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顶端部位字的形义关联

2020-09-02戴丽姗

现代交际 2020年13期
关键词:关联

戴丽姗

摘要:目前通行的汉语顶端部位字集中在人体、动物、植物、山岳这四类中,所用字的造字方法集中在象形、形声、形声兼会意、指事这四书上。在用字的形义关系上,顶端部位字的字形与字义总是相关的。从类别上看造字法的分布,形声字,尤其是形声兼会意字占很大优势。另外,象形字的独特分布体现了人们从生命体入手认识世界的认知观。

关键词:顶端部位字 形义 关联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3-0093-03

目前关于顶端部位字的聚合研究集中在人体“头”部字,且大多关注词义发展,很少涉及本义探索。如赵学德的《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伍凯晖《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以“头”“面”和五官词为例》等对“头”部詞进行了认知角度的词义转移考察[1][2],但未仔细考察过这些部位词所用字的本义。当然,国内也有部分学者选择从传统的文字、音韵、训诂角度研究部位词,如黄树先的《汉语核心词研究》《汉语身体词探索》[3][4]156,但研究对象有限。基于此,本文拟从文字学角度,分人体、动物、植物、山岳四类,对顶端部位字的形义进行考释,辨别其六书归属,并探究不同类别顶端部位字与造字六书的关联。

一、顶端单音节部位字形义考释

本文提及的“顶端”是针对字本义中的“位置”义素而言的,若一个字的本义表示的是人认知中有顶/底端位置区别的整体中的顶端部位,那它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对象。本文以《汉语大字典》为检索材料,以《现代汉语词典》为判断通行性的依据,选取在现代汉语中仍然通行的顶端部位字,依据字形,结合已有研究,考察字形与本义。

(一)人体类

1.首

“首”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字形为“ ”,小篆字形为“  ”,“像人首之形,其上部存髪形或省髪形均同”,甲骨文例:“甲辰卜出贞王疒首亡?”(合集二四九六五)[5]993。《说文解字》:“   ,  同,古文  也。”又“   ,头也”[6]182。可见“首”是象形字,本义是“头”,如《诗·邶风·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头(頭)

最早记录“头”字的文献是金文文献,字形为“  ”。《说文解字》:“头,首也,从页豆声。”[6]176该字是形声字,“页”是形符,“豆”是声符。段注以“  ”训“头”,其本义为“人的最上部分或动物的最前部分”[7]421。据黄树先考,“头”与“豆”音近义通,是同源关系。[4]156任明连等人根据《甲骨文编》、周生豆铭文得出“豆”本义是一种食器“豆尊”,并结合《蔡矦鼎》中“头鼎”一说,认为“头”“豆”有着意义上的联系:“头”对于人的身体的重要性相当于古代食物对人的重要性[8]。可见“头”与“豆”的意义是相通的,“豆”既是声符,也承担一部分的意义。准确来说“頭”从页从豆,豆亦声,是形声兼会意字①。

3.页

“页”的甲骨文字形为“  ”,象形字,“象人之头及身、头上有发之形,以人身映衬头部特点,表示人之头颅”,如“已巳卜雀不其  页”(已四七一八)[5]991。小篆字形为“  ”,《说文解字》:“页,头也,从页从几,古文?首如此。”[6]179“页”与“头”“首”一样,是表示“脑袋”这一身体部位的字。

4.顶/颠

《说文解字》:“顶,颠也,从页,丁声。  ,或从  作。

,籀文从鼎。”[6]179“顶”是形声字,“页”是形旁,表义,它的本义是人体部位“头”,可见“顶”的本义应与“头”有关。《说文解字》:“颠,顶也,从页,真声。”[6]179“颠”也是形声字,本义也与形旁“页”有关。王力《同源字典》考证“顶”“颠”同源,它们意义相通,语音上是耕真通转。[9]325

从意义上看,人体类的顶端部位字有两类。一类是将“头”部视为人体最上部的观察点,“首”“头”“页”是这一类,“首”“页”是象形字,字形与字本义一致,“头”是形声兼会意字,整体字形与本义是相通的。另一类是以头的最上部为人体顶端的观察点,由此产生了“顶、颠”,它们都是形声字,且以表示“脑袋”的“页”为形旁,字形与本义相关。

