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努力建设新时代文学理论创新和观念变革的前沿阵地

2020-09-10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学评论刊物大湾

2020年8月29日,《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创刊编委与专家座谈会在广州召开。中国作家协会报刊负责人、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出版处相关领导、《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编委和国内同类期刊负责人等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编委会主任张培忠和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编委会主任蒋述卓共同主持会议。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专门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题词:“希望这份杂志在建设大湾区的宏伟实践中,在多元文化的汇流激荡中,以充沛的活力和创造力,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学理论创新、观念变革的前沿。”

与会专家围绕刊物学术定位、理论视野、研究内容、办刊方向等方面畅所欲言,交流切磋,提出意见建议,共同探讨如何通过《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这一“有野心”的载体,使崭新的文学创作,在湾区内外、全球视野中体现广东气质、湾区特色、中国价值、世界意义,不断提升湾区文学、中国文学在全球语境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定位与视野

多位专家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要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华语地区、全球。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粵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主编贺仲明介绍了刊物的常设栏目、刊物定位、刊物视野和内容特色。常设栏目设有前沿观察、思想圆桌、网络文学观澜、非虚构文学研究、粤港澳文学瞻巡、作家作品研究、海外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等。刊物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将不局限于地方视野,而是将目光投向全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具有世界文学的眼光和高度。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必须在区域特色和世界视野方面达到统一。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文艺报》总编梁鸿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等也认为刊物要具有世界视野。

梁鸿鹰等专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要凸显区域特色,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和世界文学的交流和联系,凸显区域特色,关注粤港澳及其与世界文化和文学的交流和联系;要凸显前沿性,关注足以影响精神文化生活和作家创造性书写的思想文化潮流。张清华认为大湾区是面向整个世界全球化的大结构、大格局而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在文化上也应该有与之相匹配的建设,建议刊物要有引领性、前沿性甚至先锋性的文化定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广州大学特聘教授陈剑晖认为从封面设计、栏目设置等方面都应当体现刊物的先锋性,同时建议开启从古至今的岭南文学经典重读。《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认为要凸显杂志的深度、宽度和锐度,用文学来理解生活,做专业能力和文明价值的学术对话,发出一种有效的、建设性的声音,用文学实践体现文化自觉,对这个时代有所担当。《当代作家评论》主编韩春燕认为刊物创刊的背景和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文化气质的时代性、开放性、前沿性和国际性,所以刊物形式应该更活泼,讨论问题应该更尖锐,姿态应该更前卫。《东吴学术》主编丁晓原认为刊物要凸显湾区特色、广东气质、中国价值、世界意义。《小说评论》主编王春林认为要建立刊物的主体性,尤其关注其前沿性和开放性。

专家们认为,近代以降,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的岭南文化,又不断吸取和融汇革命文化、海外文化,在改革前行的伟大实践中得风气之先,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津梁,多种文化思潮交错而织成绚丽多彩的画面,岭南文化和粤派批评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战略背景和重大机遇下,港澳地区潜在的海外文化因素将在大湾区建设中愈加凸显。广东文学与全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学良性互动,广东文学蓬勃朝气的发展呼唤着文学评论刊物的诞生。《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的创刊,标志着广东文学研究的再起航,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目光投向世界,为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建设、发展和争鸣作出贡献。

责任与使命

研究内容和关注重点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粤港澳文学、城市文学、迁徙文学、海外文学、经典作家作品评论和青年作家评论等方面。贺仲明介绍刊物将重点关注和研究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文学、科技和人文的前沿问题以及新的文学类型和文化现象。施战军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有着改革开放前沿地的城市群,应重点关注城市文学研究;湾区向海,应加强海洋文学研究;历史上有着客家迁徙、下南洋等迁徙传统,改革开放后存在着沿海和内地的人口大流动,应注重迁徙文学研究;还应注重蓬勃生机、丰富想象的类型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当代室主任李建军建议关注经典作家作品评论。李建军认为,由于粤港澳大湾区区位的特殊性和文化的多元性,创作和评论都大有可为。在这种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应当具备面目一新的特色和个性,关注活泼的、生动的、有碰撞性的评论,具备锐气和骨气的批评姿态。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彭玉平认为刊物以现当代文学为重点,也要关注传统文学,重视古典文学评论。《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主编张洁宇则提出刊物内容不仅要关注当代,也要关注现代。澳门大学南国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澳门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朱寿桐强调要将刊物打造成一个面向中国文学界、当代文学界甚至于为新锐文学现象发声的平台和粤港澳大湾区信息交流平台。张燕玲认为刊物要为当代文坛提供鲜活的文学现场,催生一代又一代的作家、批评家成长,为今天的学术生态和社会文化生态作出多元、有效的建设。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林岗,南方日报社委、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志,都认为刊物不仅要关注名家名作,更要培养青年评论家,前浪和后浪并重;刊物是集结和滋养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有影响力的平台,要注重新媒体建设和传播。

专家们充分肯定《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开启“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研究”等重要栏目,肯定刊物内容以现当代文学研究为主,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并举,重点呈现马克思文艺理论、现当代重要文艺思潮和现象、重点作家和作品的最新研究成果,凸显粤港澳大湾区文艺现象和区域特色,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阵地。

蒋述卓认为,文学创作与批评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互促进,不可或缺。广东文学评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涌现了一批代表性批评家、批评路径和观念观点。《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承接广东优秀文学批评传统,开启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批评的新声。张培忠介绍创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是实施“广东文学异军突起”战略,实施《广东文学创作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是补齐广东文学短板、平衡文学发展创作和文学评论的重要项目,对新时代广东文学事业繁荣发展将产生积极的作用。他感谢与会专家从多个维度多个层面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把关号脉、建言献策。张培忠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城市群的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先行地的独特经验和粤港澳地区的多元文化,这使得刊物天然带有时代和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前沿性、区域性和全球性。专家们对刊物的形象与气质,对其学术的深度、视野的广度、批评的锐度等方面的描绘和勾勒,为刊物的前瞻和发展准备了条件、提供了动力。张培忠表示,接下来将认真吸取各位专家的建设性意见,适应形势变化和读者需求,积极主动在媒体融合的道路上重新出发,突出前沿性,发出独特的声音;突出包容性,打造强大的平台;突出创新性,建构开放的体系,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文学理论创新、观念变革的前沿阵地。

(本刊编辑部根据会议记录整理)

猜你喜欢

文学评论刊物大湾
现当代文学评论方法及提升对策研究
刊物贺词
本刊启事
大湾区地产新定位
融入大湾区
大湾区提速
大湾石的鉴赏与收藏
Mother—Daughter Relation in the Joy Luck Club
读者论坛等
《文学评论》编辑部2000年度学术论文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