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护理专业驻点班学生管理同质化探索实践

2020-08-25张婷

教师·中 2020年6期
关键词:医教协同学生管理

张婷

摘 要:在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教学基地的驻点班教学成为当前医学教育教学的趋势。N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基于新形势,优化护理人才培养方案,从大三年级开始,安排学生进入临床教学医院进行驻点学习。面对全新的培养路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什么样的改变?如何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文章通过探究本科护理专业驻点班同质化管理模式,尝试剖析学生管理过程中的难点,并理顺驻点班学生管理同质化思路,以进一步推动护理学院临床教学基地同质化管理,提高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医教协同;护理人才;驻点班;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R4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3-13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7-0005-02

一、驻点班教学背景分析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医教协同”是健康中国战略的内在要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从专业知识学习到临床实践的转变,需要架设一个缓冲平台,帮助学生完成思想的过渡,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与职业能力的养成。在这种情况下,临床教学基地的驻点班教学成为理想的选择。

2019年,学校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借鉴本校临床医学专业经验,打破“3+1”护理本科生培养模式,积极探索“2+1+1”护理人才培养新路径(“3+1”即3年校内学习、1年临床实习;“2+1+1”即2年校内学习、1年临床教学基地见习、1年临床实习)。从护理专业三年级学生开始,贯彻“早接触临床”的教学理念,安排学生按照班级进入临床教学医院进行驻点学习,促进课堂理论知识和临床护理实践相融合。

二、学生管理同质化

(一)学生管理工作规范培训

驻点班教学是一项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管理同质化进程中,学生管理也要纳入考量之中。驻点班班主任均为院方工作人员,承担医院的教学科研或实习生管理工作,但管理护理专业驻点班学生尚属首次。此外,驻点班学生以见习生的身份在医院学习与生活,不能对其采用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将其纳入实习生管理范畴。而要考虑其作为见习生的特殊性,对其进行合理的思想引导,做好课堂考勤、学生请假、宿舍管理、谈心谈话等工作,并处理各类突發事件。

(二)线上线下联动管理

驻点后,学生以自然班形式进入临床教学基地参加驻点班教学,面临学习、生活环境的双重变迁,或将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焦虑。新学期伊始,辅导员跟车送点,深入驻点班学生管理一线,及时了解学生生活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并现场解决。

在教学科研方面,辅导员关注学生的教学反馈,安排班级教学信息员跟进各班教学情况。同时,借助驻点医院教学科研资源为学生1∶1配备科研导师,满足学生个性化的科研需求;对大创等科研项目,则采取校内导师与驻点导师联合培养机制,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而且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思政教育方面,辅导员利用网络随时了解驻点班学生的思想动态,“键对键”搭建师生交流新平台。对适应期内出现心理恐慌的学生,联合驻点班班主任线上线下虚实共振,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将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同时,坚持不懈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引导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在学生管理方面,辅导员与驻点班班主任、学生家长、驻点班学生干部保持24小时联系,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与此同时,联合兼职班主任每月巡点,通过随堂听课、召开班会、探访宿舍,了解学生近期学习、生活情况与思想动态。借助新媒体技术,打破地域限制,搭建“空中课堂”,在线直播“就业与创业指导”等课程,让学生紧跟校内学习进度;允许学生以视频等形式线上提交参赛作品,提升学生对校园活动的参与感。在驻点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育人新途径,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医院与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各类志愿活动、进行班团建设,将学校文化融入医院文化,在活动中受教育、起作用、作贡献、长才干。

(三)开展深入调研

为促进学生管理同质化,学院深入驻点班师生群体,采取个别访谈、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灵活多样的调研方式,广泛听取学生、管理和医疗一线教职医护员工等的建议。

1.个别访谈

学院与驻点班的主要学生代表(班长、团支书、重点学生)、带教老师代表、护理部管理人员代表、兄弟院校代表进行一对一访谈。访谈目的是把同质化管理进程中的薄弱环节摸清楚,掌握第一手材料,补齐发展短板。

2.实地走访

辅导员联合兼职班主任,定期去临床教学基地巡点,通过随堂听课、召开班会、探访宿舍等方式,了解学生近期思想动态、听取学生对驻点教学与管理的意见与建议;利用巡点契机,与临床教学基地管理人员开展深入的沟通,分享学生管理技巧与心得,共同探讨、完善驻点班学生管理工作。

3.问卷调查

学院向驻点班师生发放问卷,了解驻点班师生对同质化教育教学的建议与意见。调查显示,超九成的学生已经度过适应期,对目前的学习生活环境表示适应;近七成的学生对驻点班学习风气、学生管理工作印象较好;三成左右的学生对驻点班级班团建设、食堂口味评价不高;超三成的教学与管理人员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识有限。

