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

2020-09-07张文

法制与社会 2020年24期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网络大数据

关键词 大数据 网络 群体性事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本溪市社科联课题“大数据时代本溪基层政治生态建设研究”(项目编号bxsklkt201801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文,大连沙河口区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党史党建研究。

中图分类号:D630.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8.230

新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我国社会结构的进一步大变革,一时间网络成了群体性事件的集中爆发区,以发生即时性、传播全方位、舆情易发酵、管控效果小等为特点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对社会政治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单纯的以打压、封锁、禁止等方式来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只能适得其反,甚至遭受更强烈的反弹,因此,要辩证地以新时代政治发展的眼光看待网络群体性事件。

一、大数据背景下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新时代内涵分析

在以大数据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网络对政治制度、政治过程和政治发展等领域带来深远影响和深刻变革,网络民主、网络政治参与和网络群体性事件等网络政治现象,都已成为网络时代政治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部分特定群体基于某种目的和利益,通过网络发布和传播信息制造舆论,以引导大众舆论为手段,影响大众心理和价值判断,从而对政治系统实施压力和政治权力运行产生影响的一系列行为。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借助大数据平台的特殊表现形式,其新时代内涵主要表现为:

(一)发展即时性

速度优势是网络媒介相比于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网络热点或议题一旦触发便可裂变式扩散,短时间刷新网络。

(二)传播全方位

网络传播的本质属性决定,网络事件在空间及时间上都具有极强的扩张性。网络世界信息产生及传播迅猛至极,并能突破时间、地域、国界等等分隔,好事坏事,大事小情都能实现短时间内的信息全球共享,快速地就某一事件形成意见及意见反馈,致使监管与治理难度系数激增。

(三)舆情易发酵

一个热点话题甚至会引起过亿网民的共同关注,极易点燃网民情绪,爆炸式加剧网络舆情的迅速发酵、传播与扩散,形成规模性讨论并产生冲突。网络现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匿名性使网民责任意识骤降,传播迅速,转发快捷,一触即发的表态,火山喷发式的情绪宣泄无责任意识和深思熟虑,致使网民政治参与、发表意见和网民间冲突成为可能,舆情一旦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其一个个微小的点就会快速聚集,以致引发大量网民围观成为热搜。

(四)指向明确性

在网络舆情尤其是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极易成为事件的焦点和对象,例如“微笑局长事件”事故现场的照片经由网络传播及发酵后再传播,整个过程通过事件主体矛头直指党和政府形象,群众看到的不是个别领导的问题,而是整个政治系统的作风问题,当站在制高点上审视,事件本质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而升级转换成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这一层级,因此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对象大多都指向政府及公务员。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改革的深水区,公众对公共权力及利益分配十分关注,公共权力机关及其人员易成为焦点、热点,甚至是爆炸点,这在某种程度上对政治稳定产生危害,但同时辩证地看待这种利益表达模式,也在倒逼我们改变政府行为,优化政治生态的助推挤。在网络时代,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不能被消灭或完全抑制的,那么我们就要接受它、用好它,因为网络群体性事件亦利于民众对政治权力的监督。

(五)群体极化性

“在网络社会中,团体成员如果一开始有某些偏向,在传播过程中,人们的言行往往会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①因此网络群体性事件有利于网民情绪宣泄,适当的情绪宣泄有利于舆情疏导,但过激的表达或在从众心理及群体情绪的共同作用下极易产生群体冲突现象。

二、大数据背景下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探析

網络群体性事件是把双刃剑,既有可能引起大规模冲突和矛盾,但也能推动新时代我国的政治发展,要辩证地、积极地看待网络群体性事件,不能一味的压制,应该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心态站在政治发展的高度上审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正向意义和特征,具体表现有: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实现利益疏导,巩固社会稳定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矛盾凸显,人们的自我维权意识增强,当利益诉求通过制度化途径不能得以解决时,网络成为重要的利益表达途径。网络提供非制度化的利益表达和政治诉求渠道,可简单通过发表评论、跟帖、转发、点赞等表达意愿,借助网络舆情的发酵,某一问题很容易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度并被有关部门重视。网络舆论监督倒逼有关部门解决问题,借此既表达了利益又实现了利益表达的低成本化,网络倾述和利益表达能实现矛盾的自我消化,起到了大规模风浪来临前排淤畅流的作用。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促使形式多样,实现政治参与

