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性新闻“中国化”发展的相关研究

2020-09-10易青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传播学中国化

易青

摘要:对于我国的社会现实生活来说,新闻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以及重要地位都是非常鲜明的,加上社会经济以及各行各业的发展,包括监督、信息传递等功能在内的新闻事业也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建设性新闻”这一最早出现于欧美新闻体系中的概念也进入到了我国的新闻体系当中,在短时间内即引起新闻界的关注以及研究,不过从整体上来看,因为言论环境、文化条件等基本情况的差异,目前我国针对“建设性新闻”尚且还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概念。

关键词:“建设性新闻”;传播学;媒体环境

“建设性新闻”属于传统媒体处于新型公共传播社会背景下对社会角色进行重塑的新闻实践行为(或者新闻理念),就目前情况来看有较大可能会成为新时代新闻行业的主流形式。尽管“建设性新闻”的最初概念形成于西方新闻体系,但我国新闻界一直在实行新闻的“建设性”特征,这也是我国国情下独特的新闻理念,能够促成传统媒体和各种新型媒体之间的良好融合。

以2020年中旬被各大新媒体争相报道的“杭州杀妻碎尸案”为例,新媒体在短时间内即成为配合主流媒体扩散信息、报道新闻的重要渠道。那么,如何发展适合我国的“建设性新闻”,甚至中国发展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新闻?都是在这个新信息时代背景下新闻人必须要考虑的课题。本文将立足于此,针对建设性新闻“中国化”发展展开分析。

一、中国特色建设性新闻必须要坚持致力民生,以民为本

对于社会公众来说,突然出现的各种社会公共危机事件显然是令人感到陌生和手足无措的,此时主流和非主流的新闻媒体都需要承担“答疑解惑”的功能,这也是以民生为本的重要体现。以上文所提“杭州杀妻碎尸案”为例,事件发生之后短短一个月内,各界新媒体人通过不同的形式为社会公众报道了警方追踪案件信息、调查进度以及事发地点的基本情况等等信息,较好地弥补了主流媒体信息报道稍显滞后、信息精简的缺陷;但是相对的,在官媒“调查中”大量信息的涌入,加上“塔西陀效应”的影响,原有的剧烈的社会矛盾以及舆论冲突导致了性别割裂以及群体恐慌。而这也是建设性新闻的“多元行动者”,他们既是新闻的受众,同时也是新闻的传播者。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特色建设性新闻想要有效构建需要继续将“民本”作为重要的指导方针,同时更加关注人本主义,将人民根本利益以及基本需求作为出发点,随时反应群众呼声。如今的信息时代背景下,已经没有人可以完全置身于新闻之外,公众在立体的信息媒体圈中逐渐也成为了信息的主动参与者,在人人都能发布信息、人人都能發声的时代,更加需要整体化的新闻角度去看待“民本”。

二、中国特色建设性新闻要传播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积极信息

乐观的积极信息能够为人们增加意志力和创造力,反之,各种悲观的负面信息则能够令人产生消极的能量,甚至损伤自己或者他人的切身利益。新闻媒体的报道自然也是如此,甚至新闻媒体产生的力量可能会起到改变人格、人性,指引人生前进方向的能量。因此,建设性新闻必须要更加有力地回应各种社会问题,论证某一事情如何出现和发生,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期提升受众自信。整体而言,建设性新闻不拒绝外界的批评,将正面报道作为主体,即便是揭露问题,也要出于解决问题的目的,在报道问题的同时提出一些解决建议,而不是传统新闻媒体对问题揭示了就“万事大吉”。比如《积极新闻》对于正面报道的积极关注、《赫芬顿邮报》对“好新闻”的重视等,对于我国建设符合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建设性新闻都有较好的引导作用。

三、中国特色建设性新闻要保持积极心态,展望未来

在传统模式的新闻形式中,最为重要的是强调信息的“时效性”,一般会为记录现在探索过去,不过,在建设性新闻当中突破了这一“新闻命脉”,将时效性适当模糊,为展望未来而分析眼前、探索过去。例如,在年初社会各界受到重创导致经济大幅度下滑的过程中,各大新闻媒体都在短时间内针对国内的经济变化情况进行了报道,此时的新闻依然遵从着“时效性”这一命脉;但是和以往的新闻报道不同的是,此时的新闻更加关注“经济恢复”,重点报道国家针对经济恢复提出的诸多举措,认为国家经济的前景是比较积极的,能够尽快恢复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安抚民心的作用,显然,这种当下的时效性也是为未来而服务,比方说“报复性消费”、市场物价波动等,都是各个新闻媒体在传统的时效性新闻报道基础之上更加重点关注的内容。显然可见,保持积极的心态,提出建设性话题更加满足公众的需求。

中国特色的建设性新闻强调合作、建设性的传播原则,除了关注当下之外,对未来更加充满希望,尽管可能虚幻且遥远的,不过如果在大篇幅负面信息覆盖受众的情况下,新闻媒体依然不进行“梦想构建”,势必会导致社会大众更加缺少前进的动力。所以,对于中国特色的建设性新闻来说,即便是在报道苦难和困难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加工传播方式,为公众提供具备一定建设性的方案,提升公众和社会的希望。

结语:

总体来说,“建设性新闻”形成于公民新闻、大众新闻以及公共新闻等形式,可以认为,建设性新闻需要记者更加积极参与且乐于分享,在过去多年中,包括我国新闻界在内,诸多新闻学者都在努力研究并尝试实践建设性新闻,它能够让人们突破“坏事情即好新闻”的传统理念,令新闻具备解决之道和“希冀之光”,可以认为,建设性新闻让新闻本身拥有了新的作用,给新闻学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蔡雯,郭浩田.以反传统的实践追求新闻业的传统价值——试析西方新闻界从”公共新闻”到”建设性新闻”的改革运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005):124-130.

[2]白红义,张恬.作为”创新”的建设性新闻:一个新兴议题的缘起与建构[J].中国出版,2020(008):3-8.

[3]李仁虎,文建.论新闻建设性的理论基础及价值追求[J].中国记者,2020(001):24-28.

[4]徐敬宏,郭婧玉,游鑫洋,etal.建设性新闻:概念界定、主要特征与价值启示[J].国际新闻界,2019(08):135-153.

猜你喜欢

传播学中国化
传播学视域下学术期刊封面文化符号图像选择及改进策略
探析中西传播差异 彰显华夏传播魅力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传播学理论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探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的两个方法论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2015年国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