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校开展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深化质量建设的思考

2020-08-25刘军周明建

教师·中 2020年6期
关键词:诊断与改进教学工作中职学校

刘军 周明建

摘 要:针对当前中职学校在办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规范学校内部管理,增强质量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教育部决定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旨在推动职业院校自主建设并不断完善质量保证机制,进而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文章认为,要从促进教育主体责任的落实、常态化引导中职学校自我提升和全面推动内部质量自主保证机制构建三个方面认识并发挥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作用,始终围绕质量核心,聚焦制度建设与运行过程中需要思考的六个关注点,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质量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3-10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7-0017-02

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大批各行各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责任,提高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中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供给侧改革要求,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更大人才红利的重要抓手。但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广大师生的质量意识有待提升,质量保证行为还处于被动推进的局面,新的质量理念的作用尚未发挥;二是虽然学校在目标规划、制度建设、标准建立、考核评价各项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完成了初步探索,但学校质量保证工作体系尚未建立;三是学校信息化业务平台系统初步建立,但过程性数据的把控与分析、预警机制尚未完善。因此,建立与持续实行中职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是新形势下国家对中职学校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也是中职学校构建内部质量自主保证机制、增强质量建设内生动力的需要。因此,中职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和发挥这一制度的积极意义,始终围绕质量中心,关注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要素,把诊改工作做实做细。

一、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有效地促进了教育主体责任的落实

《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5〕5号)指出,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目标,推进管办评分离,理清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权责关系,形成三方良性互动机制。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制度的主要研制者杨应崧教授在《教学质量要“医院体检”,更要“自我保健”》一文中指出:“外部的第三方评估,院校的自我诊改,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诊改复核,形成的‘图像不仅各有特定聚焦,也都会出现盲点,叠合三方图像才能获得最接近于真实的形象。”管办评分离目的在于让三方主体职责分明、各有聚焦,并还原对教育工作的真实诊断。

在这个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制度对管、办、评的职责范围进行了明晰,对人才培养质量三方责任的总体框架进行了明确:职业院校要履行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主体责任,其职责是从源头上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确保质量生成的效果,体现了内在自主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履行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二主体责任,其职责是核查职业院校是否建立了相应的机制,是否按照相关要求严格规范管理,体现了主动管控性;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方要履行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三主体责任,其职责是通过结果评价导向,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督促第一和第二责任主体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体现了外部刺激性。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改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指出,建立诊改制度的目的就是要各个责任主体真正落实相关责任,保证办学质量稳步提升,而作为第一责任主体的院校,则要通过进一步规范管理,不断完善质量内部保证机制,提高院校现代治理能力。可见,建立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制度的初衷正是让职业院校能够在不依靠外部考核、评估的情况下,按照教学管理规程严格教学质量管理,真正让规程落地、落细,将内部质量自主保证责任落到实处;同时,通过诊改复核,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行事前要求、事中监管、事后预警,让其质量管理的职责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常态化引导中职学校自我提升

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实现三大目标,一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二是建构现代职教体系;三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要达成这三大目标,必须构建职业院校内部动力机制,增强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职业院校要清楚自己的责任,围绕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要素,即专业设置条件、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实践、内部管理制度、校企合作深度、质量监控效果等,从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向出发,着力查找不足并完善提高。可见,教学诊改制度的实施一改过去的评估方法,让中职学校关注自身内部的管理,通过内部治理的改革创新,激发全员活力,自觉地催生内部动力。

诊改制度要求中职学校从工作现状入手,对照自定的计划目标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查明原因,自行制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实现螺旋式上升的改进。其特点是以质量为主旨、以制度为引领、以平台为载体、以循环为标志、以目标为依据、以自诊为主体、以改进为目的、以复核为推手。简而言之,目标计划自己定,成效生成自己干,质量好坏自己诊,存在问题自己改,政府复核找差距,平台系统常监控。