三、同质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相比学院的情境模拟教学,临床教学基地以真实病房为教学场所,驻点班学生的临床技能、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均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在执业护士资格考试、护士规范化培训等职业准入竞争中更有优势。但驻点班教学处于起步阶段,尚不能回应新时代医学生培养的所有诉求,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驻点班班主任均为院方工作人员,承担医院的教学科研或实习生管理工作,处理常规工作已然耗费大量精力,应对学生管理工作不免有心无力;加之班主任基本从未接触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欠缺相关的知识储备与工作经验,教育引导能力有限。第一学期末,学院对驻点班班主任工作进行中期考核。在回收的149份调查问卷中,八成学生反馈班主任组织或协助组织活动较少,超三成学生没有与班主任谈心、谈话的经历。虽然身处驻点教学一线,但地域优势并未让班主任主动融入学生中间,超九成学生期待班主任与自己谈心谈话,组织班级活动,进行宿舍探访。

从大三年级开始,学生脫离熟悉的校园环境,以自然班形式进入临床教学基地,面临学习、生活环境的双重变迁,或将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焦虑。在适应期内,学生与辅导员、家长存在空间距离,与班主任存在心理距离,如何快速适应并以饱满的状态投入学习仍是考验,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

离开学校大环境,部分学生缺乏自制力,极有可能放松对自身的要求。此外,驻点医院图书馆开放时间与学生上课时间有冲突,大部分学生只能在自习室、宿舍完成预习、复习。在同质化调研结果中,超五成学生反应宿管员随机查寝或未查寝,导致学生晚归现象时有发生;宿舍内大功率电器使用较为随意,松散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相关措施。

学校与医院存在地域差距,需要创新管理方法,保证学生享有均等的评奖评优、培优培训、综合发展等机会。鉴于与学校的空间距离,学生无法正常参与一些线下活动,虽然有新媒体技术的在线助攻,但体验感、互动感不免缩水,亟须探索驻点班实践育人新途径。此外,脱离学院监督,班团管理散漫。在同质化调研结果中,超三成学生认为班会、团日活动流于形式、不能如期开展,影响班级精神风貌、考验班级凝聚力。如何加强驻点班级班团建设、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让校园文化融入医院文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尚在起步阶段的驻点班教学,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新时代护理人才培养的诉求。通过临床教学,帮助学生完成从专业知识学习到临床实践的转变;利用真实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临床案例,让学生对职业有更为直观与深入的认知和理解。在临床教学基地同质化进程中,还应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护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主动服务学生需求、回应学生关切。驻点前,学院开展学生安全教育,临床教学基地安排入院教育、入科教育,院校协同制定学生住宿、上课与见习等相关管理规定。各驻点班学生人数一般在30人左右,可以使“大水漫灌”的教育路径向“精准滴灌”转变。

坚持为了一切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服务每一位学生。驻点班学生均为大三学生,专业课程逐渐增多,部分学生面临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异地跨考,部分学生面临异地重修,学业压力较大。对学困生,教师应给予足够关注,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规划,配备学业帮扶导师,减轻学生课业压力。关注大三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确立目标, 在考研、就业之间做出合理选择。通过就业讲座、模拟面试等活动,帮助学生明晰职业生涯路径,提高求职应变能力,为以后的面试夯实理论和实践基础。

坚持为了学生一切——传输专业知识,提升人文素养,在学生生命的骨骼里构建起科学和人文“两个支柱”。教师要在专业教学之外,探索实践育人新途径。加强驻点班级班团建设,以不同主题的班会、团日活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医德教育空间,发挥护理专业学生特长,开展特色志愿活动,学以致用服务社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驻点医院特色活动,感受医院浓郁的人文氛围,提升自身医学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许小琴,胡蓉芳.283名护理本科生临床见习满意度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7,14(5): 387-391.

[2]刘 伟.医教协同培养基层护理人才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51):143.

[3]张 星,刘兴勇,王素珍,等. 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 “驻点教学”初探[J]. 现代职业教育,2016(36):126.

[4]王正值.高职护理专业驻点班实践教学特色[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3):564-565.

[5]张 静. 院校合作护理专业驻点教学模式的利弊分析[J]. 传播力研究,2017(10):195.

作者简介:张 婷(1992—),女,江苏徐州人,南京医科大学护理学院辅导员,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

猜你喜欢

医教协同学生管理
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初中班主任利用自媒体进行学生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改革路径探析
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