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毅敏与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创作

2020-08-14刘振旭

决策探索 2020年16期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冼星海

刘振旭

【摘要】赵毅敏是一位具有亲和力和责任感的鲁艺干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应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之邀来到延安。在这一时期,他与鲁迅艺术学院副院长赵毅敏相识,两人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在赵毅敏的帮助下,冼星海不仅谱写出了伟大的抗战救亡史诗《黄河大合唱》的乐曲,同时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

【关键词】赵毅敏;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这首歌是由知名作曲家冼星海和著名诗人光未然共同创作的。长期以来,冼星海因为创作这首歌被人们所熟知,然而对冼星海的入党介绍人赵毅敏在这首歌的创作及传唱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少有人知。因而研究赵毅敏与冼星海二人的关系,对理解《黄河大合唱》的发展过程及意义具有深远的价值。本文拟从赵毅敏和冼星海二人的关系入手,结合时代背景对《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过程及赵毅敏与冼星海二人的关系变化进行梳理。

一、志趣相投:赵毅敏与冼星海二人關系之缘起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正在上海的冼星海积极响应抗战救亡的号召,跟随上海演剧第二大队,离开上海到内地演剧宣传,在这一过程中有力地推动广大内陆地区抗战救亡运动的发展。著名的音乐家马可对他这一时期的工作高度赞扬:“1937年秋天,我在开封第一次看见星海同志,那时他是随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二队到内地工作,在那以前,开封是既无救亡歌咏团队的组织,又无几个普遍流行的救亡歌曲,可以说是谈不上什么歌咏运动的,自上海的几个演剧队到来以后,就打破了这种高压下的沉寂空气,救亡歌咏团、救亡剧团纷纷组织起来了。” 1937年年底,冼星海抵达武汉,加入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参与主持抗战音乐工作。由于国民政府官僚习气严重,一时让冼星海颇不适应,就在他彷徨无助的时候,收到了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副院长沙可夫和音乐系全体师生签名的来信,邀请他担任鲁艺音乐系主任。此时的延安正是无数热血青年所向往的革命圣地,冼星海自然也不例外。面对暮气沉沉的国民政府,他毅然决定投奔延安,奔向光明,然而,命运正是如此的巧合,在延安,他与人生中的知己赵毅敏相遇了。

1938年冬天,赵毅敏由莫斯科返回延安,并于1939年年初任鲁迅艺术学院副院长,他特别注意团结鲁艺的广大知识分子,对于初来乍到的冼星海自然也不例外。对于二人这一时期的关系,他曾这样表述:“我是1939年4月初正式到鲁艺工作的,在这之前已经和星海有过多次接触。”从二人的成长经历来看,有颇多相似之处,两人皆去法国留过学,并且抗战爆发以后,冼星海还曾去过赵毅敏的母校河南大学宣传抗日,而赵毅敏兄妹三人与河大渊源颇深。此外,二人还算半个同乡,赵毅敏的妻子与冼星海皆为广东人。由此可见,二人在学缘和地缘上都存在着诸多的交集,这无形中拉近了二人之间的距离。这一点赵毅敏本人也有所感触:“我和星海在个人经历上还有一段相同或者相似之处,我们都先后去过法国勤工俭学,我是1925年到法国,星海晚一点,在法国,我们都时刻受到失业的威胁和民族歧视,在实践中都体会到只有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才是唯一的出路……凌莎和星海都是广东人,我们之间是知心的同志和朋友。”从二人的旨趣来看,都是对文艺颇有兴趣之人,自然不难找到共通之处。二人认识不久,感情便急剧升温,不再仅仅是普通上下级的关系,而更具有朋友之间惺惺相惜、互为知己的感觉,而二人亲密关系的建立,也为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奠定了基础。

二、“合力断金”:鲁艺周年之庆演

在这一时期,围绕二人工作重心的便是《黄河大合唱》的演出问题。据冼星海回忆:“这首大合唱在一九三九年三月二十六日写,三月三十一日完成,写于陕北抗日根据地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冼星海的艺术天赋在鲁艺得到充分的发挥。然而,由于该曲的创作时间过短,难免会有一些问题出现。冼星海根据演出中出现的问题和群众的反映,对曲子做了进一步修改。作为鲁艺的主要负责人,赵毅敏也想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帮助冼星海走出暂时的困境,而恰巧此时,离鲁迅艺术学院一周年的庆典时间很近了,赵毅敏认为,在周年庆演时对《黄河大合唱》进行推广是个很好的机会。

赵毅敏抓住时机,在向毛泽东主席汇报鲁艺工作时,极力鼓动地说:“星海新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特别好!直接配合着当前的抗战形势,提出‘保卫黄河的响亮口号,气魄大极了。”在赵毅敏的这番鼓动和劝说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央领导决定亲自观看这次演出。面对赵毅敏争取来的这一次颇为不易的机会,冼星海也十分珍惜。在排练过程中,他根据延安缺乏西洋乐器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了一些中国传统乐器来进行伴奏,并且还编写了简练的伴奏总谱,为这次演出做好了充分的前期准备。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赵毅敏和冼星海二人的合力之下,鲁艺周年庆演取得了圆满成功,而整个合唱的高潮就是在“保卫黄河”的这一段。时隔多年之后,冼星海的弟子李焕之还能清楚地记得:“当合唱进行到‘保卫黄河的时候,星海同志本人转过身来,请全体听众一齐歌唱,这真是意想不到的却又是多么令人兴奋和感动的场面啊!台上台下交织成一片战斗的歌声和沸腾的情绪,这是在世界指挥艺术史上空前的创造。”毛泽东主席也十分激动,在演出结束后,连说了三个“好”字。自此之后,《黄河大合唱》声名远扬,经久不衰, 而这次演出能够取得圆满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赵毅敏与冼星海二人的紧密配合。之后,赵毅敏还向毛泽东主席反映了冼星海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请求组织给予帮助,毛泽东主席欣然应允。两人之间的感情,也因此次演出而愈发深厚。

