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媒体虚假新闻产生机理及治理路径初探

2020-09-10陶青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8期
关键词:治理路径传播途径假新闻

摘要: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人人皆记者”“人人拥有麦克风”为特征的大众传媒时代已然来临。与此同时,假新闻也以前所未有之势如影随形,严重干扰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影响着社会舆论生态的健康发展。因此,有效治理假新闻已经成为当前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一个命题。本文尝试在假新闻概念、类型及源头研究的基础上,阐释假新闻的产生机理,以期为假新闻的有效监管和治理提供参考路径。

关键词:假新闻;产生机理;传播途径;治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8-0084-02

2019年底,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13.19亿,占全球网民总规模的32.17%[1]。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促使社交媒体快速进入大众生活中,给资讯交流和信息传达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假新闻也在一些新媒体平台泛滥成灾。“真相还在穿鞋时,谣言已跑遍了全球”“谣言比真相传播的速度快6倍”等现象已不足为奇。“早在2013年,世界经济论坛就将病毒般传播的假新闻看作是全球性威胁之一。”[2]假新闻的批量出现,势必严重污染新闻传播的正常生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体现了国家对于治理假新闻的高度重视。

一、假新闻概念、类型及产生源头

2018年,欧盟发布报告将虚假新闻正式更换为虚假信息,专指那些有意设计谋划、主动传播推广,为谋取利益或者给社会大众造成伤害的来源虚假、不准确或刻意误导的信息[3]。当前,我国新闻信息的产生和传播处在一个全新的生态中,以微博、微信、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为主的社交媒体以迅猛增长之势和非常高的活跃度,成为产生、传播虚假新闻的主要平台和渠道。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新浪微博月活跃用户达5.16亿(其中移动端占比94%)[4],微信及WeChat的月活躍账户12亿[5],抖音月活跃用户达4.86亿,快手月活数为3.41亿[6]。从2019年虚假新闻典型案例来看,传统虚假新闻主要分为洋葱类、娱乐类、商业类、立场类这4个类别,但当前假新闻已经延伸到了几乎所有领域,包括时政、经济、文化、消费、市井八卦等方面。从2019年微信公众号假新闻类型看,医疗健康、食品安全、社会科学3类是假新闻的高发领域。媒体平台为此耗费了大量资源进行甄别和回击,仅在2019年,微信平台共生产辟谣文章17881篇,阅读量达1.14亿次。此外,2019年舆论高关注度的假新闻传播还呈现视觉化、全球化、旧谣新传化等典型特征[7]。新浪微博平台则宣称,2019年微博站方共有效处理不实信息77742条,新增谣言案例470例;平均每一条不实信息微博被60个网友举报,标记不实信息1184条;全年单条不实信息从举报到处理平均用10.82小时。

二、假新闻产生机理

(一)产业链催生虚假新闻

当前,在利益驱动下,社交媒体存在着一条隐性又成熟的虚假新闻产业链:从炮制内容到获取流量再到赚取利益,假新闻层出不穷。较为典型的有两种方式:一是以软文形式出现的新闻。一些从事软文代写代发的自媒体刻意混淆软文和广告的界限,以耸动的标题、博眼球的内容,在众多社交媒体平台为违法广告提供方便,误导读者和消费者。二是自媒体想方设法炮制和传播假新闻以吸引眼球,提升用户黏度,并通过打赏、附加商业广告等形式获利。贩卖焦虑、传播丧文化等自媒体账号也因此屡禁不止,给媒体健康生态带来了极大挑战。

(二)惩罚机制缺位降低造假成本

“目前,欧美国家逐渐形成或正在强化假新闻规制与惩罚机制,包括政府立法与行政手段、企业平台的自我治理、媒体事实核查等。”[3]例如,2018年5月出台的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对社交媒体的配套技术、业务流程、整体运行方式均作了明确规定,如有违反,最高将面临企业年收入4%的罚金。德国2018年1月实施的《社交媒体管理法》,针对照片墙、推特、脸书等社交媒体提供的信息服务设计了严格的监管措施,明确要求所有社交媒体用户均需自行承担删除违法言论、虚假信息的责任,否则将承担高额罚款。我国相关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也颁布出台了诸多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文件政策,但关键的惩罚机制还未真正落到实处。由于虚假新闻往往呈爆炸性出现,现有的行政主管机关从人财物上均无法做到主动全面监管,所以,除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的假新闻外,一般的假新闻特别是娱乐、社会、体育等领域的虚假新闻及其始作俑者往往没有受到惩罚。

(三)社交媒体平台责任缺失

各类社交媒体为公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和表达交流平台,但大量用户却在有意或不经意间成为假新闻产生和传播的主体或参与者,客观上纵容了违法造假的风气。而社交媒体平台新闻专业理念缺失、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也有意无意地助长了假新闻的传播。例如,在新闻的选取推送上,往往对信源不进行核查或核查不足,甚至出现过凭空杜撰的案例;在新闻事件描述中,也存在断章取义、随意删改并造成新闻重大失实、违背新闻伦理等现象;在新闻传播上,更是盲目发布源于自媒体账号的“新闻”,或仅仅基于点击率排序算法,随意置顶源于社交媒体的假新闻,造成假新闻“病毒式”传播扩散、快速霸屏的后果。

