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探析

2020-09-10郑攀尹彩霞

关键词:提升路径职业能力辅导员

郑攀 尹彩霞

摘  要:《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和《普通高等學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颁布,为进一步实现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方向指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队伍的职业能力体现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关系着高校工作的稳定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文章以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为研究对象,通过剖析辅导员日常工作的具体实践,从影响辅导员职业能力主客观两个层面的因素,探究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可操作方法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上升,各高校对辅导员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高校的发展以及辅导员和学生人数比例的扩大,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推进“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1]。早在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想政治[2014]2号)》(以下简称《标准》),《标准》“为辅导员主动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指出路径和方向”[2]。另外,2017年9月,为“切实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3],教育部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制度进行重新修订。《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43号令)(以下简称《规定》)进一步阐明了辅导员在日学生工作中的九大具体职责。毫无疑问,无论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重要讲话,还是《标准》和《规定》的具体内容,都体现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方面给这支队伍的建设打了一剂强心针。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必然对新形势下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要求亦是随着提高。然而,现实工作中,辅导员经常会面临自身工作岗位的调整、自身与学生年龄差的增大的情况,因此,辅导员需要通过不断的自我职业能力提升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学生工作环境。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不仅关系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更对提高思想政治育人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从辅导员本身来说,可以从主客观两个层面来探讨。

一、辅导员自身主观层面

(一)主动学习,把握深造机会

就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情况来说,高校没有设置“辅导员”这一具体的专业学科,辅导员属于高校教职员队伍。虽说与辅导员工作最接近的专业是思想政治教育,但高校招聘的辅导员大多以宽口径的文科类专业为主,具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的辅导员只占少数。然而,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复杂,涉及面很广,思想引导性很强。因此,辅导员岗位不可能只聘用只具备某一专业学科的人员。有文章也谈到,“部分辅导员学历背景一般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不对口,知识结构受到局限”[4]。同时,辅导员面临的工作对象——学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不论哪一种情况,辅导员都要在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前提下,不断丰富自己其它专业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坚持“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5],才能够把工作做到与时俱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主动把握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机会”[6]。积极主动学习,提升个人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学会利用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技能、把握讲座培训和研讨会的机会来提升工作能力和理论水平。学会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和线下活动。在指导学生科技竞赛和日常活动中积累学生工作经验。辅导员工作不仅要有实操本领,更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水准。“科研能力是提升辅导员工作效能的基础”[7],辅导员应当积极参与学生工作课题的申报,提高个人科研能力,把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上升为指导实践的理论。这些都是辅导员提升个人职业能力的重要实践。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是做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因此,要想顺利开展学生工作,辅导员必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持良性循环的职业生态关系网。“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是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基石”[8],辅导员良好的人际关系网路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作中要得到领导的支持。学生工作层层分解,最终流转在辅导员手上,然而,辅导员可能面临超出自己事权、财权甚至是跨部门的情况,这时候辅导员需要及时的与分管领导沟通,积极寻求领导的帮助和支持;二是辅导员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项要求团队协作的工作。当面临难以把握的情况,辅导员需要虚心向同事请教并寻求帮助。所以,同事之间融洽的关系对于自己职业能力的提升也是一种锻炼和考验;三是善于运用党员和学生干部在日常工作中的作用。辅导员工作具有管理职责,面向的学生群体数量较多,这就需要辅导员善于挖掘学生中的人才,培养人才,懂得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开展学生工作。维持好与领导、同事及学生干部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有利于辅导员开展工作。争取领导、同事和学生干部在工作上的支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也是衡量辅导员自身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保持良好的心态

辅导员的一项主要工作职责是“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辅导员会出现不能对自身的身心健康状况进行客观的判断和处理的情况。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教育领域学生工作也是复杂多变,辅导员在工作中面对来自社会、个人家庭、分管领导、部分学生及家长时,很自然地感受到一定的压力。《规定》要求辅导员“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因此,辅导员在成长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前,应当努力学会抵抗各种压力,消除工作中的负面情绪。毕竟“过硬的心理素质,是成为一名优秀辅导员的前提条件”[9]。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找到适合自己的压力排解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在工作中产生职业倦怠和职业角色压力。

