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严重低血糖原因分析

2020-09-05宋文春王玉颖江冬梅朱晓慧

交通医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降糖降糖药低血糖

宋文春,王玉颖,江冬梅,朱晓慧

(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医院内分泌科,江苏224001)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我国18 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0.4%[1],而60 岁以上老年人比例从2000 年的10%上升到2013 年的20%以上[2]。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的风险较高,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甚至死亡[3]。ADVANCE和ACCORD 等临床研究表明,严格的血糖控制可增加低血糖的风险,严重低血糖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血管病变及患者死亡风险升高有关[4]。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 年1 月—2018 年12 月因严重低血糖在我院住院的96 例2 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年龄糖尿病患者的特征,分析发生严重低血糖的原因,为预防低血糖甚至严重低血糖事件提供一定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因严重低血糖住院的2 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96 例,其中男性50 例,女性46 例;≥60 岁 46 例(A 组),平均年龄 74.0±7.4 岁,<60 岁 50 例(B 组),平均年龄 53.6±3.5 岁。2 型糖尿病诊断符合1999 年WHO 有关标准[5]。低血糖诊断依据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以及中国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管理的专家共识[6-7],低血糖定义:血糖值≤3.9 mmol/L(70 mg/dL),严重低血糖定义:血糖值<2.8 mmol/L(50 mg/dL);反复低血糖定义:住院期间出现低血糖次数≥2 次,若同一时段(1 h 内)有重复低血糖数值,取第1 次数值为有效值,其余为干预值予剔除。排除1 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脑血管意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及高血糖高渗综合征患者。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采取一日7 次血糖监测(三餐前后、睡前),必要时监测凌晨3 点血糖值。严重低血糖治疗:静脉输注50%葡萄糖20 mL,15 min 监测毛细血管血糖,若血糖仍低于3.0 mmol/L,则继续予50%葡萄糖40~60 mL 静推,再根据病情再给予5%~10%葡萄糖静脉滴注,当患者神志恢复且血糖波动于7 mmol/L 以上,继续每日监测7 次血糖,必要时监测凌晨3 点血糖。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HbA1c 水平、血肌酐浓度、肾小球滤过率(eGFR)以及糖尿病治疗方案。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低血糖程度危险因素采取Logistic 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A 组与B 组性别、HbA1c、Cr、eGFR、病程、心血管合并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2.2 两组降糖方案选择比较 所有患者中单用胰岛素治疗37 例(38.5%),其中使用预混胰岛素17 例(45.9%);仅使用口服降糖药 28 例(29.2%),其中单用磺脲类药物9 例(32.1%),磺脲类+双胍类10 例(35.7%);胰岛素联合降糖药31 例(32.3%)。两组患者降糖方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降糖方案比较 例(%)

2.3 低血糖发生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低血糖数值与年龄、糖尿病病程相关,即年龄、糖尿病病程是低血糖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表3 低血糖危险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3 讨 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因低血糖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多。本研究所有患者HbA1c 平均值为 (6.8±1.0)%,A 组为 (6.5±1.0)%,B 组为 (7.1±1.0)%,提示患有严重低血糖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HbA1c 水平较低,低于2017 年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的数值。该指南建议,绝大多数非妊娠成年2 型糖尿病患者HbA1c 控制目标为<7.0%,对于病程较短、无并发症患者,HbA1c 目标值为6.5%,对存在显著的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患者,HbA1c 目标水平应≤8.0%。

严重低血糖不仅与胰岛素有关,而且与磺脲类药物有关。研究表明,在2 型糖尿病合并痴呆的严格血糖控制的老年患者中,约75%使用磺脲类或胰岛素[8]。在联合胰岛素的降糖方案中,使用甘精胰岛素低血糖发生率较预混胰岛素明显降低[9]。我们发现在接受胰岛素治疗的2 型糖尿病低血糖患者中,普遍使用预混胰岛素,每天注射2 次。建议老年糖尿病患者首选非胰岛素促泌剂控制血糖,如果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可联合长效胰岛素。根据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建议,口服药物如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二肽基肽酶酶Ⅳ(DPP-4)抑制剂等是减少低血糖风险的首选药物。DPP-4 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 酶对胰高糖素样肽1(GLP-1)的降解,提高体内GLP-1 浓度,从而发挥胰岛素依赖性的降糖作用,具有不增加体重的优点[10]。此外,另一种新型口服降糖药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 抑制剂(SGLT2i)在降糖安全性方面亦有明显优势[11]。多项研究表明,SGLT2i 通过抑制SGLT2 或SGLT1,减少葡萄糖在肾脏的重吸收,降低肾糖阈,促进葡萄糖排泄,进而降低血糖水平,单独使用不会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12]。此外,SGLT2i 通过降低血压、减少血容量、促进尿糖尿钠排泄,降低肾小球高滤过、减重、改善胰岛素抵抗以及抑制心肌重构等机制,在心血管获益方面有着独到优势。

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风险增加,翁湘桦等[13]对1 187 例2 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床边血糖监测,显示65 岁以上患者低血糖风险显著高于非老年组,凌晨和反复低血糖情况最为突出。本研究发现,年龄、病程是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 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程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高龄、长病程会增加患者的低血糖严重程度。这可能与老年患者β 细胞功能下降、并发症多、肝肾功能减退、认知力差、依从性下降等有关[14]。杨琳等[9]对337 例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进行72 小时动态血糖监测,23.2%发生低血糖,低血糖高发时段为 22∶00~6:00。另一项研究发现,高达 72.5%老年患者低血糖发生在夜间,超过一半患者存在反复低血糖的现象[15]。凌晨低血糖发生率高可能与老年糖尿病患者存在肾功能损害有关[16],也可能与夜间进餐间隔长、升糖激素分泌减少有一定关系。监测睡前和空腹血糖水平可预测凌晨低血糖[17]。在强调血糖控制的同时,更需要关注老年人血糖调节能力、对药物反应程度与非老年人的差异,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病情制定不同的血糖控制目标和治疗方案,注意减少低血糖,尤其避免严重低血糖的发生。反复低血糖可诱发心脑血管事件,加重缺血性脑损伤,可能是因为影响了线粒体功能[18]。低血糖与认知功能障碍互相影响,反复低血糖可能改变大脑功能和结构,而认知功能障碍又会进一步引起反复低血糖[19]。2018 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指南建议每年对65 岁以上糖尿病人群进行认知功能和痴呆风险评估,并建议调整血糖控制目标,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从而避免低血糖。

综上所述,患有严重低血糖的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老年糖尿病患者HbA1c 水平较低,低血糖的程度与年龄及病程存在相关性,建议老年糖尿病患者降糖方案优选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时可联合长效胰岛素,综合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制定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猜你喜欢

降糖降糖药低血糖
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
您对低血糖的这些看法 原来都是错的
关于口服二甲双胍类降糖药联合长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及安全性探究
黄连及其有效成分降糖作用的研究进展及量效关系
低血糖的5个真相,你都知道了吗?
大叶榄仁叶化学成分及其降糖活性
健康用药:糖尿病患者应掌握好停药日
HPLC法同时测定降糖甲片中9种成分
糖尿病患者当心酒后低血糖
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患者加用降糖药或胰岛素的疗效及对抑郁情绪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