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漱溟“面向生活”的儒学观研究

2020-09-01唐丽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3期
关键词:儒学

摘  要:“返回到事实”、“面向生活本身”是梁漱溟提出来的理解儒学的独特视域。在此视域下,不仅揭示了儒学作为切合生活之理、人伦之情而构建的面向生活生命的学问,还为我们指明在生活上去理会践行的学儒与行儒的态度和方法。

关键词:儒学;返回到事实;面向生活本身

作者简介:唐丽(1993-),重庆巫溪人,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2018级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3--02

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儒学?什么是“面向生活的儒学”?从通俗意义上来讲,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包括日常生活行为、学习、工作、社交等等,其外延非常广泛。儒学,顾名思义当然是一种学说也称儒家思想,由孔子创立,既讲祭祀礼制,也讲纲常伦理,学者们普遍认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黄玉顺先生认为,“生活儒学是对儒学的一种当代阐释,主要是通过追溯当代前沿的哲学思想观念,然后回溯到儒学的孔孟之道——原典儒学,由此重建儒学的一种新的当代形态,以切入我们当下的现实生活”[1]。台湾龚鹏程先生将面向生活的儒学解释为,儒学的生活化、普及化,就是把儒学贯穿到百姓的衣食住行中去。“面向生活的儒学”是被称为“最后的儒家”的梁漱溟先生提出来的,梁漱溟先生所说的面向生活的儒学是面向生活世界的切合生活之理、人伦之情的,关于生活生命的学问。

一、“返回到事实”

这里所说的“返回到事实”,是梁漱溟先生針对他对儒学的理解和他的儒学观提出来的。什么是事实?一般人会认为事实是真实存在的、可听可感可以切身体会感受的。梁漱溟先生曾说“我所理解的事实者,即是生活”[2]。梁漱溟先生曾与人说,我们所了解的孔子的一切主要是他的生活,他的学问来自他的生活甚至就是他的生活,孔子一生用力之所在,也不外乎他的生活。这也符合一般人的认知,因为生活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需要人自己去切身体会感受的。对人而言,我们所理解的生活只能是亲在性的,基于此,我将这句话理解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面向生活本身去理解和诠释儒学”。下面就以孔子及孔子有关的《论语》为本举例说明。

孔子是儒学第一人,想要学习儒学,理所应当先了解孔子,了解孔子的生活和学问。其实说到孔子,所有人都不陌生甚至都能随口背诵几段他的经典名句。《论语》是孔子有关的儒家经典著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读过的人都知道,它的词句并不难理解,它不如《老子》《庄子》等古籍那般生涩难懂,只要有些许文字功底的人便能读懂其间词句意思,人们对它的熟悉程度也远远超过老、庄。这其中缘由恐是因为它说的讲的都是诚恳的生活中的学问,它讲的是生活中的事最后也会运用到生活中的为人处世之中,其中文字只是记录表达孔子生活和思想学问的符号而已。因此想要更准确更确切地理解生活中的学问,便只能将文字符号还原到现实生活,方能理解其中所言之一二。

古人的生活当代人的生活相比,除了生活条件、环境不一样,其它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如果能返回到事实中去,即使不能完全无差别的准确理解当时的意思,但是至少能更加切近事实。儒家强调礼仪、道德、伦理,如若能将其还原当时情境以及心理情感并以心体之,或许能更加通透。子曰:“礼,与其奢也,宁简;丧,与其易也,宁戚。”又说“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出自论语,意思是“礼不必铺张浪费用以炫耀,节俭就好了,丧礼不用办得十全十美,只要能让人发起哀伤就好了”;“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这句话可以看出儒家讲礼义孝悌并不只是一套强加于人、形式僵化的道德规范,更是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人的心理情感的再现。梁漱溟曾说“孔子学说原是他从对人类心理的一种认识而来,孔子认识了人,才讲出了许多关于人的道理,他说了许多话都是关于人身的或人类行为的;那些话,如果里面有一些道理,一定包含对于人类心理的认识,对于人类心理的认识,是他一切活动与一切道理的最后根据。”[3]礼义孝悌、道德规范皆在人的情理之中,其合乎人之伦理常情。

二、面向“生活本身”:在实践中领会精髓

面向生活的儒学具有超强的实践意义。要面向“生活本身”,在实践中领会儒学的精髓。的儒家一直以超越追求与现实关怀的统一为基本精神,始终以日用常行表达其高远追求,所以其超越的一面始终蕴涵于日用常行之中。读《论语》,就好像自己与自己的亲人、长辈生活在一起一样,悠游而自然,在生活中自有所受益与体会,其中话语像是长辈亲人对自己的叮咛与提携。

