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公共新闻时代的媒介融合与民生新闻转型

2020-09-10邬莉坤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民生新闻媒介融合转型

摘要:民生新闻是新闻的一种类型,伴随媒介市场化和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民生新闻开始指向社会整体的共享话语空间,即在新闻报道的时候更加关注民众的需要,且注重挖掘百姓的生活常态。在后公共新闻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审视新媒体社会、处理好各个道德困境问题,进而发挥出民生新闻的重要作用,成为相关人员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民生新闻报道的关注和深入挖掘,以更好地促进我国新闻事业发展。

关键词:民生新闻;媒介融合;后公共新闻;转型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2-0163-02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了一场公共新闻运动。和以往新闻运动相比不同的是,公共新闻运动强调同一个类型媒介的联合,并注重公共设置话题和直接介入公共事务,以求通过公共新闻的传播来解决民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公共新闻的出现和发展使得新闻报道范围扩展到和民众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对和民生相关的新闻内容也进行了持续深入的报道。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公共新闻运动逐渐蔓延到新媒体发展领域,新媒体成为了后公共新闻运动发展的重要场所[1]。一时间,公共新闻的传播和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带动民生新闻进步发展方面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公共民生新闻的发展离不开网络环境的支持,突出表现为在内容上借助网络平台扩充内容、在技术上创新新闻的传播渠道。由此可见,公共民生新闻的发展离不开电视和新媒体媒介融合语境。基于此,本文对后公共新闻时代的媒介融合与民生新闻转型问题进行探究。

一、电视民生新闻概述

民生新闻一般是指民众生活中发生的新闻事件,大体上来看,学术界对民生新闻的定义为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收集整理的新闻信息。这类信息在内容上十分注重民众的生存状态、发展状态、精神状态。民生新闻在形式上充分借鉴了当前十分流行的新闻传播方式,且在新闻表达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新闻传播的生动性、形象性、时效性。

从来源来看,民生新闻视角在于平民百姓,新闻内容和日常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其基本的价值取向是人本性的思想观念和以民为本的思想。电视民生新闻是由中央和地方各级电视台制作的一种民生新闻类型,这类新闻会借助电视台自身的传播渠道和覆盖范围来传播新闻信息。

二、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是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技术性红利。从内涵来看,媒介融合指的是现阶段几种主要媒介的融合。在媒介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会借助网络、电视、手机等通信媒介来传递信息。在媒介信息互相影响和互相推进的过程中,几种新闻媒介之间会相互关联,在各自现有传播渠道和新闻覆盖面积的基础上互相借鉴、共同发展,由此会开拓出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渠道。在媒介融合的社会发展背景下,由视频、文字和音频形成的共生关系会对民众的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

手机应用软件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作为强大的后盾和资源数据库,并借助对电视新闻的资讯、报纸新闻等话题的传播和讨论,在群众之间传播信息。从整体上来看,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不断扩大,开始从人们的生活领域蔓延到人们的精神领域[2]。

三、后公共新闻时代媒介融合与民生新闻转型发展

(一)借助媒介平台增加民生新闻的广度和深度

在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的情况下,民生新聞开始进入人们的实际生活,使得新闻内容开始呈现出大众化、通俗化的特点。新闻报道强调内容的真实、具体、通俗,但是从一些民生新闻报道实际情况来看,新闻内容过度通俗易懂,导致新闻的严肃性被削弱,甚至走向了泛娱乐化的道路。同时,还有一些节目热衷于名人炒作,将镜头集中在个人隐私上,新闻报道哗众取宠。

不仅如此,一些民生新闻关注平民百姓的生活,将新闻的重点集中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使得新闻内容变得过于琐碎,新闻报道逐渐失去了意义。针对这些问题,需要相关人员增加民生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不能泛泛地将新闻报道的内容集中在比较小的事情上,需要为民众参与新闻报道和新闻传播提供必要的平台和渠道支持。

民众生活和时事政治之间不是完全割裂的关系,所有时政新闻的产生都和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所有国民都是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参与到国家事务的管理中。民生新闻报道不能脱离国家和民族发展,且在新闻报道的时候要关注时事政治和百姓生活的关联,并关注各个地区复杂的社会背景。民生新闻在报道的时候还需要在纵深角度上实现提升,将民众生活的点点滴滴和国家政治经济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使民生新闻的报道更好地服务民众生活[3]。