实践中,中职学校要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通过建立校本教学工作诊改制度、建构诊改工作运行机制、建构数据管理系统、组建学校诊断专家队伍、撰写学校质量报告、完善“抽样复核条件”、接受抽样复核等步骤,“五纵五横”网络化、大小周期“8字螺旋”改进全覆盖,自定目标、自主诊改、持续上升,不断完善内部保证机制,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质量的显著提升,有效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全面地推动质量自主保证机制的构建

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學工作诊改机制是引导和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形式,这指明了中职学校教学工作诊改制度的目标,也是其基本要求。如何构建符合中职学校要求的内部质量自主保证机制,是中职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要思考的问题。

一是要坚持质量核心。陈宝生部长在2016年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推进会上用“香”“亮”“忙”“强”“活”“特”六字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美好的憧憬,实际上也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他指出,职业院校要坚守质量意识并将其贯穿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要把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作为树立职业教育品牌的重要举措,让学生为职业教育代言。职业教育质量好不好,产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最有话语权。正是基于此,教育部提出了建立诊改制度,明确质量诊改的核心和初心,无论何时都不能偏离。

二是要明确两个主体。职业院校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是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责任主体。职业院校要履行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主体责任,适应管办评要求,通过建立健全内部质量自主保证体系,从源头上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生成的效果。教育行政部门要履行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二主体责任,要由“办”向“管”转变,加强事前要求、事中监管、事后预警,以复核为抓手完善中职学校履行主体责任的制度、机制。

三是要健全三个过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是职业院校基于自身实际和培养目标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这个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常态化开展,覆盖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简单地说就是:事前有准备、事中有管控、事后有改进。

四是要统筹四个层次。要让制度运行成为机制,结合学校内部各项规章制度的废改立工作,建立健全适合学校发展的全方位的制度标准体系,形成工作机制;要让机制持续成为能力,通过规范流程,对质量生成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及时预警、分析,持续改进提升,提高内部全员质量保证的能力;要让能力升华为文化,多途径地提升全员质量意识,用现代质量文化理念促进三全育人;要让文化自觉成为行动,用现代质量文化促进学校聚焦内涵建设,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质量文化,实现以文化人。

五是要注重五个转变。理念上推动学校由管理向治理转变,发挥全员力量,通过制度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态度上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依据“人心向好”激发内生动力,实现学校自内而外的革命;方法上由零散向系统转变,建立健全内部质量标准制度体系,增强标准的影响力、制度的执行力;标准上由主观向客观转变,建立校本数据中心,借助数据即时预警,不断发现、改进问题;形态上由脉冲向常态转变,改变过去运动式的刺激,实现与日常紧密结合的动态发展。

六是要实现六个目标。通过全员参与、全面实施、全程管控,实现治理体系最优化;通过标准制度体系建设,完善工作流程,实现管理工作标准化;通过对照设置条件,确保“三基本”达标,实现教学秩序正规化;通过校本数据中心和管理平台的建设,实现手段信息化;通过构建五纵五横、螺旋式上升并能适时预警的内部质量自主保证体系,实现质量保障可控化;通过全面规范学校管理来重塑学校模样,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改制度的通知[Z].教职成厅〔2015〕2号,2015-6-23.

[2]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Z]. 教政法〔2015〕5号,2015-5-4.

[3]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進工作的通知[Z].教职成司函〔2016〕37号,2016-4-7.

[4]杨应崧.教学质量要“医院体检”,更要“自我保健”[N].中国教育报,2015-10-29.

[5]任占营.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3):41-46.

[6]任青青.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诊断与改进的若干思考[J].高教学刊,2018(16):174-176.

[7]侯 威,张福成.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9(10):45-48.

作者简介:刘 军(1974—),男,湖南长沙人,长沙财经学校发展规划处处长,高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政策、职业教育管理;

周明建(1963—),男,湖南湘乡人,长沙财经学校教师,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政策、重点项目建设。

猜你喜欢

诊断与改进教学工作中职学校
诊断与改进:职业学校提升质量的内生动力
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初探
怎样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浅析中职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