觉得“经典是一个生活世界”,是悠游,是生活,是人生感悟。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不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很有名且是孔子讲自己的,说的是他自己的人生体验,并非是说人到了某个年龄段应该怎么样。孔子这一生活了73岁,15岁成童立志要做学问,不遗余力。“不知礼,无以为立”,立不立的关键在于知礼,只有知书达理懂人事才能叫成人。“不惑”,孔子在35岁到50岁期间一直在家读书,教书育人,全力治学,越学越明白自然就不惑了。“知天命”,就是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该干什么又能干什么。“耳顺”,他从55岁周游列国一路颠簸,可谓受尽苦楚,曾有人说他“累累者丧家之狗”,他也点头称是,因此我想耳顺的意思可能就是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有了一定的阅历,便一切置身事外顺其自然的意思吧。“人生七十古来稀”,已是人之晚年半截埋于黄土,不仅只有耳顺了,更是物我两忘从心所欲吧……孔子在说他自己的生活,说他自己的生命,说他自己的所思所想,说他自己这个人。仿佛可以说,他由少到老,从十五到七十,所致力用心的就是关乎他自己个人的一生。我们隐约所见出他是了解他自己而且对自己有办法,他毕生致力就在于让他自己的生活清楚顺适、通达自在。其实按照现在人的平均寿龄和生长概况来看,将孔子每个年龄段与我们的人生生长轨迹相比,很多情况都是不符常理的。但这都不影响还是有很多人都会用这句话来说自己,并且以为是自己生活生命的指导原则,这其中缘由恐怕只能置身其中方能琢磨明白。我们要想认识人类,认识人是怎么回事,一定要从认识自己入手。

“面向生活本身”,笔者在实践中领会精髓,热衷于品读《论语》中的交谈,孔子与诸多弟子有来有往,“来者”有所觉,“往者”有所会。“觉”与“会”就在生活与情境之中,就在问答与交谈之中。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杨伯峻先生解释“现在所谓孝者,就是说能够养活爹娘便行了,至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怎么去分别呢?”[4]现在理解,很多人都会毫不客气的以为说的都是废话,费了半天口舌不就是说要孝养父母吗,何必啰嗦说那么多其他的呢?可若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孔子之意,可能就不会觉得是废话了。古人有孝养和孝敬之别,孝不光只是养更可贵的是敬,只养不敬不算孝,养敬并重方能称为孝。

我读《论语》,《论语》读我,在文字中读、在生活中读,开启身与心的感动,开启生命的反思。

三、面向“生活本身”:在生活中践行精髓

“经典是一个生活世界”,天地间所成的“生活世界”是可以被当作一部鲜活而诠释、践行和发挥的“经典”来看的。在返回到事实和面向生活本身的视野下,梁漱溟先生将儒学定义为切合生活之理、人伦之情而构建的生命生活的学问。对于这样一种生命生活的学问,不仅要学还需行,学儒与行儒并重才是真正地面向生活的本身。这也是梁漱溟先生不仅将治学而且将乡村建设试验作为他的志业和正途的根本缘由。

学习儒学不应该被局限于某一方面、某一件事甚至某一对象,在社会中不仅学者需要学,普通民众更当如是。儒学从来就不是只有少数哲学家、思想家、历史学家才能弄懂的学问,而是人人可学、人人可懂、人人可行之学;它也不是书斋里的供人欣赏的展品,而应该是民众的生活向导,是人们的生活规范体系。儒学不应当只限与高等学府、科研机构之中,不应该只是学术的高深莫测;还应该走出来面向生活本身,简单通俗、生动传神面向普通民众,让普通民众从生活中去学习忠、孝、礼、义、人生信条,最终才能使社会大众“与知能行”。

經典之所以能被称之为经典,是因为千年的文化积淀。将其从头到尾读了一遍,这只能成为朗诵了一遍;一字一句地仔仔细细地斟酌一遍,可以称为学了一遍;将书本的经典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实际的具体的操作方能称为习。现在社会兴起的各种儒学推广形式,最终应该达到回归生活,润养人的精神,最终改变人的效果。学者也好、普通大众也好,都应该注意学儒不能为学问而学问,不能只是以增长知识提升技能为功,更应当以涵养德性、修身立德为要。学习经典并在生活中去实践经典才是最重要的,用在经典中学习到的精髓指导生活实践,不能只会背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今之孝者……何以别乎?”,更重要的是学行并重,明白其中道理,并尝试理会实践中贯穿礼义孝悌、纲常伦理的道理,用这些来自生活中的道理指导我们更好地生活。

梁漱溟先生所述“面向生活本身”,高度凝聚品味经典、学习儒学和践行精髓三个维度,语重心长的向后人揭示了学而有悟,学而有用,方能谓之学“有所成”,更需以心体之,以身践之的哲学内涵和生活哲理。

四、结语

本文以面向生活的儒学为探究重心,梳理了梁漱溟先生关于返回到事实、面向生活本身于生活中领悟精髓、面向生活本身于生活中践行精髓的面向生活的儒学内涵,揭示了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转时态、语态和情态,不仅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还为现代人学习儒学、践行儒学、发展儒学开创了新的路径。

注释:

[1]黄玉顺:《生活儒学讲录》,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2]李渊庭、阎秉华整理:《梁漱溟先生讲孔孟》,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1页。

[3]梁漱溟:《重新认识孔子的学说》,《乡村建设》下旬刊第4卷第5期(1934年9月16日)。

[4]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19页。

参考文献:

[1]李渊庭,阎秉华整理.梁漱溟先生讲孔孟[M].北京: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2]黄玉顺.生活儒学讲录[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版.

[4]梁漱溟.重新认识孔子的学说[J].乡村建设,下旬刊第4卷第5期(1934年9月16日).

猜你喜欢

儒学
试论扬雄《法言》对儒学的发展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儒学交流在路上
经学还是子学?——对政治儒学复兴之路的一些思考
有效备考之经典考点的深挖——以儒学为例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从儒学领悟经营之道
2010年出土儒学文献研究综述
制度儒学中的孝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