(二)借助新媒体促进民众之间的交流对话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新的媒体时代,新媒体在表达民众想法和意愿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不再局限于通过媒介的一端来聆听另外一端的信息,而是开始借助微博、微信、媒体平台来接收各类信息,民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不断增多。与此同时,借助这些媒介平台,民众的信息话语权也在增加,且彼此能够在信息交流平台上交流所需要的各类信息,参与社会话题讨论交流。

新媒体时代,民众的话语权增加,借助媒介平台的多个渠道能够获取更多类型的信息,并将自己对某一新闻的想法通过渠道发散出去,实现和外界人员的沟通交流。在此背景下,网络意见的公共体成为了网络舆论传播的重要活跃力量,普通群众、微博博主、“意见领袖”、社会治理机构等都开始在网络意见共同体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后公共新闻时代背景下,民生新闻是舆论传播的一种表达方式。民生新闻和多媒体平台的融合能够更好地促进新闻传播发展,并为民众参与公共政治生活创设渠道和提供契机。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记者的工作不再局限于新闻报道,开始涉及对民众想法、意见的整合工作,同时,在平时的工作中也更加关注社会公众之间信息交流的质量,力求通过人们的意见来找到解决各类问题的途径[4]。

(三)在物质和文化之间的落差中寻求人文精神

民生新闻的报道不仅要关注内容和形式,还需要关注思想价值观的传播,即强调内容的设定要能够维护百姓的权利,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发展保驾护航。比如央视的《感动中国》节目,节目的宣传语是“我们追求的是对人情感上的触动,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基于这样的目标,整个电视节目的发展方向是挖掘能够影响人们思想价值观的内容。从话语方式角度来看,整个节目在展现的时候摆脱了以往的说教模式,新闻事件的报道和切入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实际生活入手,使得节目的播出更加平易近人。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类信息交流增多,文化互相碰撞,不管是在物质层面、技术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发展。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应的是人们贫瘠的精神世界,这种落差导致了现代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的差异。针对这样的社会现象,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人们的精神文明,即强调民生新闻需要承担起普通民众精神文化传播的载体作用。

(四)实现从“小民生”到“大民生”的发展转变

民生新闻报道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社会和民族的发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民生新闻在报道的时候不能一味关注民众生活中微小的事情,而是需要尽可能优化新闻报道的立意,所报道的内容要关注民众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对民众负责。在社会发展转型时期,经济的进步发展加大了各个层面的矛盾冲突,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也在加大。借助公共民生平台的力量,要使“小民生”新闻报道内容朝更加广泛的民生内容扩展[4]。

另外,在新的历史时期,还需要对民生内涵作出新的定义,根据社会阶层的变化,民生的内涵也需要相应发生变化,不同社会阶层对应的民生内涵是不同的。在民生问题的解决上要着重关注一些容易引起民众情感共鸣群体的社会发展问题,将这种具备普遍意义的民生问题上升为社会公共民生问题。

在民生新闻问题报道的时候,媒介要注重和所服务团体的配合,即要求不能将媒介理解为一种外部的工具,而是需要将其理解为能够为公共舆论交流服务的一个工具。民生新闻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关注整个社会变化和发展需要,在发现问题之后及时解决,从而更好地引领社會新闻热点问题。比如在每年春节的时候,农民工返城困难是一个热点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农民工是弱势群体。新闻在报道农民工回家过年的新闻时,不仅仅是简单地陈述一个新闻事件发展,也是通过农民工返乡故事的讲述来打造一个新闻系列[5]。

四、结语

中国民生新闻在近几年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且人们对新闻的关注超过了新闻本身,即表现为将新闻和社会发展、个人联系在一起。从这个层面来看,民生新闻的发展转型不仅仅是一种媒介技术的变革,也是对新闻和人际关系的一种梳理。在未来,为了更好地发挥出民生新闻的社会作用,需要加强对民生新闻和民族、社会、国家之间关联的探讨,并将民生问题和人们的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使新闻事业的发展更加具备现实意义和体现责任。

参考文献:

[1] 王华.民生新闻何以兴盛——后公共新闻时代的媒介融合与民生新闻转型[J].现代视听,2016(03):4-8.

[2] 王伟宾.新形势下纸媒民生新闻与新媒体融合报道转型思考[J].传播力研究,2019(17):56.

[3] 童珍.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台民生新闻的转型[J].西部广播电视,2015(01):35.

[4] 王海燕,赵永强.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与传播途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06):78.

[5] 王佳.新媒体与电视民生新闻转型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02):19.

作者简介:邬莉坤(1976—),女,山西忻州人,本科,编辑,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猜你喜欢

民生新闻媒介融合转型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