包括做游戏、散步、谈话等,当儿童与陌生人单独接触过程中,其表现出来会更加自信、自然,态度也会更加友好;相反,如果父爱缺失情况下,与陌生人接触中会表现出更多的怯弱、害怕。父亲是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玩伴”,父子或父女之间的游戏,能够减少儿童对于母亲的依赖性,能够更好激发中小学生对于外界环境的探究欲望,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感,让其能够获得更多的意志力,有更大的勇气面对外界陌生环境。父爱缺失对中小学生情感的影响是巨大的,通过一个调查发现,很多留守中小学生对于父爱迫切渴望,甚至一些学生表示愿意将“压岁钱”换父亲能够回家一天。

二、 促进留守中小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建议

解决留守中小学生认个健康发展问题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凝聚社会各方力量,通过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为父爱缺失下留守儿童个人发展而做出贡献。所谓的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社会各系统能够为个人发展提供帮助而形成的有效链接,以便于其能够得到物质、精神等各方面的帮助。在构建社会支持网络过程中,必须以社会支持理论为依据,要求社会各界能够广泛关注和提供帮助,同时需要深入需要支持的群体生活当中,为其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本援助。具体针对留守中小学生父爱缺失问题,可以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加以分析。

(一)微观层面建议

第一,父亲需要更多地给予子女陪伴。在事业和家庭上应该能够寻求平衡点,作为父亲,不能常年在外而对孩子成长、教育不闻不问,或这放任自流。可以选择在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有选择地投入自身父亲的责任,每一个成长阶段责任可能不同,但决不能毫不顾忌,“造就”父爱缺失的情景。第二,通过正确的引导,帮助其能够有正确的角色期望,父亲在其中帮助子女能够更好地进入角色扮演中。尤其是中小学生社会性别认同、人际关系相处发展过程中,父亲的角色必不可少,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尤其是在人格品质方面,更需要以身作则,让其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情感观念,对留守中小学生健康成长起到帮助作用。第三,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正是父亲角色定位。父爱应该贯穿于孩子中小学阶段中,且需要满足不同时期的角色需求。作为父亲也需要能够认真思考,努力扮演好父亲的角色,能够满足孩子对父亲角色的相关期望。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也能够获得一定的学习与成长,父亲与孩子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和学习的关系,父亲能够及时转变角色和思想,才能满足留守中小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需求。

(二)中观层面建议

第一,进一步优化家庭教育氛围,对家庭系统结构进行进一步保护和完善。家庭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从其出生到融入社会中,家庭环境作为其第一个接触的环境,家庭教育对于其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相对来说,家庭是较为稳定的系统结构,父亲、母亲、子女都是构成这个家庭系统中的一部分,各个子系统之间也具有明确界限存在。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具有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儿童情感、认知重要的角色。父亲需要在扮演好家庭成员中的角色,努力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稳定的家庭结构,对孩子人格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第二,在学校教育方面,应该体现对留守学生的关爱,同时男性教师更多需要承担起树立“父爱角色”榜样的责任。学校作为一种公共学习机构,个体在学校环境中学习,通过系统化教育方式帮助个体接受社会化,具有“半强制性”的特点。父爱缺失的留守中小学生主要集中农村地区的中小学中,在平时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照顾到这些学生的特殊性,给予更多的关心,发挥男性教师特殊作用,在弥补其父爱缺失上提供一定的帮助。第三,构建同龄互帮体系。对于留守中小学生来说,同龄人可能更加能够满足其在人际交往中的需求,也能更好理解其特点等,避免由于父爱缺失而带来的诸多消极影响。在同龄群体中,可以通过开展多种有效的集体活动,让其在集体活动之中树立团队互助精神,消除其由于父爱缺失带来的安全感缺失,也能提升其应对各种陌生局面的能力,促进其各类行为能力的提升。同时,同龄群体互帮互助下,还能开发其潜能,在交往中思维火花激烈碰撞,避免由于父爱缺失带来的思维能力发展不良问题。

(三)宏观层面建议

第一,在社会制度建设方面,国家教育部门应该重视农村教育建设,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关注留守中小学生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实现农村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对接问题。同时,应该考虑到农村情况的特殊性,在学校教育中,除了智育、德育工作外,还应该对留守学生人格发展发挥作用,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二,地方政府必須加大对留守中小学生发展中问题的关注度,尤其是生活问题,鼓励民间组织参与到留守儿童福利项目建设投资中,聘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通过研究解决对策,对留守中小学生成长持续跟踪指导,尽最大努力减少由于父爱缺失导致各类发展问题出现。第三,进一步缩小城乡经济差距,通过各项社会政策,让农民工子女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同时更需要逐渐消除社会贫富差距,解决由于学区房、上学与住房挂钩等霸王经济掠夺弊端。还可以从文化层面入手,消除对农民在社会地位上的鄙视观念,加强乡村社会建设,培育乡村文化。

三、 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父爱缺失对于留守中小学生人格发展会造成极大影响,不仅会影响孩子在成长阶段中的认识发展,对于其情感丰富性、健康性也有极大伤害,对其今后生活也会造成不利影响。针对这一情况,应该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不同层级方面,关注并解决留守中小学生健康发展问题,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赵小燕,邱云.父爱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18,15(8):123-124.

[2]石钊.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生留守儿童良好律己行为的养成策略探究[J].读天下,2019,22(2):89-90.

[3]黄艳.关于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探究[J].成功,2018,16(6):32-33.

[4]牛丽君,成旭星.听障中小学生人格修复式教育评价体系构建探索: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8,14(8):215-216.

[5]熊小四.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及对策探究:以黎平县为例[J].福建质量管理,2019,18(1):147-149.

作者简介:

尚玲武,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中小学生留守儿童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中小学生视力状况分析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