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的幽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启示

2020-09-10杨洁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

杨洁

摘  要: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课程育人是高校立德树人的突破口和新抓手,有助于帮助学生解答思想困惑、价值困惑、情感困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重要课程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其课程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撑。《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目标上坚定马克思主义,在内容上宣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中,以《马克思的幽灵》为案例进行教学设计,开展“问题链”式教学,有助于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思政課教师践行新时代的使命和担当。

关键词:马克思的幽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

一、《马克思的幽灵》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契合点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出席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马克思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顶天立地的伟人”、“有血有肉的常人”、“马克思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等。[1]《马克思的幽灵》属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经典译作之一。德里达是一个语言艺术的高级玩家,主张且擅长从语言的背后层层剥离思想,解构马克思主义的背后思想。德里达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一直都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而之后却愿意走进马克思主义,并在马克思主义最受质疑的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的时候选择捍卫马克思主义。从德里达对马克思的戏剧化转变过程中阅读《马克思的幽灵》,对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也具有一定的价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在大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开设的融基础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对青年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主渠道。从经典译著中去研读马克思主义思想,有利于加强“基础”课教学实践,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

(一)《马克思的幽灵》与基础课的目标契合度分析

“基础”课的教学目的和《马克思的幽灵》撰写目的一致,本质都是宣传马克思主义信仰。“幽灵”贯穿全书的反复出现,《马克思的幽灵》把历史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都称作“魔”,而把“驱魔”作为“幽灵”的使命存在,甚至发展以批判的形式出现的幽灵学,得益于德里达内心确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

“基础”课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之一,目的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是“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有利于培养出能够承担中华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产生的政治背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社会主义阵营内发生一系列的政治动荡,特别是苏东剧变,西方资本主义出现了普遍乐观的态度,正如弗朗西斯·福山所宣称,历史的终结即将来临,未来将是自由市场经济化时代。1993年4月,德里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思想与社会中心举办“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的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马克思的幽灵们: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以解构主义的形式否定了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从解构主义的形式对资本主义进行批评,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二)《马克思的幽灵》与基础课的内容契合度分析

从内容架构上分析,“基础”课在教材内容的架构体系上,第一章到第六章的内容分别为:人生价值、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意识、法治观念。“基础”课内容无不在于满足人的需要,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与《马克思的幽灵》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内容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谋而合。

从历史发展来看,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德里达运用解构主义证明强调了历史的验证作用:《马克思的幽灵》的第一章“马克思的指令”就指出“诚然,那幽灵的徘徊是历史的”。德里达反复在不断解构重构当年的历史,意图再现马克思的批判精神。马克思的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验证了资本主义存在根本的劣根性,即在雇佣劳动制度下,工人工资构成生产成本,又是有效需求的来源,资本家为了利润必然压低工资,这必然导致消费不足,所以,资本主义框架内危机无法消除[3],而消除的根本是满足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要这一任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无法实现的。美国次贷危机是马克思主义重返学术舞台的契机,而且历史证明了美国次贷危机没有超过马克思主义的解释范畴,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时代意义。

二、借鉴《马克思的幽灵》,重塑“基础”课的教学设计

基于《马克思的幽灵》与基础课高度契合,教学设计在区分教学版块的基础上以教学主题、结合点、讨论点为教学内容,根据章节内容重塑教学设计:

(一)关于第一章“人生青春之问”的教学设计

1.教学主题一:人生价值是什么?

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的开场白就指出:“最终,我当然希望学会生活。”“学会生活,从自身且靠自己完全独自一人学会生活”[4]。德里达把“学会生活”作为生与死之间有待于去做且进行的事情。“独自一人”德里达认为,如果没有达到独自一人的程度就终生都学不会生活,而能让独自一人继续的动力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它”存在,它可以超越当下的生命而存在并实际存在,达到生命的延续。“它”是什么?就是一种精神,也有可能不止一种精神。

对应“基础”课中的第一章“人生价值”的内容,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人生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学会生活”。但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人的本质”出发,人生的自我价值一定要在社会价值中体现出来,而德里达“学会生活”是需要有精神的存在才能够最后“学会”,这种精神如果是积极的,就会引导我们创造一个积极的人生价值,而如果这个精神如果是消极的,我们的人生观则会被消极影响。

