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二课堂”探究

2020-09-10于雅馨

关键词:第二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

于雅馨

摘  要:第二课堂具有形式多样、灵活生动、内容丰富等特点,将第二课堂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浙江省“有风景的思政课”将第二课堂灵活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12个典型案例为基础,从顶层设计、主题、地点、主讲人、形式等五个方面探索第二课堂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具备的六种意识:内容意识、情感意识、政治意识、问题意识、品德意识、专业意识,为第二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有风景的思政课”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也开始了新征程。“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历史课题。[1]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引领工作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为“思政课”)的第一课堂形式开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观念交流碰撞,加之授课对象的不断变化,传统“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亟待改变。许多学生认为思政课内容太“高大上”,到课率、互动率、抬头率低就是很好的例证。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强化思政课的教化功能显得至关重要。[2]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全国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3]第二课堂是思政课的另一种授课方式,相对于第一课堂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点,开展第二课堂可以有效提高思政课的授课效果。

从2019年4月至今,钱江晚报浙江24小时应用程序和浙江学习平台推出了一系列关于“有风景的思政课”的报道。其中浙江高校纷纷参与其中,充分展示了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硕果。截至目前,在推出的30门课中,有12门课的授课方式是第二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论理解和情感共鸣。

一、“第二课堂”的内涵与意义

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思政课第二课堂是围绕着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的总称。具体而言,思政课第二课堂涵盖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多方面内容,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思政课第二课堂不仅是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也是对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2016年底,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提出了“大思政”格局。“大思政”格局拓展了思政课的内涵与外延,使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要寓于学校各种活动之中,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同步发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在育人目标、指导思想、活动载体等方面具有一致性。二者相互结合,可以实现育人效益的最大化。第二课堂作为新时期实践育人的重要阵地,是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主实践的必要途径,其丰富多彩的活动有着深刻持久的德育力量,能够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效果。[4]第二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立德树人等方面的作用。

二、“有风景的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探究

浙江省高校推出的“有风景的思政课”是第二课堂在思政课中应用的典范,从顶层设计、主题、地点、主讲人、形式等五个方面梳理“有风景的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力求为第二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提供些许经验借鉴。

(一)顶层设计

优秀的思政课不仅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学生的认真参与,更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第一,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组建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通过集体备课、思政公开课等方式,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起来,设计出具有新意的思政课,并编写一套教学案例,有利于推动思政课的体系化和专业化;第二,积极整合利用教育资源,深化学校与地方的联合建设。加强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教育基地、社区、企业、博物馆等场所,把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与思政课相结合;第三,设立专项经费,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采取第二课堂的教学方式,对积极参与第二课堂并有较好实践成果的同学予以鼓励。例如,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合作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暨思想政治理论科研基地,同时和海宁市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动馆校共建、校地合作的提质升级,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完善专题式红色文化教学体系,实施传承英烈事迹及革命遗志为核心的红色文化“三进”工程。把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学过程,打造全省高校党建特色服务品牌。

(二)主题

第二课堂的主题选取应和第一课堂的主题相呼应,紧密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以第二课堂为主的12个教学案例的主题选择具有代表性。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聚焦乡村振兴;浙江大学和浙江财经大学围绕学习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在实践中寻找祖国建设者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搭档;浙江师范大学关注习近平外交思想及一带一路建设等内容;浙江警察学院聚焦廉政教育等。第一课堂主要是围绕一个主题来讲,而第二课堂的主题可以双主题同步开展。例如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浙西南革命精神发源地之一的缙云县为切入点,以缙云烧饼为起点探索浙西南革命精神。学生被分为两队,红队以走访红色革命根据地为主线,探索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传承。绿队同学以缙云烧饼文化为起点,寻找浙西南革命精神对乡村振兴的助力发展。这节思政课融入了革命精神和产业振兴两个主题,红队和绿队的同学互相交流,提高了思政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地点

第二课堂的地点选择应该是具有话题性和代表性的,应充分挖掘地方教育资源,如红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博物馆、主题文化教育中心等,以及那些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紧密相关的地方。浙江警察学院的第二课堂实践地点是浙江省第四监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参观服刑人员的生活和改造区,聆听渎职犯罪服刑人员的自我反省。浙江警察学院以监狱为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切入口,引导学生树立廉洁思想,并将其付诸行动。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带领学生来到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将第二课堂放在了浙江红船干部学院和南湖革命纪念馆。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让学生到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亲身体验,有助于学生在思想上靠近党组织,学习党组织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主讲人

传统的思政课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而思政课第二课堂则实现了角色的转换,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当主讲人。如温州大学来到位于平阳凤卧的浙江省“一大”会址,同学化身为导游,为大家讲述了一对红色情侣“刘英和丁魁梅”的革命故事。当学校将思政课搬到课外,授课教师也应该拓展到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如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的学生来到了千岛湖引水工程的施工现场,现场作业的工人就施工的困难和实施引水工程的意义和同学们进行了交流,让同学们感受到施工环境的艰苦,并受到工人们坚守一线精神的感染。浙江师范大学在非洲博物馆展开了一节“一带一路与中非文化交流”的课程,邀请了非洲研究院的院长和来自马里的外交官,为学生讲述中非文化交流的故事。