(四)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对学生价值观作引领的工作,因此,辅导员在工作当中,应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才能有效的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是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最高衡量标准。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应当坚持立德在先,让德育教育走在前面,“将立德树人理念全面贯彻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10]。辅导员做学生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基础事务管理层面,对德育教育缺乏重视”[11],而是要在具体实践中牢牢把握住,只有先立德,才能够正确树人的工作理念;二是要坚持“三全育人”[12]的工作理念,正确认识学生工作是一份全员参与、全程实施、全方位开展的教育工作。学生的教育工作,不仅仅是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事情。整个学校的教职员工都有育人的职责,区别只在于分工不同。学生在大学接受教育期间,全体教职员工都有对学生开展全方位教育的工作职责。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辅导员工作是围绕学生的工作,工作中应当体现“人本管理”[13]。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牢牢把握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向”[14]。辅导员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工作对象是人,具体是在校大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15]就是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学生工作中的具体落实。四是坚持服务育人的工作理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具体实施者,辅导员在处理学生工作当中,往往侧重管理的职责,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身份被长期弱化”[16]。辅导员应当把服务育人的工作理念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改变以往重管理,轻服务的工作思路。

二、客观外部条件层面

(一)克服“多头管理”,避免两难处境

按《规定》,“高等学校辅导员实行学校和院(系)双重管理”。辅导员的培养、培训和考核属于学生工作部门。但在实际情况中,对辅导员进行直接领导和管理的是二级学院,辅导员招聘会涉及组织和人事部门的综合考量。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中普遍存在有兼任班主任、团干、学生党支部书记等“多重角色”[17]的情况,每一个兼职都会对应一个部门,每一个部门可能都会有相应的工作任务安排,“严重冲淡了学生工作的本来职能”[18]。虽然每所学校的辅导员工作内容有细微的差别,但多头管理、多头指挥、多头下达任务甚至指令的情况是存在的。这都会削弱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一方面,当多重任务同时下达、时间紧迫甚至相冲突时,辅导员需要考虑完成任务的顺序性;另一方面,辅导员需要应对各部门的任务和考核,容易偏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线。因此,要理清楚辅导员工作、考核和管理的界限,需要以《规定》为准绳,从辅导员招聘的源头、培训和考核管理等方面,明确辅导员职责和权限。首先是学校层面,在辅导员招聘入职环节,要有学校党委、组织和人事部门对辅导员整个职业及发展进行清晰的定位,以高校规章制度或发文的形式加以明确;其次,学生工作部门是高校具体承担辅导员培训与考核的职能部门,因此,在学校层面,学生工作部门应当整合资源,统一协调所有涉及辅导员工作的任务;最后,辅导员在二级学院负责具体的学生工作,当二级学院非常规学生工作与学生工作部门工作在时间和内容上冲突时,二级学院可事前与学生工作部门及时沟通协调,避免辅导员陷于两难的尴尬境地。总的来说,辅导员工作涉及面广,需要学校统一协调与各部门相互配合来实现高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确保培训和继续教育规范化

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培训和继续教育。《规定》要求,“确保每名专职辅导员每年参加不少于16个学时的校级培训,每5年参加1次国家级或省级培训”,《标准》也要求“入职培训不少于40标准学时(10天)”。《规定》和《标准》里面的培训要求是辅导员迈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的体现,也是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高校事业的发展、专业设置的变化、辅导员职业发展需求、学生年龄段的不同以及学生工作内容的多样性,都需要辅导员不断提高职业能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因此,按照《规定》,高校尤其是具体承担培训的学生工作部门,要确保辅导员年度培训和继续教育学时。另外,学生工作部门也可以组织辅导员外出培训学习,积极地与同类院校和同行之间进行深度的工作交流和思维碰撞,“促进辅导员之间取长补短”[19]。通过研讨会、交流会、实地参观、考察等形式,找出自身差距、排查工作能力不足之处、相互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群策群力共同解决棘手问题”[20],都有助于提高对学生工作的认知水平和工作理念。通过进行不同形式的学习和继续教育,辅导员在更新工作思路和提高育人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职业能力。以上都有赖于学校以及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及时制定辅导员培训计划,严格落实培训内容,积极地为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

(三)加强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辅导员工作涉及面广,体现出学生工作的复杂性。合理地协调辅导员工作任务需要加强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工作部门要担起管理的职责,负责与教学、科研、行政、保卫、后勤等职能部门的交流与合作,整合学校各方资源,为辅导员开展工作打通最后关隘。在各职能部门配合的基础上,辅导员借助团队的力量充分发挥班主任和党团学生干部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合力“形成共同成长的肥沃土壤”[21]。学生工作除日常的课堂教学外,课外的事务几乎都与辅导员有关。在此种情况下,辅导员需要熟悉各个职能部门的具体情况,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因此,加强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仅是辅导员熟悉高校职能部门工作流程的需要,也是提升自身工作效率,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专业化形象和展现职业能力的体现。

