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电视政论片《国家监察》的话语体系建构

2020-09-10陈丹丹姜敏杨磊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

陈丹丹 姜敏 杨磊

摘要:电视政论片《国家监察》通过主题语义、影像叙事、焦点事件等方面建构宏观话语体系,更重要的是在国家宏观话语与公众个体之间建立实际联系,探索了可供借鉴的实施路径。《国家监察》通过“反腐败”的主题语义聚合、“监察群像”的影像叙事以及焦点事件的隐性话语等公众热切关注的文本对象,提升了国家宏观话语的传播效能,同时更加准确地把握了宏观议题中公众关切的文本对象。

关键词:《国家监察》;主题语义;影像叙事;焦点事件;话语体系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2-0056-02

[*]课题项目: 本论文为河北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政论片话语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B18YS007

①热词词频(TF)是一个词在文章中出现的次数。热词权重(Score)是指一个词在文章中的重要性,主要由热词词频(TF)、倒转文档频率(IDF)、其他(Other)3个指标决定。IDF表示词的区分能力,区分能力越差的词,其主题代表性越弱。Other是指词在文章中与其他词的语义聚合程度等。

梳理政论片历史不难发现,其意识形态的建设作用一直被视为最重要的存在意义。以我国为例,政论片的意识形态建设从起初的“宣传”语态到如今强调“引领”作用,中间的发展过程伴随着影像化表达的变迁,其中涉及政论片的叙事结构与话语体系的改变。在话语体系中提炼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生成过程,并且挖掘意识形态从“共识”到“常识”的发展过程,其中涉及政论片话语语境与影像传播的解读。意识形态在政论片中的表达是以话语体系的形式出现,用话语来感染观众,所以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取决于话语体系如何建构。

《国家监察》由《擘画蓝图》《全面监督》《聚焦脱贫》《护航民生》《打造铁军》5集组成,内容取自国家监察委员会的反腐败斗争真实案例,2020年1月12日至16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除此之外,爱奇艺、芒果TV等网络平台同步播出。CMS首播收视率显示,《国家监察》在央视综合频道收视率位居前列,从第二集开始始终占据同时段第一的位置;在网络平台上,《国家监察》位居爱奇艺纪录片热度榜单第一名,芒果TV纪录片推荐榜单第一名。电视政论片《国家监察》意识形态话语摆脱理论政策宣传的刻板印象,将其与个体认知、社会维度、话语维度等具体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将政论片的研究置于意识形态引领力和凝聚力的影像化表达中进行。如此广泛的关注度,研究其话语体系尤为必要,也为以后的电视政论片制作提供了可借鉴之处。

一、主题语义:剑指“反腐败”

主題语义采用谷尼舆情picdata.cn热词①分析工具,检索全片解说词文本中的热词词频与权重。

在热词排名前十的图表中可以看出,热词“反腐败”和“习近平”虽然词频不多,但是权重位列第一、第二,可见在解说词的语义结构上,两个热词发挥了重要的语义聚合作用。在现实语境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2016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扩大监察范围,整合监察力量,健全国家监察组织架构,形成全面覆盖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国家监察体系。”2018年3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2018年3月23日,国家监察委员会正式揭牌。“国家监察”作为国家治理系统和建设现代社会的新生事物,对于公众而言相对陌生,公众亟须了解“国家监察”的深远意义。与之相比,“反腐败”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对于“反腐败”的关注和拥护已经成为常态。《国家监察》在主题语义上首要的核心就是建立了与“反腐败”的直接关联,也再一次印证了人民群众对纪检监察机关“反腐败”的期许。除此之外,作为主体涉及的包括“监委”“纪检监察”“中央纪委”“纪委”,动词有“监督”“监察”“改革”,作为被监察的一方则是“干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国家监察”正是针对掌管权力一方的“干部”,建立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制约机制。《国家监察》结合现实语境与公众认知,建立与“反腐败”的直接关联,在解说词的话语表述上突出重点,明确监察主体与监察对象,逻辑清晰地建立了主题语义的话语框架。

