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材图片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20-09-02徐建强吴海红

关键词:历史图片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徐建强 吴海红

摘    要:作为教材辅助系统要素之一的历史图片,囿于篇幅,大都缺少详细说明。因此,教师要从外部特征、内部特征、教学意义三个方面对图片作解读,有效运用图片,发挥其教学价值。在此基础上,通过聚焦图片细节、增加辅助材料、利用图片史料的缺憾、综合图片资料信息等策略来帮助学生想象历史、理解历史、反思历史认识,学会运用学科方法,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历史图片;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历史图片是历史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图片与文字史料一样,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历史图片对学生而言具有比文字传达历史信息更直接、更易接受的功能,它也能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发展审美能力[1]。因此,历史图片作为教材的辅助系统要素之一,在教学中正日益得到重视。当然,正如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所说,图像如同文本和口述证词一样,也是历史证据的一种形式,它可以让我们更加生动地“想象”过去。但使用图像也有很大的危险性,要警惕潜在的陷阱[2]。那么如何在教学中避开“陷阱”,引导学生对图片进行观察、想象、阐释、运用与思考,以增进他们对历史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们的教学体会。

一、教材图片史料的解读策略

图片史料要作为证据被引证,涉及以下问题。首先,要保证图片史料的真实性,涉及如何判定史料真伪的问题;其次,要让图片有逻辑地说话,涉及从图片史料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问题;第三,要让图片与结论有足够关联,涉及证据是否充分、论证是否有效的问题。教材中的图片史料一般都是经过专家考证无误,对其功用也是细加斟酌。但受限于教材的篇幅,图片来源和细节内容大都未充分展示。加上图片史料从不同角度观察有时可得出不同的结论,图片往往有意料之外的用处。因此,教师若能在教学设计前像史学家一样对图片作一番考证,无疑对充分发挥图片史料的功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此,我们参考史料考证方法,结合课程标准,采取教研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对教材中的每张图片史料从外部特征、内部特征、教学意义三个方面作解读。以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上《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中的图3-16(见图1)的解读为例,说明如下。

1.外部特征解读。(1)史料来源于何处?(1959年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共469枚简,绝大部分是木简。简上的字为隶书,有削改、阅读的记号[3]81)(2)史料属哪一类型?(《仪礼》简共有9篇,是研究汉代经学和《仪礼》版本的第一手资料)(3)史料的使用者是谁?

2.内部特征解读。(1)史料本身说了什么?(出土时是完整且有页码的书册,每一篇首尾俱全,保存了原书的篇题、页码和顺序。《仪礼》详细记述了当时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等活动的礼仪,告诉人们在何种场合下应穿何种衣服,站或坐在哪个位置等[3]82)(2)图片史料中提供了哪些历史信息?(图片中记载的是“士相见之礼”。白话翻译:士相见的礼仪。礼物,冬天有野鸡,夏天用干野鸡肉,野鸡的头朝左边。拜见的士捧着它说:“我愿意拜见您,没有机缘通达。某君差遣我来拜见。”主人回答说:“某君吩咐我见您,您又屈尊来到。请您返还家中,我将很快去拜见您。”宾客回答说:“我不值得您屈尊去见,请您无论如何赐予拜见。” [4])(3)这些反映或记载的信息其真实程度如何?(《仪礼》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记载它的简出土在墓葬中,而且有使用痕迹,表明是主人生前使用之物,可见其影响人们生活之深)

3.教学意义解读。(1)推测教材引用这一史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用这一实物材料印证儒学的传播,它与图3-17结合,也用以说明儒学教育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较为深远)(2)要实现教材引用该史料的意图是否还需其他史料?(与图3-17配合已能较好实现意图)(3)这一材料还可以说明什么?(用其本身的内容可以向学生展示礼到底是什么,《仪礼》书中有什么,可为学生感知“克己复礼”等观点提供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儒学对社会的规范作用,也为教材思考题“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提供了更感性的材料。此外,学生通过这一图片史料能够尝试识读汉代通用的隶书)

教材图片史料类型多样,我们将教材图片史料分为文物照片、建筑实物图片、示意(想象)图、绘画作品、文学作品五类。基本可按上述框架进行解读,只是在解读内容上略作微调。如示意图解读包括图中内容的解释与说明、该图支持如此想象的考古学或文献依据、教材使用该示意图的目的、运用好上述示意图的教学设想;绘画作品的解读包括作者及其创作背景、画作版本、画作内容解读、教材使用的目的、运用画作的教学设想;建筑图片的解读包括图片中建筑的出处与概况介绍、外观特色、教材使用目的、运用图片的教学设想等。