(四)改善激励机制,提高工作积极性

任何工作岗位的管理与考核都需要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辅导员工作岗位也不例外。目前大多数高校都能够按照《规定》,“制定专门办法和激励保障机制,落实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要求”,保障辅导员待遇不低于专业课老师水平,但辅导员在工作量上明显超负荷,“工作强度大,待遇得不到一个好的提升”[22]。一是,一大部分院校辅导员与学生比例多超出1:200的标准;二是辅导员多有兼任班主任、团干和学生党支部书记等多重职务身份、工作量显著增加;三是在辅导员招聘时多被要求住校值班,工作时间比其它职能部门的正常上班时间更长。因此,高校在落实辅导员“双线”晋升要求的基础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按《规定》要求,“根据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在岗位津贴、办公条件、通讯经费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为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必要保障。”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应当在情怀引导的前提下,积极探索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改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激发辅导员的职业潜能,进而提其个人职业能力。

(五)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

高校在辅导员设置工作中,除应当考虑保证师生比外,还应当注重辅导员队伍结构的优化。一是保证辅导员队伍的学科专业背景与学校专业设置相通。这不仅是适应高校專业设置的要求,更是辅导员应对繁杂工作的内在要求。二是确保辅导员性别比例与高校整体学生性别比例相协调,学生性别比例反映在文理专业以及综合类高校和专业性大学之间,都有差别。因此,辅导员岗位的设置,应当考虑学生性别比例与辅导员性别比例的协调性。三是辅导员队伍的优化需要兼顾年龄因素。辅导员具体工作岗位在二级学院,二级学院有可能产生辅导员年龄段断层现象,比如90后辅导员可能“经验不足、辅导能力相对薄弱”[23]。一方面造成工作衔接上的困难,另一方面会产生经验传承的问题和缺乏前辈带领指导的情况。学生年龄段的不同,工作交接的要求以及经验技能的传承都需要一个年龄结构合理的二级学院学生工作队伍,因此,要努力打造“老中青相结合、以青年为主体的年龄梯队工作队伍”[24]。合理的师生比例,辅导员性别和年龄结构都是辅导员队伍结构优化的重要因素。优化的辅导员队伍结构,也是辅导员个人职业能力在团队中提升的重要保障。

三、结语

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从个人层面来说,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长期工程。主观方面来看,辅导员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和个人不断的领悟、总结、凝练和升华,实现自身职业能力质的发展和提升;客观方面来看,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也有赖于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以及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为辅导员制定规范的制度,提供有发展潜力的锻炼平台以及良好的工作生态环境。另外,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同时也需要社会、家庭和学生的支持,这些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辅导员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层面的各种优势,对自己和外部工作环境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并积极适应所在岗位的现实要求,无疑是提升个人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尽管辅导员这一职业目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能力一直在高校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中得到不断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关系着辅导员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关系着高校如何正确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25]这一立德树人的根本性问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Z].2014-03-2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17-09-29.

[4]林嵘.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建设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2013(13):92-95.

[5]杨永春.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法制博览,2019(11):297.

[6]宋洁,何宁,汪鑫,李艳刚.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感的研究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8(01):60-66.

[7]孙海波,王平.科研能力对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探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32(05):190-192.

[8]彭彩.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0):6-7.

[9]赵海侠,王珺.高校辅导员角色专业化的能力提升[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04):104-105.

[10]桑月标.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路径探究[J].管理观察,2019(05):134-135.

[11]白丽君,刘伟,唐亮.基于立德树人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分析[J].智库时代,2019(15):92+94.

[1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10-14.

[13]张吉生,汪军秀.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17):42-44.

[14]桑月标.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路径探究[J].管理观察,2019(05):134-135.

[15]田小莉.地方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效能研究——以某地方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学生评价问卷调查为例[J].商洛学院学报,2013,27(04):72-78.

[16]耿俣,尚文勤.高校辅导员职业核心能力提升路径探析[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8,35(06):131-134.

[17]肖妮,唐佳明.“微时代”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结构转型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09):113-114+117.

[18]路洋,高晓妹.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困境和对策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7(02):76-78.

[19]张红梅.高校辅导员工作能力现状分析与优化对策[J].四川劳动保障,2018(S1):69-71.

[20]王立新.成才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研究[J].成才之路,2019(30):4-5.

[21]佩琦,廖惠婷.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途径探究[J].亚太教育,2019(04):30-31.

[22]趙海侠,王珺.高校辅导员角色专业化的能力提升[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04):104-105.

[23]申雯.高校辅导员成长辅导能力提升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35):96-97.

[24]邓春鹤.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及提升路径探析[J].才智,2018(10):103.

[25]习近平.在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责任编辑  邱翔翔

猜你喜欢

提升路径职业能力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