(二)动物类

1.角

“角”的甲骨文字形为“  ”,象形字,“象兽角形”[5]481。小篆字形为“  ”,《说文解字》:“角,兽角也,象形,角与刀鱼相似,凡角之属皆从角。”[6]88《玉篇·角部》:“角,兽头上骨出外也。”[10]480《汉语大字典》释其本义为“有蹄类动物头顶或鼻前所生的骨状突起物,末端较尖,有防御、攻击等功能”[11]。“角”本义强调的是“形貌”,未强调位置,当动物的“角”处于头顶时,它也算是顶端部位字。

2.觜

“觜”的小篆字形为“  ”。《说文解字》:“鸱旧头上的角觜也。一曰觜觿也,从角此声。”[6]88段注:“角觜,‘萑下云‘毛角是也。毛角,头上毛有似角者。”[7]186“觜”的本义应是“鸱旧头上的角”。《史记·天官书》中所言:“参为白虎……小三行隅置,曰觜觿,为虎首。”宋代马永卿《懒真子》卷三:“西方白虎而参、觜为虎首,故有觜之义。”用“觜觿”表星座名,说明“觜”包含“首端”的位置义,它是顶端部位字。从“觜”的字形上看,“觜”为形声字,“角”为形旁,“此”为声旁。

动物类的顶端部位字中,“角”是象形字,形义是一致的。“觜”是形声字,形义是相关的。“觜”以“角”为形旁,涵盖“角”的位置义和形貌义,可见“角”在动物类部位字中的重要性。

(三)植物类

1.杪

“杪”的小篆字形为“  ”,《说文解字》:“杪,木标末也,从木少声。”[6]114段注云:“方言曰:‘杪,小也。木细枝谓之杪。郭注言:‘杪,捎也。”[7]280“杪”的本义应为“树梢”,且具备“细小”的特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夭蟜枝格,偃蹇杪颠”中“枝”和“格”都表示枝条,是同意连用,与“杪颠”对举,可见“杪颠”也是同意连用,“颠”表示顶端,“杪”也应表示顶端。

根据《说文》解释,“杪”是形声字,“木”是形旁,“少”是声旁。《说文解字》:“少,不多也,从小, 声”,又“小,物之微也,从八丨,见而分之,凡小之属皆从小”[6]22。从最原始的部件“小”看“杪”的声旁“少”,可以发现“少”不仅担当声旁的职责,也参与“细小”这一意义的建设,因此“杪”应该从木从少,少亦声,是形声兼会意字。

2.標(标)

“标”的小篆字形为“ ”,《说文》:“标,木杪末也。从木票声。”[6]114段注云:“杪末,谓末之细者也。古谓木未曰本标。”[7]250《玉篇·木部》:“标,木末也,颠也。”[10]284“标”的形旁为“木”,意味着与植物有关。声旁“票”的小篆字形为“  ”,《说文》:“爂,火飞也。”[6]208段注云:“引申为凡轻锐之称。”[7]484树枝末端细小、尖锐,与这一意义相契合,因此声旁“票”也参与了“标”意义的建设。“标”从木从票,票亦声,是形声兼会意字,字形与字义相通。

3.梢

《说文》:“梢,木也。从木肖声。”徐锴系传:“梢,树枝末也。”[7]244王凤阳认为“梢”是“杪”的方言音变字,它们意义是相同的[12]81。《释名·释兵》:“弓,穹也,张之穹隆然也。其末曰箫,言箫梢也。”[13]用“箫梢”释“箫末”,“梢”与“末”应是同义的,“梢”的本义应为“树枝末”。“梢”的声旁“肖”有微小义,《庄子·列御寇》“达生之情者傀,达于知者肖”中的“肖”就是“微小”义。“肖”作为“梢”的构字部件,既表示声音,又表示意义,因此,“梢”应为形声兼会意字,从木从肖,肖亦声,字形与字义相通。