(五)形式

1.以小见大,以情动人

如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互动性,让晦涩的理论深入内心,是一个重要问题。在这12个案例中,教师善于运用“以小见大,以情动人”的形式,从小故事引出大道理,小课堂讲大温暖。如温州大学的一节思政课主题是“新发展理念”,教师将课堂安排在当地著名民营企业——正泰集团。通过了解企业的发展历史及成就,同学们可以深刻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践意义。又如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的同学们来到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教师通过讲述鉴湖女侠秋瑾的一生,引出辛亥革命。还如浙江水利水电学院通过让同学品尝缙云县特产烧饼,以缙云烧饼文化为起点,探索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2.边走边讲,身临其境

在第二课堂中,思政课的教学更多的是以实践教学为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更顺利地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杜老师带领学生到安吉鲁家村,让学生在实际参观中感受乡村振兴的理念。再如浙江大学的一堂思政课安排在嘉兴南湖的红船边,傅老师借此讲述关于中共一大的历史。南湖的历史和风景就展现在学生面前,进而激励学生思考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边走边讲实现了理论和实践、讲理和讲情的紧密结合,让抽象的理论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场景,更有利于增强理论的感染力。

3.重视体验,交流互动

思政课第二课堂的精髓在于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进课堂,让学生在体验中由被动转为主动,增强理论认同感。通过分析这12个案例,可发现第二课堂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浙江省“有风景的思政课”将学生的体验融入到第二课堂中,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乐趣和成长。思政课第二课堂也要注重交流和提问环节,教师结合情境不断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们也可以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现场提问。

三、“有风景的思政课”的经验和启示

从这些典型案例中可以发现,思政课第二课堂的成功开展,需要具备六个意识。

(一)内容意识

第二课堂的开展需要紧密围绕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所以要想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基础在教学内容,关键在以理服人。浙江省推出的“有风景的思政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以饱满的内容和知识为课堂内核,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小火车上开展的“形势与政策”课,不仅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饱览沿途乡野风光,更引导学生以记者的身份采访村民,记录鲁家村点滴变化。乡村振兴和生态保护等理念很好地贯穿在第二课堂中,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二)情感意识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在基本原则中提到“注重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5]高校思政课既要讲理,也要讲情。思政课注重情感交流和学生的内心体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在这12个案例中,思政课教师将同学们的人生奋斗历程和新时代的建设相结合,激励学生的使命担当。第二,思政课第二课堂融入一些具有仪式感的活动。例如浙江财经大学的革命精神教育,通过实景讲述、情景剧表演、烈士遗诗遗文诵读等生动展现形式,使學生了解革命烈士为理想信念舍生忘死的感人故事。第三,采用现身说法的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浙江警察学院的廉政教育,聆听渎职犯罪服刑人员的自我反省让同学们深受感染,很好地发挥了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三)政治意识

政治意识即主旋律意识,是思政课的底色。在这12个案例中,其中红色教育有5个,乡村振兴教育有4个,还有廉政教育、外交教育、企业教育等。这些主题的选取切合了时代热点话题,融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传统教学相比,思政课第二课堂将政治色彩融入课外实践,让学生接受主旋律教育的同时,使其真正受到洗礼和感染。选取特定的时间点和地点开展第二课堂,是“有风景的思政课”的特色。例如浙江大学选择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让学生到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嘉兴南湖亲身体验并感悟;温州大学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带领学生来到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典型企业,开展“新发展理念引领民企发展”的思政课。另外,第二课堂安排在总书记走过的地方,格外有教育意义,通过还原当时场景可以让同学增强认同感和亲切感。

(四)问题意识

首先,思政课要从学生困惑的问题讲起,实践本身就是解答学生一个个问题的过程。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最容易受到各种诱惑而产生迷茫情绪的时期,教师的思想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带领同学来到革命圣地,可以让同学们亲身感悟到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从而激励学生的爱国心、强国志和报国行。其次,第二课堂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可以就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作为解惑者需要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再次,教师要注重结合实践地点抛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杜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我們的青年,技术和资本回到农村来?”这种问题引导方式既让学生有参与感和代入感,又让学生意识到乡村振兴中面临很多现实困境需要解决,强化了教学目标。

(五)品德意识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殷切嘱咐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课第二课堂是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教师在第二课堂中所发挥的作用,除了理论知识的灌输,更要有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引导。例如浙江师范大学的同学帮助乌石村改善了村庄垃圾桶分布不均的问题;浙江工商大学的学子协助新合乡村民打造了线上线下推广当地的农产品的模式。此外,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第二课堂优势,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六)专业意识

2016年12月9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在高校的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它并不是简单直接地把思政课的内容搬到专业课教学中,而是因势利导自然融入。高校思政课面向全校所有专业,不同专业间存在较大差异性,找到不同学科和思政课之间的共同点,就可以打通专业课、实践课和思政课的壁垒,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例如中国美术学院的学生通过去乡下写生的契机,接触农村和农民,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此外,思政课第二课堂还可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服务乡村建设。例如商学院的学生可从产业振兴、旅游经济的角度,开展对老区农产品和红色旅游的网络推广活动。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2019-12-1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万立超,孔柠檬.新时代高校第二课堂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探析[J].科教导刊,2019(27):84-85,104.

[3]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王沪宁出席[J].党建,2019(04):4-5.

[4]孟国芳.基于第二课堂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4.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16-12-08)[2019-12-15].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425326.htm.

责任编辑  晨曦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运行实践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成长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