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员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2020-08-23董霞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2020年7期
关键词:全员育人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高校基本形成学校统筹、分级管理、专业引领、行政保证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体制,但尚未形成全员心育的工作格局。究其原因,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边缘化位置;二是学校层面责任集中,多部门协调困难;三是教职工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误解。构建和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需要整合全校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发挥家庭和社会的育人作用,形成全社会协同育人的大格局。

【关键词】全员育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56-0032-03

【作者简介】董霞,江南大学(江苏无锡,214122)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讲师。

一、全员育人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现状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在全员协同育人理念下,江南大学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校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学生工作处处长任副组长,党委办公室、研究生院、教务处等部门领导为成员,负责研究制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和相关制度,统筹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协调和组织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培训及咨询工作。各学院成立以學院党委副书记为站长、辅导员为成员的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安排一名以上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专职辅导员负责本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班级设立心理保健委员,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个宿舍设置“心情预报员”,定期汇报宿舍成员的心理状况;学生班委会、党团支部、心理协会等学生组织积极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和研究生导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吸纳了专兼职心理咨询师、行政管理后勤人员、学生工作队伍和朋辈力量,建立了宿舍—班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校五级工作体系,基本形成学校统筹、分级管理、专业引领、行政保证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体制。

二、全员育人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全体教职工的积极参与,不同人员在学生心理需求的各个层面发挥着不同的育人功能。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侧重普及教育,为师生提供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危机干预、专业培训等服务。学生工作队伍,如辅导员、班主任等,侧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展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五级工作体系精准发现、初步干预、及时转介。从实施情况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依赖学生工作处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得到了大多数教职工的大力支持,但并未形成全员心育的工作格局,仍有少数教职工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学生工作队伍的事情,自己无须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就学生工作队伍而言,少数人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摆在次要和从属位置,对学生的关注和干预不够。就专任教师群体而言,较少主动参与各类心理培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关心和重视不足。

三、全员心育局面尚未形成的原因分析

1.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处于边缘化位置。

在高校高强度的工作、科研要求下,教职工精力有限,很少主动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部分教职工和职能部门往往在发生心理危机事件后才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一旦“风平浪静”便容易松懈。

2.学校层面责任集中,多部门协调困难。

实际工作中,学校一般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归入学生工作处,学院一般将此工作归入学院学工团队,两者皆隶属学生工作系统,因此,学生工作部门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负责部门。而学生工作部门一般不属于学校核心部门,在协调多部门协同工作、组织和号召全体教职工参与工作等方面存在困难。

3.教职工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误解。

在对部分教职工的访谈中发现,一些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如下误解:“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形成理性平和、阳光向上的积极心态,增强学生心理调节、环境适应、挫折承受和危机应对等能力,帮助学生锤炼坚强的意志和品格。这是一项让个体身心和谐、积极成长的系统工程,全体学生须纳入其中。还有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的任务,不需要全体教职工参与。殊不知教师不只是教书匠,还需要与学生建立积极的情感联结,在和谐的关系中教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可贵品质。

四、全员育人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路径

1.整合校内积极资源,形成心理育人合力。

学校应进一步明确全体教职工均负有心理育人的职责,通过政策导向提高教职工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全体教职工要尊重、信任、理解学生,与学生保持平等的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中的一员。就专任教师群体而言,应积极寻找切入点和结合点,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学生工作队伍、党政管理人员而言,要秉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以人性化的管理与优质的服务对待每一位学生;要主动深入学生群体,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后勤服务部门而言,要关心爱护学生,切实了解和解决学生的实际需求。我校后勤部门近几年在学生中连续开展“后勤学校”活动,教学生懂生活、爱生活、管生活以及会生活,取得了良好的心理育人效果。

2.发挥学生主体功能,开展朋辈自助互助。

全员育人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者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负责,主动维护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一方面,学校要重视班集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支持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指导学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重视朋辈教育的作用,组建朋辈心理志愿者、班级心理保健委员、宿舍“心情预报员”等学生心理工作队伍,定期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逐步发展为朋辈心理咨询员,借助他们对周围同学施加积极的影响,同时,这也是心理危机发现机制中的重要一环。

3.寻求家庭、社会支持,实现大系统育人格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学生个人、学校、家庭及社会资源,形成全社会协同育人格局。学校要与学生家长保持常态化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目前,学校每年给新生家长发放《心理家校合作手册》,并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同时,学校还应主动与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红十字会等相关单位合作,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和介入,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力,增强全员心育的整体功效。

【参考文献】

[1]付文静,柳晓阳,汪曼秋.“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现代交际,2020(1):146-147.

[2]梁宝桐.“三全”育人体系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化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 88-89.

[3]马彦.“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求知,2018(8):46-47.

[4]王晓琦.“四全育人”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35(3): 129-131.

[5]聂津君.基于全员育人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文教资料,2009(28): 230-231.

猜你喜欢

全员育人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构建多面展示平台 打造家校沟通纽带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点面结合,让“全员育人”落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