二、教材图片史料的运用策略

依据图片特点和教学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图片史料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教学策略。

(一)發挥图片史料直观性强的优点,聚焦图片细节,帮助学生想象历史

历史与我们隔着遥远的时空距离,要让初中学生对历史人物能产生历史之“同情”,对历史事件能有历史的理解,回到历史现场,无疑十分重要。教材中的图片史料是我们神入历史、回到历史现场的钥匙。抓住图片细节,深入挖掘,通过问题,借助学生的生活常识,引发他们的想象,是我们将图片运用于教学的第一种策略。为了展示这一策略的可行性,笔者在执教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七下《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文化》一课时进行了实践。该课内容介绍宋元时期都市生活、宋词和元曲,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标准是“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活动建议是“欣赏《清明上河图》,说一说宋代城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教材为展现宋元的都市生活,提供了《清明上河图》中的瓦子图、河南禹州宋代墓葬的歌舞散乐壁画、宋代蹴鞠铜镜图、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图。如何借助教材图片史料来帮助学生想象呢?

首先,在对教材图片史料作深入解读的基础上,为图片增加了名称和出处,并增加了知识拓展(见图2)。

其次,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了如下的学习任务: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宋代的哪项娱乐活动?能否说明它们在当时是流行的?为什么?(请注意先从整体观察,人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做什么?再从局部观察,有多少人物?每个人物在做什么?最后综合这些信息来思考设问中的问题)

宋代墓葬中的歌舞散乐壁画,从乐队成员所使用的乐器,包括鼓、拍板、腰鼓、横笛、觱篥、箫、笙、排箫、琵琶和舞蹈动作,可看出北宋器乐的发展,其中不少乐器非中原所有,体现出不同文化的交流。宋代蹴鞠铜镜图片,画面中参与踢球的人,左为年轻女子,右为年轻男子,女子身后有一侍女装束者在观战,男子身后有一书童打扮者,右手持铃铛,似为裁判。地面有草,远处有假山、围栏、白云。

以上两组文物,均出土于宋代墓葬,宋人亦有事死如事生的习俗,由此来推测这些娱乐活动在当时社会是流行的,受人喜欢的。

这个例子中,我们提供了图片的来源和观察图片的方法,事实上包含了史料外部特征考证和内部特征分析的方法,考虑到学生对宋代习俗的不了解,增加了知识拓展,希望学生能有理有据地想象当时人们的生活。这个任务的目标指向主要是培养学生基于证据的想象和推理能力。

(二)基于核心图片史料,增加辅助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历史

有效的史料研习活动极费时间,因此課堂教学要将主要的研习活动放在核心史料上。所谓核心史料是指为教材或内容标准包含的观点或结论提供支撑性证据的史料。如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七下《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文化》一课中,2016年版教材提供了名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瓦子”的街景图片。图片中主体建筑为“孙羊正店”,附近有“王家锦帛疋铺”“香茶”,还有多种运输工具、当铺等事物,图片中虽无法看到瓦子,但包含了许多生活信息。它与课标中内容标准要求和活动建议十分匹配,故而将此图片作为核心史料。但是,此画作是艺术创作,作为主要史料来说明北宋的都市生活显得说服力不足,还需增加辅助材料来加以佐证。我们增加了有关画作的说明,提供了以下文字材料。

材料一:东京城里,平日上街办事,路途稍远,容易劳苦的,都需要找个代步的工具,于是街巷桥头,到处都有鞍马租借,价钱也比较便宜,不过百把钱。

材料二:在京“正点”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其余皆谓“脚店”。

材料三:街南桑家瓦子,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最大棚可容数千人……瓦中多有货药、卖卦、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说话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以上引自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该书创作于1127年,追述东京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

提供这些材料其实是对史料理解的启发,属于史料的外部考证,意在使两个不同性质的材料能起到相互印证的作用,增加图片的证据说服力。例如,图中交通工具有马、马车、轿子、牛车、驴车、驼队等,这些工具是否可能会是出租的呢?仅凭图片是无法说明的,但通过材料一的佐证,这一结论的可靠性增加了。同样道理,图中有“正店”,这与材料二中的叙述一致。

