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合拍电影文化价值观困境探析

2020-09-10罗迪

喜剧世界·中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电影价值观

罗迪

摘 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中外合拍电影是我国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内容与途径。当前,中外合拍电影还存在诸多跨文化传播困境,文章主要从“文化轻视”、“文化折扣”、“文化模糊”三个层面剖析了其中的价值观困境问题与现象,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中外合拍;价值观;电影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中外合拍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已成为我国电影创作与批评中的热门话题,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的“文化自信”以及与国家推行“提高文化软实力”、“中国电影全球化战略”、“为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战略决策紧密相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互动活跃、成果丰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中外合拍电影,极大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以及中外文化的对话、交流与融合。2019年,中国内地与2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制片获批准立项的94部,较过去五年相比再创新高。近十年来的全球电影市场已经证明,中外合拍片是实现中国电影“走出去”,构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路径[1]。然而,自合拍片兴起至今,合拍电影中强烈的跨文化属性与跨文化传播诉求,依然使得“文化混搭”“文化挪用”等现象大行其道,影片制作、创作及传播中的文化融合还处于“磨合”阶段,较难充分跨越文化差异的“鸿沟”,文化深层次的交流与融合难以得到实现,也难以规避文化折扣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于文化冲突或价值观困境依然存在。

一、文化价值观中的“文化轻视”

中外合拍电影,就其动机,即合拍机制的目的大致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追求电影票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通过中外双方电影拍摄制作资源打造“票房大片”,通过投资比例有效约定利益分成,实现经济利益诉求。另一个是文化传播价值的实现。即通过影片叙事与艺术呈现,以及电影制作、营销等路径,展示、塑造与传播中国文化形象,表达中国文化价值诉求,体现中国文化自信。其中,必然涉及跨文化多元叙事主体话语权争夺,以及影片的市场收益与艺术文化呈现之间的矛盾,而后者对前者有着决定性影响。在不同中外合拍电影对经济利益和文化价值的取舍或融合方式上,客观上存在“文化轻视”问题,或过度追逐票房,过多迎合海外观众等,容易导致文化轻视现象[2]。实际上,中美于2012年签订的《备忘录》就提出中美合拍片中方出资比例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一、必须有中国演员担任主要角色以及影片需要在中国取景等要求,一部合拍片成功的关键是“诚恳地讲故事”,尤其是通过电影合拍讲好中国故事与中国文化,在此基础上平衡影片的艺术呈现与票房收益。许多合拍大片忽视合拍片中的文化要素,单纯引入海外明星与制作团队甚至为迎合国内外不同受众的文化差异,牺牲影片叙事文本与文化完整性,使得影片在合拍中变得“四不像”,这样的文化融合往往导致影片口碑与票房的双重失败。

二、文化价值观中的“文化折扣”

从实现路径上看,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无法避免文化差异,中外合拍片必然存在无法绕过或填补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客观存在的文化背景差异,有的学者将其称为“文化折扣”现象,即“进口市场的观众通常难以认同进口电影中描述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历史、制度、神话以及物理环境。文化差异导致影片在异族观众中遭遇缩减、变异或损伤等情形”,不同文化环境中的文化产品,其内容、内涵在受众观感上必然会呈现不同的价值观结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受众在体验和解读过程中容易产生文化视角差异,进而产生文化传播上的限制和融合中的阻碍,由此来看,中外合拍电影中的“文化折扣”现象无法有效避免[2]。合拍片中对于不同文化的故事内容、价值观念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即便是客观展现,对于本土文化相对的异文化受众而言,受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制约,必将不可避免的产生误解、误读甚至排斥,其根本上是一种文化壁垒问题。同时,中外电影合拍制作中,跨国跨地区的拍摄也必然存在多元叙事主题之间的话语权争夺问题:或因文化差异,或为海外传播需要,往往还会主动强化“文化折扣”问题,自我呈现迎合海外市场的“异国形象”,反而引发本土市场的批评。因此,中外合拍电影,在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上,应该更加注重受众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针对海外观众,普遍对中国文化内容、形式与价值观念存在理解限制,所以在传播、甚至在合拍电影本身层面,要注重必要的“引导”,“年轻化的语言,动人的故事,共情的文化,也许这就是中外合拍片的未来”,正如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合拍电影只有在电影内容、艺术表达等多方面,体现中外文化在多层次的交流、沟通甚至深度融合,才能在本土与海外市场获得双赢。

三、文化价值观中的“文化模糊”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实际上,这里强调的是一种清晰的文化认同问题。在当今文化全球化融合趋势日益显著的背景下,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发展、外来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以及文化形式与文化实质的认知倒挂,使得文化传播出现了混杂化現象,后者一般是指两种或多种文化杂糅而产生的“混杂性”的中间形态的过程,文化混杂有利于多种文化交融发展,但也容易冲击自身对所属文化价值观结构的稳定与认同,进而容易产生民族身份认同模糊。欧美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输入,往往有着的广泛的传播与较强的影响力,甚至引发文化崇拜现象——“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就是文化混杂的一种典型负面代表[4]。实际上,在早期的合拍电影中就已经存在所谓的“文化混杂”,例如,早期的好莱坞电影中,华人形象在影片中只作为异文化背景存在,作为影片的异域元素,以迎合西方观众猎奇口味。因此,中外合拍电影要准确把握中国故事、中国人物及其所承载的中国形象、中国文化的特定内涵,不能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故有观念中的“东方”刻板叙事与人物印象混淆,必须正本清源,将中国文化的表达与传播以及中国形象的塑造放在第一位,在实现中外合拍电影“中国龙套”到“中国主角”的转变中,更多的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传播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与异质文化展开充分对话、交流、碰撞和交融,由此真正实现基于中国价值观的跨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李小丽.华语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J],当代传播,2010(3):52

[2]贺程,文化混杂视角下的城市空间与政治再现[J],前沿,2012(11):76

[3]胡珏,以清晰的文化自觉来增强文化自信,中国文化报,2018年9月26日,第三版

[4]郑立明等人.华语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作用及途径[J],青年与社会,2018(33):226

猜你喜欢

电影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论胡玫《孔子》编剧艺术得失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