2.教学主题二:错误的人生观——拜金主义

德里达在阐述“拜金主义”的金钱本质中引用了大段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門》中的剧本。一方面,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结论”很多就是借用《雅典的泰门》阐发的。[5]马克思认为货币既表现为致富的对象,又表现为欲望的源泉,马克思对于资本的批判是通过商品交换发现价值规律。而德里达认为“拜金主义”表现为人性深处的“精神”或贪婪[6],而把国家发行货币比作是“魔术”,国家用魔术来点纸成金,让魔术每日摆布国人,让国人与自己做交易,每日忙忙碌碌。德里达的批判虽然没有马克思批判的深刻,但德里达的批判同样揭露本质,揭示资本在现代社会的支配力量,随时会让现代社会陷入困境之中。

“基础”课第一章第三节《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中“反对错误价值观”的案例导入可以引用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第四幕第三场:“金子,只要一点儿,就可以使黑变成白,丑变成美,错变成对,卑贱变成高贵,懦夫变成勇士,老朽的变成朝气勃勃!啊!这个闪闪发光的骗子手……它使人拜倒于多年不遇的脓疮之前;它使年老色衰的孀妇得到丈夫;那深染毒疮的人,连医院也感到讨厌而要把他逐出门,但它能使它散发芬芳,像三春天气一样的娇艳!……你,我们看得见的神,你可使性格全异的人接近,使他们接吻……”[7]

对现实拥有强烈批判精神是莎士比亚、马克思、德里达的共同特征。在给学生展示莎士比亚的剧本、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透彻的思考的前提下,提出问题思考:为什么在现代社会物资如此丰富的今天,人们还不能获取自身发展自由?通过大型反腐纪录片《永远在路上》中的周本顺、李春城等案例,给予学生启示:拜金主义是引发自私自利、钱权交易、行贿受贿和贪赃枉法等丑恶现象的思想根源。如果把追逐和获取金钱作为人生的目的和生活的全部意义,金钱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就会“可怜到只剩下钱”,被金钱所奴役。

(二)关于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的教学设计

1.教学主题一: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中的第二节《崇高的理想信念》的第一点。教材中关于“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主要从三方面进行,即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实践特点、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马克思的幽灵》的观点可以嵌入论证教材中三个方面,为教材丰富素材内容和提升理论深度。即,为什么德里达说不反复阅读和讨论马克思是一种错误?——如何看待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

教材关于“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的·论述如下:我们这个时代还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时代,德里达在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受到削弱的国际环境下中依旧坚信马克思主义,破除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德里达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用解构主义的手法不断向世人论证,而且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幽灵学[8],认为海德格尔错估了弗洛伊德,弗洛伊德错估了马克思,而且世界范围内信奉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还没有到来,但德里达依旧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希望人们尝试去通过阅读反复研究马克思。中国在“站起来 ”、“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拥有中国震撼、中国崛起的事实,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间截点、决胜全面脱贫攻坚战成功之际,要更为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的科学性的预测。

德里达认为“不去阅读且反复阅读和讨论马克思——可以说也包括其他一些人——而且是超越学者式的‘阅读和‘讨论,将永远都是一个错误,而且越来越成为一个错误,一个理论的、哲学的和政治责任方面的错误。”[9]这是德里达的名言。德里达认为如果把未来当作借口,即如果意识形态机构(国家、政党等)没有消除而不重读马克思,则没有未来。德里达并没有把马克思当成神来崇拜,而是号召我们当下反复评论,反复以马克思的批判精神来审视社会现实。德里达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还在于批判现在 “新世界秩序”出现的问题:失业、外债恶化、无家可归的公民参与国家的民主生活的权利被剥夺、核武器的扩散等[10]。德里达认为这些问题都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精神中汲取灵感,批判精神产生的责任感能够让地球上所有的人都是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都是“马克思的幽灵们”。[11]

