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体验型”德育工作探索

2020-08-18刘艳

教师·上 2020年6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

刘艳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近年来,德育工作越发受到国家与社会的关注,广大教育工作者逐渐意识到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语文是一门富有人文气息的基础学科,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知识,开展语文教学能够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高效地实现德育目标。基于此,文章探索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工作。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活动体验型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1-29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6-0005-02

一、引言

“活动体验型”德育模式,主要是指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点为依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参与德育活动并产生感悟,将系统、概念的德育内容转化为立体、形象的情感智慧,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语文知识,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并始终秉承着“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心理特征,来构建完整的德育模式,并將德育与实践活动结合,促进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内化为具体行为,以综合培养学生的情感。

二、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根据上述可知,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素材,每一课的编排都具有教育、启示的作用,这是德育的重要体现。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并未寻找到与德育教育的契合点,不善于挖掘语文教材,对教材中蕴含的德育素材的开发与研究明显不足,在教学中仅仅是讲解、传授基本语文知识,并未对课堂进行拓展延伸,导致开展的德育工作显得生硬死板,学生的兴趣程度不高,德育效果也不好。除此之外,语文教学中还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尽管德育越发受到重视,但受到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仍更专注于语文知识的传授,关心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学生的思想品德现状。并且,学校整体德育氛围不够浓厚,尽管积极倡导教师开展德育工作,但对教师的评选仍多以教学水平、学生学习成绩为依据,这一大环境容易影响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个别教师完全是为了完成学校任务而开展德育工作,自身并未意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以致收效较低。最后,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采用的方式手段较为单一、陈旧,教师多是采用“灌输式”口头讲解的形式来开展德育工作,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实践性,以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并没有将德育知识内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德育工作的成效。

三、“活动体验型”德育工作概述

“活动体验型”德育工作的关键在于“体验”,体验主要是指个体在实践活动中结合已有经验产生的情感与意识。进行体验式教学,能够拓展知识学习的范围,不单单是理想范畴,还包括情感、思想与人格领域。当前,“活动体验型”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能够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为实际行为。在语文教学中应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体验型”德育模式,需要强调两部分,首先,强调经历与参与,即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活动”、强调“实践”、强调“探究”以及强调“经历”,提供多个机会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多感官参与,让其倾听、思考与动手,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亲自感悟。其次,在语文教学中需重视直接经验,即重视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与实际生活,将其作为课程资源来挖掘课程价值,换言之,便是指引导并鼓舞学生理解知识与参与实践,教师需尊重学生的感受与见解,将学生学到的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使其成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教学中应用“活动体验型”德育模式策略

(一)明确德育目标

“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笔者作为语文教师、班主任,结合自身德育工作经验,认为要想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开展德育工作,首先应该明确德育目标,以目标为依据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学活动。传统语文教学氛围较为枯燥单调,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单向地对语文知识进行讲解,与学生缺乏有效互动,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倘若屏蔽“信号”,不仅无法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也无法接受德育教育。基于此,语文教师需要改进教学模式,并做好备课工作。

具体而言,教师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素材,建立语文知识与德育的连接点,并结合教学内容明确德育目标,从而制订教学计划;之后在教学中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并多组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内化德育内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活动体验型”德育模式,首先要秉承“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理念,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组织实践活动,并将德育知识渗透到活动中,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主动选择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在体验中进行思考与实践。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将接受的德育知识真正内化于心,转化为具体行为。

(二)丰富活动形式

在教学中应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体验型”德育模式,还应该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丰富的活动形式,除了能够实现德育目标,还能够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中。

具体来说,比如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游戏活动,创设情境,设计疑问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并组织学生进行分工合作,通过游戏活动来再现生活,从而获得感悟、内化知识。

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朱小蔓博士曾说:“情感、体验和践履在道德教育中尤为重要。”体验能够产生情感与道德,德育工作的最根本目的是“导行”,而学生将德育知识内化为具体行为,首先需要确保“心动”,即真正认可与接受德育内容。体验能够有效促使学生“心动”,只有亲身体验才能产生切实的感悟,从而从心底认可与感悟。在德育工作开展中,首先需要确定主题,如以“环保”为主题来组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提升品德素养,在活动前期,教师可组织学生去调查学校周边环境,另外还可播放沙尘暴等灾害气象的影像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参与辩论赛活动,确定主题“保护环境要靠自律还是法律”,引导学生提前准备资料参与辩论,并在辩论赛活动中渗透德育知识,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自觉保护环境。

(三)增强师生互动

除了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体验型”德育模式,班主任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也可应用这一模式。具体而言,在开展班主任工作时,班主任应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应试教育背景下,师生互动多围绕学习、成绩等内容来展开,互动更侧重于知识技能,这样难以培养师生和谐平等的关系,甚至会加剧师生之间的紧张感。

另外,在进行德育工作时,往往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教师在德育工作中扮演的是“传道者”的角色,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主要任务是对教师所讲的德育知识进行理解与记忆,严重缺乏内心体验,即便能够掌握道德知識,但缺乏共鸣,仍然较难将其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甚至会认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是浪费自己学习、复习的时间,这样的德育效果明显低下。

基于此,在德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班主任应放下“架子”,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与主观能动性,讲一些与道德知识相关的案例,或者最近的热点时事,与学生围绕案例、事件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与心理状况,了解学生对道德相关案例与事件的具体看法,倘若发现学生对事件的看法存在思想上的偏颇,应该重视起来,并及时将其记录下来。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促进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主动培养道德与情感。

值得注意的是,高中学生思想较为成熟,且经常接触互联网,很容易被互联网上的信息所影响,给教师开展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教师需要持之以恒,时刻关注高中生的思想与心理状况。

另外,在平时生活中,教师也需多与学生进行交流,高中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在压力面前会出现心理防线崩溃的情况,教师应高度重视起来,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无论是学优生还是中等生抑或“学困生”,都应该与其加强沟通,重视其思想、心理状况,将德育工作落实到教学过程中,以充分发挥德育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应用“活动体验型”德育模式,教师需注重“实践”“体验”与“互动”,将德育渗透到活动中,有利于实现德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永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德育素养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9(7):24-25.

[2]朱 江.语文课堂无处不德育——《翻越大雪山》教学片段赏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7):90.

[3]梁  羽.社团活动在中学国际部学生工作中的德育作用[J].南北桥,2019(24):84.

[4]吴临惠.中学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9):186,188.

[5]韦  强.新形势下中学德育工作的思路探究[J].南北桥,2020(5):16.

[6]吴鲁方.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工作的路向[J].新智慧,2020(5):36.

[7]谢福平.发挥共青团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作用研究[J].成才之路,2020(7):28-29.

[8]滕兆荣.刍议初级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J].考试周刊,2019(77):156-157.

[9]龙检罗,苏珊.中学德育工作创新与实践路径[J].创新人才教育,2019(3):34-38.

[10]马海亮.浅谈县城中学德育工作的困境与应对策略[J].名师在线,2019(24):9-10.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社区盛开德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