4.稍

《说文》解释“稍”为“出物有渐也”[6]142,笔者认为这值得商榷。从“稍”的字形来看,它是由“禾”和“肖”两部分组成的,“禾”是形旁,表示该字本义与禾苗有关,“肖”是声旁,但据王凤阳考,“梢”亦作“稍”,表“木枝末”[12]81,说明它们的意义是相通的。因此“肖”在“稍”中也表“微小”义。综合来看,“稍”本义应是“禾末”。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稍,按此当训禾末,与秒为谷芒者别。”[14]《周礼·天官·大府》:“四郊之赋,以待稍秣。”俞樾平译:“秣字从禾从末,义即存乎声,谓禾末也。稍秣连文,义盖相近,稍亦禾末也。”[15]“稍”和“梢”一样,应是形声兼会意字,从禾从肖,肖亦声。

5.末

《说文》:“末,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徐灏注笺:“木杪曰末。故于木上坐画,指事。”[16]“末”是指事字,本义为“树梢”。《左传·桓公二年》:“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楚辞·九歌·湘君》:“才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这两句中的“末”就是指树梢。

6.颖

《说文》:“颖,禾末也,从禾顷声,诗曰:禾颖穟穟。”[6]141《玉篇·禾部》:“颖,禾末也。”[10]351“颖”的形旁为“禾”,本义为禾穗的末端。“顷”是声旁,同时也表示一定的意义。《说文》:“顷,头不正也,从匕从页。”[6]166禾穗一般会因为果实的重力而侧倾,就像人歪着脑袋,用这一部件参与“颖”的构字或许正是此意,段注引毛注大雅“颖,垂颖也”可以体现这一点。由此,颖是形声兼会意字,从禾从顷,顷亦声。

植物类的七个顶端部位字按植物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树木相关的,如“杪”“标”“梢”“末”,它们都包含构字部件“木”,一类是与禾本科植物相关的,如“稍”“穗”“颖”,它们都包含构字部件“禾”。在植物义域中,形声兼会意的造字方式较为普遍,形旁表示意义归属,声旁既表声又表特征。

(四)山岳类

1.峯

“峯”的小篆字形为“  ”,《说文》:“峯,山耑也。从山夆声。”[6]188按:“耑”,象形字,甲骨文作“  ”,小篆字体为“  ”,像草木处茁渐生歧叶之状,《说文》:“耑,无初生之题也。”[6]146“耑”的本义为开端。“山耑”就是山的开端,即山顶。《玉篇·山部》:“峰,高尖山。”[10]499该字中“夆”的表义功能无从察觉,目前认为“峯”是形声字。

2.巅

《玉篇·山部》:“巅,山顶也。”[12]498王力认为“顶、巅、颠、槙、天、定、题”同源,它们都表示某一事物的顶端部位[9]325。《楚辞·九章》:“上高岩之峭岸兮,处雌霓之标巅。”“标”本义为“树梢”,这里引申为“顶端”,与“巅”同意连用。《诗经·唐风·采苓》:“采苓采苓,首阳之巅。”这里的“巅”也是指“山顶”。“巅”与“颠”音同义通,可以将“巅”看成形声兼会意字,从山从颠,颠亦声。

从《汉语大字典》检索到的山岳类的顶端部位字仅此二字仍通行,其余如“厜”“嵿”“?”在现代汉语中几乎不再出现了。“峯”与“巅”皆是合成字,那些不通行的字也都是合成字。

目前仍然通行的顶端部位字集中在人体、植物、动物、山岳这四类,其中植物类包含的顶端部位字最多,其次是人体类。从形义关系来看,这些部位字的本义都与字形相关。有些形义关系是一致的,如象形字“首”“页”“角”;有些形义关系是相通的,这里的“相通”指的是字义与构字部件本义或引申义相关,如会意兼形声字“头”“杪”“标”等,其中山岳部位字的构造都建立的其他三个有生类别的部位字上,如“巅”依据人体的“颠”而造,现在已不通行的“?”依据植物的“标”而造。从造字法来看,形声兼会意是最常见的一种,但各类别的具体情况是存在差异的,下文将对以上部位詞进行对比分析,探明顶端部位字的六书归属,以及各类用字与六书的关联。