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社会表现为利益冲突加剧,社会需求与需求满足间出现差距,引起社会挫折感,“社会挫折导致对政府提出要求以及为实施那些要求而引起的参政的扩大”②。网络群体性事件因制度化政治参与渠道的缺失或不畅,以及体系内利益表达效果调节有限而转移的新参政形式,也是网络时代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网络参政是保证政治系统廉洁有效和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网络时代网络政治参与是不可逆的自然之选,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很多民众通过简单的转发、评论便实现了政治参与,改变了传统政治参与的模式和方式,促使政治参与不再拘泥一格,呈现花样百出之态。

(三)网络群体性事件拓宽民主路径,发扬政治民主

高度的民主最深厚的现实基础在于一个健全的市民社会,公民通过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近乎以一种倒逼的模式促进政治系统开放,申述维护公民的个人政治权利。“利益表达的需要总是产生于利益失衡或利益冲突的时候,如果不开启表达的大门,利益矛盾得不到解决,日积月累将酝酿出更严重的危机。”③网络群体性事件成为解决人们内部矛盾的花式渠道,以倒逼的方式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大踏步。政治民主并不代表不允许有不同声音,恰恰相反应该更大程度上包容、调试政治系统。

(四)网络群体性事件激扬参与意识,繁荣政治文化

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政治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其重要特征是社会成员具有较强的社会认知力和社会参政能力,网络群体性事件是参与型政治文化产生、发展的社会条件与催化剂。目前我国市民社会仍处于萌芽期,政府对公共领域控制相对较严,市民社会发展缓慢,公民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未得到发展,因此,网络群体性事件能促进公民参与意识的提升,从而形成参与型政治文化,推进政治发展。

三、大数据背景下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路径选择剖析

政府要辩证地看待网络群体性事件,而非一味地对网络群体性事件采取高压政策,正确引导网络舆情,疏导网络民意,发扬网络民主,不倒行逆施,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参与权、知情权等政治权利,重视网络群体性事件对我国政治发展的正向价值,但同时也要从政治发展角度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规避其所能带来的恶性影响。

(一)尊重网络民意,引导社意民声充满正能量

政府要积极主动地关注和疏导网络群体性事件,尊重群众和基层的声音和政治参与热情,消极逃避的态度只能降低政府的威信和公信力。“学会从网络上听取民意,并积极回应民间的质疑,已成为新时期政府官员的一项基本素质……动用公权力对发帖者进行跟踪、报复。这种做法是很不明智的,而且是违法的”④。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情绪性和感性往往多于理性,多数人情感的集合极具爆发力,很可能造成多数人的暴乱,例如郭美美事件中一张网络炫富的照片,引发了一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官方慈善机构信任危机。正如哈贝马斯指出现代民主政治要坚持以理性占主导地位的公共域,因此要坚持以多数人的利益为重,尊重民意,引导网络群体性事件健康发展,疏导网络舆情充满正能量。

(二)完善体制机制,引导应急预警实现零滞后

政府要在思维方式上正确认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性和可塑性,并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处理纳入到制度化的解决渠道中,建立相应的应急预警预案。建立信息化预警机制和平台,制定出相关详尽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多关注网络热点、热搜从而进行更好的疏导和答复,避免非理性言论淹没主流媒体,在保障民主平等的前提下进行协商解决冲突和矛盾。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所反应的政府部门及公务员的相关被热议言论、行为、财产、作风等涉政问题,展开零反应速度的机变快反应模式,对可能出现的不良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要实现零滞后的反应速度,以最短的时间实现最有效的调查,同时对积极的一面也要进行有效引导,并保持调查过程和结果的公开透明,从而增加政府公信力。

(三)建立整合機制,引导网络协商追求科学化

“人民有无参与的通道程序是检验一个国家民主与否的硬指标”⑤,因此,在网络群体性事件解决过程和政策制定过程中应充分听取网民意见、保护网民利益,建立科学化、制度化的网络协商机制。网络群体性事件源于社会发展中利益分配不均衡和社会矛盾的积淀,因此,要在全社会构建利益整合机制,进行合理的利益分配,化解利益分歧、利益矛盾和冲突,整合利益表达、利益分配、利益获取和利益补偿间的关系。调整利益格局,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增添活力,更好地凝聚共识,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使所有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应有利益。

注释:

①郭光华.论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D].湖南师范大学,2004.

②③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④刘素华.学会从网络上听取民意[N].人民日报,2009.

⑤张文显.马克思主义法理录[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群体性事件网络大数据
高校学生常见突发事件情况分析
浅析征地拆迁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特点及管控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路径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