三、介绍入党:赵毅敏与冼星海二人之革命友情

随着《黄河大合唱》的一举成名,冼星海也为大家所熟知,在他与赵毅敏的不断交往中,冼星海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也日益加深,他开始结合党的理论反思自己在以往创作中的问题:“为什么工农的呼声有力、情感健康?关于这一点,过去我以为是因为他们受苦,但这回答我自己也未满意,所以在吸收工人的呼声及情绪入作品时,显得表面化,现在我知道,劳动者因为是被压迫者,被剥削者,他们只有摆脱这种枷锁才有出头之日,如果不然,就只有由衰弱而灭……他们的脑里装不进什么自私,所以他们的胸怀是大公的。”可见,此时的他对于工人和农民的力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值得一提的是,鲁艺为了照顾冼星海的生活,每个月还拨给他十五元的津贴,而这一时期,像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一个月津贴也不过五元。中国共产党对于知识分子的优待,也让冼星海发自内心地感激:“这比起上海、武汉时虽不如,但自由安定根本不愁生计,则是在那些地方所没有的。”

作为冼星海的好朋友,赵毅敏察觉到他思想的变化,因而由衷地高兴,他开始思考:“这样出色的一个青年音乐家,为什么入党问题還迟迟没有解决。”他开始主动找冼星海进行交流,经过二人多次深入交谈,冼星海最终决定向赵毅敏递交入党申请书。对于冼星海的入党意愿,赵毅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先后与鲁艺的政治部主任徐一新、《黄河大合唱》的作词人光未然等人,深入讨论冼星海的入党问题,交换意见。1939年6月14日,鲁迅艺术学院党支部召开大会,由于赵毅敏等人前期的工作铺垫,全体支部委员一致通过了冼星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议。对于入党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事情,冼星海在当天的日记里激动地写道:“今天是我入党的第一天,可以说是生命上最光荣的一天,我希望能改变我的思想和人生观,去为无产阶级的音乐来奋斗。”而冼星海这一路的进步,离不开赵毅敏对他的帮助,当然冼星海的理想信念也同样使得赵毅敏产生了共鸣,多年之后,他对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还这样说:“你的父亲一生是坎坷的,太坎坷了。他又是勤奋的,奋斗了一生,是伟大的,了不起的,我虽然是星海同志的入党介绍人,但有些地方还不如星海,要向他学习,我为我党拥有这样一位优秀党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正是以《黄河大合唱》的创作与推广为契机,且以对党的信任与忠诚为链接,两人结下一生的革命友谊。

《黄河大合唱》是抗战时期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巅峰之作,这首乐曲不仅是民族艺术的结晶,同时也是赵毅敏与冼星海二人革命友谊的结晶。作为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主要负责人,赵毅敏充分贯彻了党的文艺政策,使得延安鲁艺在抗战的洪流中发出了“保卫黄河”的怒吼,激励着中华民族的抗战斗志与必胜信心。同时,也正是在他们两人之间建立起来的革命友情,才使得《黄河大合唱》这首伟大的抗战救亡史诗历久弥新,永远蕴含着时代精神。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得到了赵毅敏的帮助,使得在腐朽无能的国民党那里没有出路的冼星海,最终在延安鲁艺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归宿,这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交往,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政策的生动体现。如今,斯人已逝,但是通过追忆历史,我们更能发现这种革命友情之可贵。

参考文献:

[1]孙国林.冼星海入党前后[J].党史博览(纪实),2006(2):44.

[2]齐素玲.赵毅敏:中共第一份抗日宣言起草人[J].名人传记(上半月),2007(8):33.

[3]时勇.读图忆往[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230.

[4]黄翔鹏,齐毓怡.冼星海专辑1[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1962:158.

[5]余玮.歌声里的抗战[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5:176.

[6]《赵毅敏纪念文集》编委会.赵毅敏纪念文集[M].《赵毅敏纪念文集》编委会,2004:20.

[7]郭沫若,萧三,贺绿汀等.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纪念冼星海同志逝世三周年[M].华中新华书店,1949:52.

[8]穆成林.开国元勋眼中的抗日英烈[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276.

(作者系老人春秋杂志社社长)

猜你喜欢

黄河大合唱冼星海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最好的学生——音乐大师李焕之素描
坐标式的“艺术高峰”——冼星海《我学习音乐的经过》读后
硬币事件成就冼星海
冼星海等人应该是“国立音专”的优秀学生
《黄河大合唱》在新时期的审美价值及重要意义
《黄河大合唱》与桂林文化抗战
从冼星海两部交响曲的创作看中国早期交响曲的结构特征
在太行山上