在此基础上设置学习任务:有学者称北宋时东京的城市生活有“开放、便利、丰富、自由……”的味道。请你找出《清明上河图》片段中的某个事物(场景)说说东京的味道。(建议:第一步,先找出图中有哪些生活的场景,如有哪些店、有哪些交通工具、有哪些人,在做什么等。第二步,借助生活经验来判断这些场景是否体现相关味道。第三步,以“从        可以看出具有         味道”的句式来表达)

相对于第一种策略中的任务,我们提供的材料更丰富,任务要求指向的是理解,需要学生在合乎证据的想象基础上,来建构北宋东京的生活画面。任务的要求也更为开放,所蕴含的能力培养也更为多元,包含着对有效获取信息、合理地理解历史、有理有据地论述观点等基本学科能力的培养。

此外,这一策略还有一个变式,即补充与画面史料提供的信息相反的辅助材料,以材料间的矛盾来制造认知矛盾,从而再指向合理地理解历史。限于篇幅不再枚举。

(三)利用图片史料的缺憾,精导妙引,帮助学生反思对史料和历史的认识

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七下《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文化》一课中所提供的大相国寺的图片并非是宋代的建筑,相国寺山门匾额为赵朴初老人所题。今天相国寺的建筑,多为清代顺治、乾隆年间所修建。其规模仅30多亩,与它全盛时期公元1001年竣工时占地545亩相比悬殊。故此图片无法说明宋代大相国寺的状况,配在此处容易让学生以为今天的大相国寺就是宋代的大相国寺。

在教学中笔者利用了这一缺憾。如图3,笔者先指出相关史事中的文字引自《东京梦华录》,让学生细读“相关史事”,说说宋代大相国寺与一般寺庙比有什么不一样(不仅是宗教场所,还是个大市场)。今天开封的大相国寺是怎样的呢?(用百度地图的实景搜索功能向学生展示今天大相国寺的布局、范围、主要景观)对照“相关史事”中所举的事物,判断今天开封的大相国寺是否为宋代的大相国寺,并说明理由。(生答:不是,因为今天的院落少、房间少,没有两廊,与“相关史事”描述不符)你凭此是否就可以认定它就不是呢?还需要提供哪些证据呢?(因为当时课堂时间所限未再进行深入讨论,而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外思考)

这段内容教学中,利用图片的缺憾,聚焦“今天的大相国寺是不是宋代的大相国寺?”这个问题,展示了考证追问的过程:运用信息技术模拟实地考察,与文献对照,提出初步结论,再去课外寻找佐证。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反思对史料和历史的认识:教材结论也可能出错,图片可以是证据,但作为证据时需要对它进行分析;每个人都可以去寻找证据来构建历史。史料教学能够让学生像历史学家那样去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我们通过教学中的示范,潜移默化地将这样的方法与认识蕴含其中,对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是有益处的。

(四)依托图片资料信息,总结梳理,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

有的图片史料,在学生缺少一定历史知识的情况下是难以研习的。对于这类图片,我们尝试在课堂小结或演练时作为情境材料来使用,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八上《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二课第一目《隋的兴亡》一课中,主要介绍了隋文帝和隋炀帝的统治措施。教材提供了图4-17隋朝疆域图(见图4),根据图例可以看到隋朝有两个都城长安(大兴)和东都(洛阳)。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杨坚,北周覆亡。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令宇文恺营建东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并于次年(606年)迁都洛阳。

我们在课堂尾声时要求学生读图后回答以下问题:

(1)你觉得该疆域图是哪位皇帝在位时期的疆域图?请说明理由。

(2)将此图与南北朝时形势图和唐朝疆域图比较,你对隋朝有怎样的评价?

任务中的两个问题对本课知识具有总结作用,强调对学生图片解读能力的评价,也强调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综上所述,要将历史图片作为史料证据来使用,需先读懂读透图片,然后才能灵活利用这些图片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多种历史学习能力,并丰富其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黄牧航.中学历史教材图片设计的理论与实践[J].历史教学,2001(9):25.

[2]彼得·伯克.图像证史[M].杨豫,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12.

[3]阳飏.竹简的惊世表情[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4.

[4]齐豫生,夏于全.白话四库全书——经部(第二卷)[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102.

猜你喜欢

历史图片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
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