二、影像叙事:震慑人心的监察群像

(一)冷暖色调差别塑造人物形象

色彩基调是色彩在画面中表现出来的色彩倾向和风格,在视觉形象上营造出一种整体的氛围、风格和情感。冷色调以黑色、白色和蓝色为主,营造冷静肃穆的情感基调,暖色调以红色、黄色等颜色为主,情感饱和度较高。在采访落马的官员时,镜头中的色彩以冷色调为主,营造冷静的情感氛围;在采访办案人员时,镜头则以暖色调为主;庭审现场以黑色为主,营造肃穆权威的环境氛围。第一集《擘画蓝图》中提到监察法出台后首名被查的中管干部王晓光被采取留置措施。在王晓光自述事件细节时,影像画面呈现黑色、白色为主的冷色调;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法规室副主任夏晓东在补充事件细节时,画面中以棕红色桌子为背景,色彩基调有所变化;庭审现场的画面则威严肃穆。影像色调的鲜明对比体现出差异的情感态度。色调的差别在于情感态度的差别,这种判断的标准隐含的正是话语表达的情感倾向。

(二)关键细节强化内涵

该片视觉符号选取具有代表性,如党徽、国徽、国旗、法律文书等权威视觉符号多次出现,加强了观众对权威震慑力的印象。第二集《全面监督》讲述的是通过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其中,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赖小民案,采用隐喻式空镜头引发思考,画面中为了表现赖小明在华融集团一人独大的抽象概念,采用一个话筒的具象空镜头隐喻。对于细节的丰富表现让观众更具象地理解了其中的内涵和逻辑。

(三)叙事视角:内视角还原“现在进行时”的发展过程

内视角是叙述者所知道的与人物知道的一样多,叙述者只借助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主题直指反腐败,影像上腐败干部现身独白,叙事上不回避问题,呈现体制改革“进行时”。对于事件的还原框架一般为违纪人员自述事件起因与事件主轮廓,纪委工作人员访谈补充细节和事件高潮,最后庭审现场展现事件结果。第三集《聚焦脱贫》回顾了影响恶劣的安徽阜阳“刷白墙”事件,通过点题、事件、进展、评议、结局、反馈的过程,还原事件现场,揭示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

三、焦点事件:场所构建隐性叙述

《国家监察》在话语呈现上采用焦点事件联结话语框架。焦点事件的意义在于公众的社会信息和心理需要全面关注事件的性质、后果、原因和责任等事项[1]。焦点事件涉及金融、扶贫、医疗、教育、环境以及监察干部自身等多个领域的焦点事件。

焦点事件叙述的方式则采用事件场所构建的隐性话语。叙述越是按照时间顺序表现单一的场面,越是与故事发生的时间接近,也就越是显得不那么具有干涉性。政论片在建构话语体系的过程中运用场所叙事的影像语言展现重要场景中的重要事件和关键话语,还原度越高越显得不那么具有干涉性。观众通过场所的影像语言,从宏观政策中感知具象的、个体的生命,更加感性地理解接受“显得不那么具有干涉性”的意识形态话语,并产生由内心情感和精神意志激发的身体实践。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罗兰·巴尔特也曾经对“场所”作出经典的论述:首先,为什么需要场所?亚氏说,因为为了记住事物,识认出事情发生的场所就足够了[2]。場所除了物理空间外,还包括在物理环境中发生的事件以及建立在前两者因素基础上的个体与群体意义。因此,场所不是论证本身,而是被排列其内的格架。此一言说也论证了场所的含义所在,场所在物理空间中包括了事件活动的发生发展状况,也凝聚着个体与群体的文化意义,乃至联结起集体记忆。

在政论片中,焦点事件的元素包括物理环境、活动事件、个体与群体意义等,将抽象的意识形态话语的语境及其产生过程中的情感关联、文化信息具象呈现出来,从而通过叙事手法的排列组合建构政论片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观众在观看政论片时场所叙事在话语、观众与场所之间建构情感的、文化的、实践的关系[3]。将意识形态话语叙述赋予焦点事件中,也就是说话语的时间等同于故事表现的时间,还原了场景空间所发生的事件,这种“还原”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四、结语

《国家监察》运用主题语义、影像叙事和焦点事件构建了与现实联结的具体的话语体系,反腐的议题从抽象的政治层面进入现实的、具体的层面,与公众的社会生活产生实际联系。探索这种联系的建构路径对于提升国家宏观话语的传播效能有值得借鉴的意义,与此同时,更加准确地把握了宏观议题中公众关切的文本对象。

参考文献:

[1] 侯光辉,陈通,傅安国,等.政治话语中的焦点事件:框架、情感与归责[J].社会科学文摘,2019(09):35-37.

[2] [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历险[M].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8.

[3] 王晓升.权力、话语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叙事效果分析[J].哲学动态,2012(03):16.

作者简介:陈丹丹(1987—),女,河北保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影视艺术。

姜敏(1986—),女,安徽合肥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纪录片创作。

杨磊(1986—),男,河北保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
治国理政新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建及创新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作用
融通中外话语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新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