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学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2020-08-24张魏忠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21期
关键词:中学德育实效性思考

张魏忠

【摘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代学校德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学校德育工作者中投入大量的人力、时间、精力,但育人效果不佳,远不如预期设想。 本文试分析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的原因,并阐述德育工作从明晰“德育”内容,坚持“守一望多”;心中有人,做“入心”德育;从他律走向自律,突出德育主体;从“伟大”走向“平凡”,形象德育内容;从完善评价体系,激发德育者动力等方面入手,促进德育工作的有变革、有实效。

【关键词】  中学德育 实效性 原因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21-014-02

0

新的历史时期,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存在着德育方法、手段与时代的变化不相适应的问题,使学校德育的收效与学校投入不相协调,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与学校、社会、家长的期望相距甚远。面对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德育工作者经常感到“力不从心,疲于应付”。如何提高新时代德育工作的实效?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思考。

一、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其一,学生个体的需求被忽视。长期以来我们主要是以文件为本,学生成为德育的“外人”,忽视了显示自身发展的规律,对学生的要求通常是“整齐划一”的,德育的方式更多是“我说你做”的命令式,以“高、空、虚”的德育要求,设计好的德育内容,将学生打造成家长、老师心目中的理想的成人模型,造成德育低效。

其二,德育的边界不断扩展。随着社会发展和新问题的不断出现,学校德育所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多,如消防教育、毒品教育、防恐教育、生命教育、消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三爱三节”教育、传统文化教育、食品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因此,有人戏称 “德育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一个无所不包、没有边界的德育观念就是所谓的“大德育”。这给德育工作者带来繁重的任务,致使他们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疲于应付。

其四,对德育工作评价缺失。家长为了孩子能上好学校,将来有好工作,有好待遇,对孩子成绩关注有加。学校受“以分数评校”,社会对学校“以分数取校”的价值取向,学校抓升学率,抓学生的学业成绩自然不敢丝毫懈怠,德育成效如何似乎无人问津。

二、新形势下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探索

学校德育始终围绕着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目标,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青少年身学生心发展的规律、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本人就学校德育工作作了如下几点思考。

(一)明晰“德育”内容,坚持“守一望多”

德育到底是指什么?包括哪些内容?无所不包的“大德育”已经给德育实践带来很大的困难。我们现实中使用的“德育”概念,在国外并没有对应的英文单词。往往将其翻译成“moral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是指道德教育。这说明无所不包的“大德育”概念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是不科学,不严谨。因此,把德育概念指向为道德教育,应该是较为科学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小德育”。对于“大德育”与“小德育”的关系。我们应该秉持“守一望多”的理念。“守一”,就是坚守德育的本质是道德教育。“望多”是意思是:其一,道德教育虽然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有着本质的区别、,但这些不同形态的教育之间又有密切联系。在很多情况下,道德问题与政治问题、思想问题等是紧密关联的。比如爱国主义,即使道德问题,又是一个政治问题;其二,虽然道德教育是德育的根本,但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也是一个现代公民成长非常重要的方面,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性并不意味着否定其他教育的重要。因此,在认识“大教育”和“小德育”的关系上,主张“守一望多”,重视道德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认识道德教育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不同。

(二)心中有人,做“入心”德育

如果學生只是在认知上习得某种道德观念。即使拥有丰富的道德知识,只是表明一个人具有道德的可能性。如果只停留在学生“知道不知道”这个层面上。没有相应的行为是很难触及德育的根本问题。所以学校不能把“德育为首,德育为先”停留在口头上,必须在日常教育中做些平凡的事,努力使德育“入心”,引起学生内在的情感共鸣。为此,要关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这三个维度。首先要从学生的道德认知入手,通过习得、报告、讨论等方式来解决认知问题,激发相应的认知情感。德育情感的培养实际上是渗透在德育过程,必须依赖于学校、社会、家庭、媒体、网络等合力共同促进。德育行为则要采用活动或实践的体验形式来培养,比如利用各种节日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学校必须认清社会环境的前提下,提升学校德育育人品质,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充分认识德育过程具有反复性,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有“静待花开”的耐心。只有不断反复“认知——情感——行为”的过程,才能更好地达到“入心”的德育目的,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

(三)从他律转向自律,突出德育主体

他律型的德育模式是很多学校的模式。在德育工作中,教师以权威者身份自居,以训导的语气,强制学生遵守规则,服从管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客体地位,受教育方式是灌输式的,缺乏品德情感的体验,得不到品德意志的历练,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判断、自我教育等能力得不到培养。在训导与强制中,学生对规则规矩的遵守是迫于外界的压制,不是出于道德需要。因此学生就缺乏道德行为的自觉性,以致知行不一。而这种重他律轻内化的学校德育难以适应学生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首先,要突出德育目标的主体性。在德育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德育活动以体验为主,把教育目标落到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判断和自我选择能力的发展上来。其次,要突出德育方式的民主性。通过师生的民主交流、合作,把学生引向预定目标,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行为选择能力。最后,要突出德育过程的实践性。 通过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得体验,在实践中领会道德的内涵;通过教师言行的示范,学生榜样的感染,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行动,从而使学生具有“知行合一”的人格。

(四)从“伟大”走向“平凡”,形象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的政治色彩过浓,注重向学生灌输社会意志,甚至是党的意志,把德育打上重重的政治色彩,不利于学生对德育的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内容,但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德育,德育的功能就被大大窄化了,同时也不切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的发展的内在需要。学生是有主体意识的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文明修养的道德教育应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学校要以学生为本,由重视“伟大”向抓住“平凡”转变。我们要把德育内容整体化、层次化、具体化,使德育工作的内容、方法符合现代学生的特点,突出学生是德育主体的地位,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对症下药,因人施教。在德育工作中,學校常常悬起高大上的标语口号,似乎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英雄、道德模范。其愿望是美好的, 然而却忽视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条习惯养成的规律。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要从小事做起,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入手,通过开展辩论赛、主题班会、志愿者服务、“文明班级”、“礼仪之星”、“诚信之星”等体验性活动,时时处处引导学生规范言行,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五)完善评价体系,激发德育者动力

人们对学校的评价常常以“分数”为标准,因为“分数”决定学生的升学。如果把学生对德育应具有的认知,以定量的形式予以考核,并与学生的升学直接关联,这将促进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奠定基础,同时激发德育工作者内在动力。当然,人多道德品质是无法用分数来量化,在评价学生的道德品质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定性分析与评价,既要考查学生道德知识的认知程度,又要有全面的意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品质方面等进行评价。

总之,德育是个大课题,新时代德育工作的新局面,需要社会、家庭、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与时俱进,大胆创新,这是新时代的需要,是培养出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 参  考  文  献 ]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吴志宏,主编.新编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

[1]赵冬,主编.纪微.好教师让“问题”学生没“问题”[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

猜你喜欢

中学德育实效性思考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中学德育工作形成合力探析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中学德育工作形成合力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