二、顶端部位字的六书归属

(一)各字六书归属

根据上文对各类顶端部位字形义考释的结果,将各字六书归属进行总结。

在这15个通行的顶端部位字中,象形字有3个,形声字有4个,形声兼会意有7个,占比最多,指事字仅有1个,没有单纯会意字、假借字、转注字。

(二)义类与六书关联

从义类看六书分布,上表显示,象形字出现在人体、植物、动物类;形声字出现在人体、植物、动物、山岳类;形声兼会意字出现在人体、植物、山岳类;指事字出现在植物类。这四书运用最广泛的是植物类,其次是人体类,最后是动物和山岳类。动物类因依傍人体类而无须造新字,因此四书运用不广,山岳类需借助其他义域的字来构字,因而造字方式有限。

从六书入手看义类分布,人体、动物顶端部位字以形声字和象形字为主,植物类以形声兼会意为主,山岳类以形声为主。对于顶端部位字而言,形声是最适用的造字方法,单纯形声字出现在以上四类中,形声兼会意字出现在三类中,若将形声兼会意字也算是形声字,那么无论是总数上,还是出现类别范围上形声字都是最占优势的。

根据象形字的分布可以发现人的认知特点。象形字与其他几书的区别在于,它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非合成的,而其他几书都是合成的(指事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合成的)。张闻玉指出独体象形是初文,是构成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的基础[17]。象形字意味着它更具体,对于造字的人们而言更具直观性,是人们观察事物的起点。《易经·系辞下传》云:“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从造字来看,山岳类的顶端部位字是唯一没有象形字的,这表明,相比于无生命体“山岳”,除了“人”“植物”“动物”这些生命体也是人观察世界的重要突破口,“远取诸物”首先从生命体入手。

三、结语

目前通行的汉语顶端部位字集中在人体、动物、植物、山岳四类中,所用字的造字法集中在象形、形声、形声兼会意、指事这四种方式上,单纯的会意方式以及假借、转注几乎不存在。从用字的形义关系上,我们可以发现对于顶端部位字而言,字形与词义总是相关的。或者如象形字一般“画成其物”,形义一致;或者如形声兼会意字一般,每个构字部件都参与整体的意义建设;或者如指事字“视而可识,察而见意”;又或者如形声字一般形旁体现意义类属。

从义类分布来看造字法,形声字,尤其是形声兼会意字占很大优势,每个类别顶端部位字都会涉及这种字。象形字虽然在数量上不占优势,但在义类分布上正好将生命体与非生命体区别开来,体现了人认知上的首要选择,即从生命体开始认识世界。

注释:

①裘锡圭认为,有一部分形声字的产生是为了明确引申义而加注意符,而这样产生的字一般都是形声兼会意字。因此本文将带有表义声符的形声字认定为形声兼会意字。

参考文献:

[1]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0:39-84.

[2]伍凯晖.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以“头”“面”和五官词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7):114-116.

[3]黄树先.汉语核心词探索[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7.

[4]黄树先.汉语身体词探索[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5]徐中舒.甲骨文字典[Z].成都:四川辭书出版社,2014.

[6]许慎.说文解字[M].徐铉,校定.北京:中华书局,2015.

[7]许慎.说文解字注[M].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8]任连明,李登桥,念颖.《说文解字》人体部位字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27-28.

[9]王力.同源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0]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2版.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10:4175.

[12]王凤阳.古辞辩[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13]刘熙.释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109.

[14]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321.

[15]俞樾.群经平议[M]//续修四库全书:卷178经部群经总义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96.

[16]徐灏.说文解字注笺[M]//续修四库全书:卷225经部小学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586.

[17]张闻玉.张闻玉文集:小学卷[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6:206.

责任编辑:景辰

猜你喜欢

关联
关联思维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的运用
分层引导 关联照应 开放选择——近三年全国卷高考作文的“写作提示”分析
奇趣搭配
拼一拼
基于灰色关联的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基于灰色关联的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智趣
Case Study on Importance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ng Discourses Written in Non—mother—tongue
基于关联理论的歧义消除研究
拼图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