对教材“革命性”的讲解融合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高度评价,进而号召学生成为具有批判精神的“小马克思们”,在批判的过程中增强责任感,从而继承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驳斥《马克思的幽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德里达不仅从理论上批驳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同时具有实践经历,甚至直接参与一些政治事件:1981年他支持拉丁美洲精神分析界对独裁政府的反抗;1982年在布拉格支持捷克知识分子的反抗运动而被捷克政府逮捕;他还支持南非的反种族隔离运动。马克思也拥有丰富的实践经历:领导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领导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工人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热情支持世界上第一次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巴黎公社革命等。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11条和他自己的墓碑上写着:“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世界。”课堂上运用德里达和马克思的实践经历、马克思的名人名言,让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影响的原因就是因为其实践性存在。

德里达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坚决捍卫的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授课过程要和学生明确面对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质疑更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授课过程的论据可以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成就。历史证明我们所取得的成就与马克思主义是分不开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成就,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的具体实际和马克思主义结合,产生体现中国智慧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在此基础上,引导青年大学生要信仰马克思主义,并坚定高扬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2.教学主题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否会实现?

《马克思的幽灵》没有说明“共产主义”会实现。德里达不明确表示自己是一个共产主义者,但丝毫没有掩饰捍卫共产主义的决心,全书内容都笼罩“共产主义”的影子,强调人们只要没有丢掉对“对正义”的渴望,就是“马克思的幽灵们”,就会为马克思主义守灵。

德里达在本书开篇的“献词”里就致敬共产主义者的共产党人克列斯·哈尼,并表示把讲座内容敬献给他。德里达高度评价克列斯·哈尼,把他作为深得人心的反抗种族隔离的英雄,英雄的精神被誉为“无限的责任”。书中出现的“马克思的幽灵们”指的就是追随马克思主义的一群人,而全文都笼罩着对“马克思的幽灵们”的热爱,德里达为“幽灵们”反复辩护和喝彩,只要我们没有丢掉正义,我们就是“马克思的幽灵们”。历史不会终结,总有“马克思的幽灵们”为“马克思”守灵。德里达的一句名言也能够佐证:“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

“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中第二节《崇高的理想信念》的第二点。教材对本点的论述逻辑顺序是:共产主义理想是超越现实,实现是一个漫长艰辛的历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付出艰苦努力。从原理分析,实际对应了第一节中“理想的内涵与特征”中理想具有超越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特点。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还原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的创作背景,再现90年代初以福山为代表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的情境。以问题链形式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为什么还有共产党人(例克列斯·哈尼)以生命形式的追随马克思主义。本质的原因就是“马克思的幽灵们”,只要怀揣正义的念头,就有人为马克思“守灵”。

共产主义是内心深处美好的追求与“马克思幽灵”守灵的出发点一致。马克思面对理论的疑惑,一生都在“驱魔”:对施蒂纳思想的批判,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归纳了10大怪影,把施蒂纳归为唯心主义进行批判。学生在学习人生的过程以经典书籍对话的方式感受真理的魅力,越艰辛探索越能发现真理之光。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见,无论如何质疑,必然终会实现。

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真学真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使命,如何建立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始终贯穿于思政课教学过程的问题。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道:“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2]。思政教师“薪火相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提是对马克思经典著作进行透彻的理解,咀嚼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设计。而理论彻底的前提,一方面需要思政教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另一方面需要思政教师真懂真信之后传递信仰,教师与师生在同一场域中设立教学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信仰才可以实现从建立到坚定的过程。

(二)真信真传,践行思政教师使命

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负责、以知识的传授和情感的共鸣促进信仰的建立都体现思政教师的使命。教学的不负责、不认真,往往会引发学生对教师、课程的厌恶,更勿论“真信真传”。“真信真传”的“落脚点”在教师对教学热爱,客观对教学内容的认真传授,以热爱点燃学生的希望,让教学真正发挥应有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学习习近平的这些“金句”[EB/OL].(2018-05-04)[2020-04-17].https://www.xuexi.cn/648b159a05156c2767fb4201ab01e528/e43e220633a65f9b6d8b53712cba9caa.html.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3]刘明明.正确认识金融危机以来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基于国外左翼学者的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18(6):51-55.

[4][5][6][7][8][9][10][11](法)雅克·德里达,著.马克思的幽灵[M].何一,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42,46,43-44,171,15,86,101.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责任编辑  韩谦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