三、应对假新闻:重塑专业规范与职业操守

在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当前,需要政府、平台、专业媒体和受众等多方合力,形成联动机制,方能建立、落实从假新闻供给端到消费端的闭环监管处罚制度。

(一)政府监管:重在制度落实

根据社交媒体虚假新闻的典型特征,应完善现有法律法规:首先重点建立惩罚机制,提高制造、传播假新闻的违法成本,尤其要对负面影响较大的假新闻生产和传播主体建立“黑名单”制度,加大惩罚力度。同时,涉及政府作为新闻主体的热点事件,政府要主动作为,学会在传播新生态下与公众对话,及时有效地针对假新闻进行回应,公开透明地向公众传递真实准确的新闻信息,从根源上铲除假新闻生存的土壤。此外,还应强化技术支撑能力,加大研发力度,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强化对假新闻的技术甄别、回溯、阻断和屏蔽。

(二)社交平台:强化自律审查

目前,社交媒体是假新闻产生、传播和扩散的主要载体。因此,在假新闻治理中必须充分认清自身的责任。一方面,从用户源头强化监督管理,可探索基于手机号码的实名管理制度,微博、微信、抖音等多个平台可协调共建虚假新闻影响评级管理制度,对造假负面影响大、后果严重的自媒体账号及其主体共同实施终生永久禁入;另一方面,创新盈利模式,摒弃“点击率”“转发率”“粉丝量”等绩效判断标准,彻底斩断“吸粉”“博眼球”等造假动机;同时应持续加大相关投入,做到及早防范、及早发现、及早处置。

(三)主流媒体: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假新闻拥有市场,往往是真相缺位导致,这就要求在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传播新生态新格局下,在治理假新闻的同时,专业新闻媒体必须坚持职业操守,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及主流阵地,跳脱当前靠“流量”评判并获取效益的价值标准和盈利模式,针对源自网络媒体的新闻线索,主流媒体应重拾新闻专业精神,严格遵循客观准确、反复求证、去伪存真等新闻采编原则,进一步强化审核制度和把关意识。

(四)新闻受众:提升鉴别能力

假新闻之所以能让人信以为真,与新闻受众的媒介素养密切相关。媒介素养是公眾“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8]。在假新闻泛滥的当前,提升受众媒介素养特别是甄别新闻信息真假的能力刻不容缓,应针对假新闻常见的表现形式向大众进行更多的宣传与引导。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也应主动开辟相关专栏,如“辟谣课堂”“辟谣专题”等,持续提升公众对假新闻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并自觉抵制。

四、结语

虚假新闻历来就是新闻传播领域的顽疾。在移动通信工具高度普及的今天,借助各种新兴媒介不断翻新变化、花样百出的假新闻已经成为误导公众、侵犯权益甚至煽动情绪、制造混乱、危害社会的一大公害。要有效治理假新闻,除了掌握其产生机理和传播规律外,还需全社会达成共识,多方合作形成合力和机制,方能有效抑制、治理假新闻,让社会公众享有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1] 我国“网民”达13.19亿!2020《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发布[EB/OL].通信世界,https://3g.163. com/news/article/FIBBPQOE051288FS.html,2020-07-24.

[2] 赵瑞莹.传统媒体在假新闻“产业化”下如何“扶稳”真相[J].新闻爱好者,2019(11):73.

[3] 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 2019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J].新闻记者,2020(01):23+30.

[4] 微博月活跃用户达5.16亿 竞争壁垒依旧稳固[EB/ OL].新浪科技,https://tech.sina.com.cn/i/2020-02-26/doc-iimxxstf4598954.shtml,2020-02-26.

[5] 腾讯Q1微信及WECHAT的月活跃账户12亿,同比增长8.2%[EB/OL].搜狐网,https://www.sohu. com/a/394925387_100117963,2020-05-13.

[6] 快手组织架构调整应对行业竞争 与抖音月活用户相差一亿[EB/OL].金融界,https://baijiahao. baidu.com/s?id=1667723402045852311&wfr=spider&for=pc,2020-05-26.

[7] 《2019年网络谣言治理报告》揭秘三大谣言高发领域[EB/OL].人民网,http://society.people.com.cn/n1/ 2019/1226/c1008-31524533.html,2019-12-26.

[8] 李洋.浅析假新闻的传播与应对[J].科技传播(上),2020(05):2.

作者简介:陶青(1967—),女,四川宜宾人,硕士,主任编辑,研究方向:新闻采编、媒体融合。

猜你喜欢

治理路径传播途径假新闻
4 smart ways to spot fake news 判断假新闻的4种聪明方法
能分辨假新闻?多数人高估自己
意大利教高中生识别假新闻
怎样提升乡镇政府治理能力
汉乐府古辞在唐代的传播
流行甚“High”的网络流行语
警惕环境恶化的新因素
题壁诗歌创作在自媒体时代下的存继与思考
矿业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路径
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问题与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